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10:12

  本文关键词: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对象性评价


【摘要】: 全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动已进入新一轮的繁荣,截至2004年底,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存量总值为2132.88亿美元,到2005年6月底,外资以各种方式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750家,世界500强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投资热潮的掀起使得各地对投资环境的改善进入了高潮。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小环境中,学者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以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5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在对各个子系统分别选取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招商引资的经济环境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政治法律子系统和自然地理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的31个地区为研究样本,主要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06》等数据资料,赋予样本相应的指标值。对于各个子系统的指标,主要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筛选,选出与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相关程度较强,但彼此间的相关程度又较弱的指标,组成新的指标体系,分别建立利用外资和利用内资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在第9章,综合运用前几章的指标筛选结果,建立了利用外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内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被选出的指标与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权重为100的基础上,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对象性评价方法对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对于31个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并依据地区得分对地区进行排序和分类。在对地区的投资环境子系统进行评价之后,对于31个地区总体的利用外资投资环境和利用内资投资环境进行了分类和评价。把31个地区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分成了4类:投资环境优秀型地区,投资环境优良型地区,投资环境不均衡型地区和投资环境落后型地区。通过评价和分类,每个地区都可以找出本地区的区域投资环境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投资环境的策略。 第10章是实证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黑龙江地处东北地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在中国提倡和鼓励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下,黑龙江省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因此,选取黑龙江进行实证研究对于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特殊的意义。论文首先对黑龙江当前的投资环境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5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黑龙江的招商引资情况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两个方面是:1995-2005年黑龙江招商引资的纵向对比和2005年黑龙江与中国其他30个地区招商引资的横向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纵向看黑龙江的招商引资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引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改观;横向看黑龙江的招商引资情况却不容乐观,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都处在落后的地位,利用内资也由于优惠政策的匮乏而收效甚微。 通过对第9章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黑龙江的基于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的评价是,总体看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但是却有较强的社会文化竞争力和自然资源竞争力。因此黑龙江的投资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相应的改善原则应当是,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劣势因素,逐步变劣为优。
【关键词】: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对象性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6;F2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2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5-21
  • 1.1.1 选题背景15-18
  • 1.1.2 选题目的18-19
  • 1.1.3 选题意义19-21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21-24
  • 1.2.1 国外研究动态21-22
  • 1.2.2 国内研究动态22-23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23-24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总体结构24-25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25-27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7-45
  • 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7-32
  • 2.1.1 垄断优势理论27
  • 2.1.2 内部化理论27-28
  •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8-30
  • 2.1.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30
  •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30-32
  • 2.2 投资环境理论32-35
  • 2.2.1 仿真国际投资环境理论32
  • 2.2.2 低门槛理论32-33
  • 2.2.3 综合投资环境理论33
  •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33-34
  • 2.2.5 区位经济理论34-35
  • 2.3 投资环境评价方法35-42
  • 2.3.1 国别冷热比较法35-37
  • 2.3.2 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37-39
  • 2.3.3 投资环境动态分析法39-40
  • 2.3.4 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估法40
  • 2.3.5 抽样评估法40-41
  • 2.3.6 相似度评价法41
  • 2.3.7 准数分析法41-42
  • 2.4 招商引资理论42-44
  • 2.4.1 马克思的区域平均利润率——招商引资的理论基础42
  • 2.4.2 “两缺口模型”理论42-43
  • 2.4.3 “四缺口模型”理论43-44
  • 2.5 本章小结44-45
  • 第3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分析45-73
  • 3.1 区域投资环境概述45-55
  • 3.1.1 区域的概念45
  • 3.1.2 区域投资环境的概念45-46
  • 3.1.3 区域投资环境的作用46-48
  • 3.1.4 区域投资环境的特征48-49
  • 3.1.5 区域投资环境的类型49-53
  • 3.1.6 区域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53-55
  • 3.2 招商引资概述55-67
  • 3.2.1 招商引资概念解析55-56
  • 3.2.2 招商引资的分类56-58
  • 3.2.3 招商引资对受资地区的作用分析58-61
  • 3.2.4 衡量招商引资的主要量化指标分析61-67
  • 3.3 区域投资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关系分析67-71
  • 3.3.1 经济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67-68
  • 3.3.2 社会文化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68-69
  • 3.3.3 基础设施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69-70
  • 3.3.4 政治法律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70-71
  • 3.3.5 自然地理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71
  • 3.4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框架71-72
  • 3.5 本章小结72-73
  • 第4章 墓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经济环境子系统要素分析73-97
  • 4.1 经济环境子系统要素分析73-76
  • 4.1.1 经济环境子系统概述73-74
  • 4.1.2 经济环境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74-76
  • 4.2 关键经济环境指标的筛选76-82
  • 4.2.1 经济环境指标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构建76
  • 4.2.2 经济环境指标的主成分分析76-80
  • 4.2.3 经济环境指标筛选的结果80-82
  • 4.3 经济环境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建立82-84
  • 4.3.1 经济环境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前提条件82
  • 4.3.2 经济环境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构建82-83
  • 4.3.3 关系模型运行的结果83-84
  • 4.4 运行结果的分析84-93
  • 4.4.1 经济竞争力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84-89
  • 4.4.2 经济效益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89-90
  • 4.4.3 金融与市场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90-91
  • 4.4.4 经济结构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91-92
  • 4.4.5 经济发展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92-93
  • 4.5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经济环境子系统总体分析93-96
  • 4.6 本章小结96-97
  • 第5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社会文化子系统要素分析97-115
  • 5.1 社会文化子系统要素分析97-101
  • 5.1.1 社会文化子系统概述97-98
  • 5.1.2 社会文化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98-101
  • 5.2 区域投资环境社会文化指标的筛选101-103
  • 5.2.1 样本的选取101
  • 5.2.2 模型的选取101
  • 5.2.3 社会文化指标的聚类结果101-102
  • 5.2.4 社会文化指标聚类结果的解释102-103
  • 5.3 社会文化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建立103-111
  • 5.3.1 社会文化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前提条件103
  • 5.3.2 社会文化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构建103-104
  • 5.3.3 模型运行的结果104
  • 5.3.4 社会文化指标的选择104-111
  • 5.4 对筛选结果的分析111-114
  • 5.4.1 社会状况与招商引资111-113
  • 5.4.2 文化环境与招商引资113
  • 5.4.3 科技教育与招商引资113-114
  • 5.5 本章小结114-115
  • 第6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子系统要素分析115-127
  • 6.1 基础设施子系统要素分析115-117
  • 6.1.1 基础设施子系统概述115-116
  • 6.1.2 基础设施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116-117
  • 6.2 区域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指标的筛选117-122
  • 6.2.1 样本的选取117
  • 6.2.2 模型的选取117
  • 6.2.3 基础设施指标聚类117-121
  • 6.2.4 基础设施指标聚类结果解释121-122
  • 6.3 基础设施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建立122-124
  • 6.3.1 基础设施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前提条件122
  • 6.3.2 建立关系模型中若干问题的处理122
  • 6.3.3 基础设施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构建122
  • 6.3.4 模型运行的结果122
  • 6.3.5 基础设施指标的选择122-124
  • 6.4 对筛选结果的分析124-126
  • 6.4.1 生活设施与招商引资124-125
  • 6.4.2 交通运输设施与招商引资125
  • 6.4.3 邮电通讯设施与招商引资125-126
  • 6.5 本章小结126-127
  • 第7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政治法律子系统要素分析127-139
  • 7.1 政治法律子系统要素分析127-129
  • 7.1.1 政治法律子系统概述127-128
  • 7.1.2 政治法律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128-129
  • 7.2 区域投资环境的政治法律指标的筛选129-134
  • 7.2.1 样本的选取129-133
  • 7.2.2 指标的分类133
  • 7.2.3 政治法律指标聚类结果分析133-134
  • 7.3 政治法律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的模型分析134-136
  • 7.3.1 关系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134
  • 7.3.2 政治法律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构建134
  • 7.3.3 模型运行的结果134
  • 7.3.4 政治法律指标的选择134-136
  • 7.4 运行结果的分析136-138
  • 7.4.1 政府环境与招商引资137
  • 7.4.2 政策环境与招商引资137-138
  • 7.4.3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与招商引资138
  • 7.5 本章小结138-139
  • 第8章 墓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自然地理子系统要素分析139-153
  • 8.1 自然地理子系统要素分析139-143
  • 8.1.1 自然地理子系统概述139-141
  • 8.1.2 区域投资环境自然地理子系统构成框架141-143
  • 8.2 区域投资环境自然地理子系统指标的筛选143-144
  • 8.2.1 样本的选取143
  • 8.2.2 自然地理指标的聚类143-144
  • 8.2.3 自然地理指标聚类结果分析144
  • 8.3 自然地理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研究144-149
  • 8.3.1 自然地理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构建前提条件144-148
  • 8.3.2 自然地理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构建148
  • 8.3.3 模型运行的结果148
  • 8.3.4 自然地理指标的选择148-149
  • 8.4 对筛选结果的分析149-152
  • 8.4.1 自然资源与招商引资149-151
  • 8.4.2 环境状况与招商引资151
  • 8.4.3 区位条件与招商引资151-152
  • 8.5 本章小结152-153
  • 第9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153-193
  • 9.1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综述153-154
  • 9.1.1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含义153
  • 9.1.2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意义153-154
  • 9.2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54
  • 9.3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确定154-161
  • 9.3.1 评价方法的选择154
  • 9.3.2 对评价指标的处理154-161
  • 9.3.3 样本的选取161
  • 9.4 经济环境评价161-169
  • 9.4.1 利用外资的经济环境评价161-165
  • 9.4.2 利用内资的经济环境评价165-169
  • 9.5 社会文化环境评价169-174
  • 9.5.1 利用外资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169-171
  • 9.5.2 利用内资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171-174
  • 9.6 基础设施环境评价174-180
  • 9.6.1 利用外资的基础设施环境评价174-177
  • 9.6.2 利用内资的基础设施环境评价177-180
  • 9.7 政治法律环境评价180-184
  • 9.7.1 利用外资的政治法律环境评价180-182
  • 9.7.2 利用内资的政治法律环境评价182-184
  • 9.8 自然地理环境评价184-188
  • 9.8.1 利用外资的自然地理环境评价184-186
  • 9.8.2 利用内资的自然地理环境评价186-188
  • 9.9 区域投资环境总体评价188-192
  • 9.9.1 利用外资的区域投资环境总体评价188-190
  • 9.9.2 利用内资的区域投资环境总体评价190-192
  • 9.10 本章小结192-193
  • 第10章 实证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193-227
  • 10.1 黑龙江省当前投资环境综述193-196
  • 10.1.1 经济环境193-194
  • 10.1.2 社会环境194
  • 10.1.3 基础设施环境194
  • 10.1.4 政治法律环境194-195
  • 10.1.5 自然地理环境195-196
  • 10.2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研究196-208
  • 10.2.1 纵向对比:1995-2005年黑龙江省招商引资变化情况197-200
  • 10.2.2 横向对比:黑龙江省与其他地区招商引资情况对比200-205
  • 10.2.3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产业分布205-208
  • 10.3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评价208-218
  • 10.3.1 黑龙江省投资环境在全国的定位208-213
  • 10.3.2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优劣势分析213-218
  • 10.4 黑龙江省投资环境改善的建议218-226
  • 10.4.1 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政府效率218-219
  • 10.4.2 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19-220
  • 10.4.3 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220-222
  • 10.4.4 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服务业222-224
  • 10.4.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功能224-225
  • 10.4.6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225-226
  • 10.5 本章小结226-227
  • 结论227-229
  • 参考文献229-23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235-236
  • 致谢236-237
  • 附录 A237-243
  • 附录 B243-245
  • 附录 C245-24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照军;朱自国;邵晓红;柳忠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优化牡丹江市投资环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6期

2 胡萍;;商办楼的投资环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田照军;吴迪;;论区域投资环境诸要素与吸引投资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小青;基于组合评价法的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鲁平;入盟转轨国家FDI渗透程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刘毅;基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新动向的东北地区承接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李克;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史玉蕾;区域投资环境差异及其对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思圆;天津市利用外资投资环境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周娜;黑龙江省投资吸收能力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王素超;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环境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5 陈阳;重庆市投资环境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6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706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