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区域经济差距演变

发布时间:2016-07-22 07:02

  本文关键词: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区域经济差距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5年第1期

(总第199期)ContemporaryEconomyofJapanNO.1.2015(Vol.199)

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区域

经济差距演变

杨东亮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

【摘长春130012)要】区域经济差距演变理论是区域经济学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日本特有的经济周期表现,为研究区域经济差距演变理论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样本。利用日本都道府县1990~2011年数据,计算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数量指标,研究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区域经济差距变化过程,发现日本区域经济差

3个阶段。对日本区域经济差距演变的原因进行剖析,距演变经历了“缩小-扩大-缩小”发现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前就形成了经济过度集中的东京一极化区域经济格局,为此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平等的发展起点,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区域经济差距的两次缩小都是暂时的,在经济集聚和城市化经济效应等因素影响下,区域经济差距仍然以扩大为主。日本区域经济差距的演变经验难以证实倒U型理论中区域经济差距缩小拐点的存在。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人均收入;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日本【中图分类号】F133.13【文献标识码】ADOI:10.16123/j.cnki.issn.1000-355x.2015.01.008

【文章编号】1000-355X(2015)01-0075-11

【收稿日期】2014-06-08

【基金项目】(14YJC790150)教育部社科青年项目“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419080500295)

【作者简介】杨东亮(1980-),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区域经济所副教授。男,辽宁省清原县人,经济学博士,

一、引言

1955年,库兹涅茨首次提出了关于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倒U型假说。威廉姆森在区域经济差距研究中借鉴该假说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区域经济差距演变的倒U型理论,即随着人均收入水

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平的增加,区域经济差距会呈现出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特征。具体而言,

展的初期,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是必然的,在达到某一时点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会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人均收入的趋同也是必然的。这一完美理想化的理论研究成果,明晰了经济总量增长与个体区域经济差距演变间的对应关系,成为解释一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区域经济差距变化趋势的首要原因,相应地成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75·[1]

2015年第1期

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差距演变过程并非是由扩大和缩小两个阶段构成的,一国的人均收然而,

入也并非是长期持续增长的,日本的人均收入变化与区域经济差距演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研究样本。众所周知,日本经济除了经历高速增长和中速增长阶段外,还经历了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负增长和缓慢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区域经济差距变化在理论上的预期结果应该是扩大还是缩小呢?

日本学者围绕本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Kawagoe(1999)利用1955~1991年日本县域数据,对Barro和X.Sala-i-Martin(1992)的研究成果进行再检验,发现追赶式

[2-3]Togo(2002)对1985~(CatchingUp)的区域经济趋同假设不成立,日本区域经济差距未缩小。

[4]1997年日本12个制造业的区域劳动生产率收敛情况进行研究,未发现存在收敛现象。Kakamu

[5]和Fukushige(2006)进行相似的研究,同样得到区域劳动生产率不收敛的结论。与上述研究结论

Kakamu和Fukushige(2005)对1986~1999年日本的市町村人均收入收敛情况进行研究,发不同,

[6]现日本收入差距变化在1990年代表现为缩小趋势。Yamamura和Shin(2008)对1955~1997年

发现资本深化和技术追赶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区域经济收敛。日本区域经济收敛情况进行研究,[7]

Tsutsumi(2009)利用1990~2007年日本1808个市级数据研究日本区域经济差距演变,发现1990~2000年,2000~2007年,日本区域经济差距不断缩小,日本区域经济差距扩大,总体上不存在σ收敛,考虑空间依赖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结果支持日本区域经济存在β收敛。[8]

张文合对日本战后高增国内学者较早开展了日本区域经济差距相关问题的研究。1989年,

长时期的区域经济差距进行研究,发现1955~1980年时段内的日本区域经济差距逐渐变大,表现在东京城市区(东京、埼玉、千叶和神奈川)、大阪城市区(大阪、神户和京都)和名古屋城市区(爱

[9]43.6%和51.8%。杨晓知和三重)的人口、就业和收入,内集中度不断上升,分别达到45.5%、

慧(2003)对1995~1999年日本各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人水平、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进行对比,发现日本的区际差异仍然存在,人均收人水平前10的县全部位于本州岛中部。[10]杨书臣(2007)研究发现日本近些年逐渐形成东京、阪神、名古屋3大城市群,集中了日本65%的人口和70%的国内生产总值,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在国家区域开发战略提出的新兴产业城市建设指导下,日本在全国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大经济发展区域①。[11]赵儒煜(2012)利用2007~2008年的日本都道府县数据,计算对比日本各地区的经济密度,,发现日本存在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并且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如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关东地区的东京、神奈川、埼玉、千叶,中部地区的爱知、静冈,近畿地区的大阪、兵库,九州地区的福冈;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区,东北地区的岩手、秋田、青森,四国地区的高知,中国地区的岛根,九州地区的宫崎等。指出这些法律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3][12]针陈昊天(2007)对战后日本的区域开发与法律支撑体系进行研究,对日本的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田庆立(2010)研究指出日本

、《冲绳振兴开高度重视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立法和计划工作,如制定了《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

20世纪90年代后,发特别措施法》等法律,日本在九州南部的熊本、鹿儿岛、宫崎三县境内相继建

,立集成电路生产中心,促使九州逐步发展成为日本的“硅岛”落后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14]马

关东、东海、北陆、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冲绳,该区划的具体内容可参见【日】内阁府:十大区域分别指北海道、东北、

《主要经济资料》,2008年1月。①

·7

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区域经济差距演变

研究发现日本的公共支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明超(2010)利用1955~2007年日本县级面板数据,

显的因果关系,公共投资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扩大落后地区的公共投资规模将有利于区域差距的缩小。[15]

总体而言,日本学者主要利用计量方法对日本区域经济差距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但未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国内学者更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对日本区域经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后,获得日本区域经济差距的描述,并且侧重于对日本区域经济政策演变的评述上;在研究结论方面,国内学者基本一致认为日本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衡现象。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针对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日本区域经济差距问题时,鲜有专门研究经济泡沫破灭后时段的情况,本文基于1990~2011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数据,重点分析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区域差距的演变过程,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数量指标,计算获得日本区域差距演变过程的基本判断,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二、日本区域经济差距的度量与演变过程

包括日本各县本文选取日本都道府县平成2年至平成23年数据(1990~2011年)为样本①,

和7大区域的人均收入、名义GDP、人口数量等变量指标,数据来源于日本内阁府统计情报调查结

日本县级行政区大致可以划归为七大区域,即果②。根据日本的国土形状与都道府县的地理特点,

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及冲绳地方(参见表1)。北海道·东北、

表1

区域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区域对应表都道府县

福岛县北海道、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秋田县、山形县、

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埼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

新潟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山梨县、长野县、岐阜县、静冈县、爱知县

三重县、滋贺县、京都府、大阪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

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

徳岛县、香川县、爱媛县、高知县

冲绳县福冈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大分县、宫崎县、鹿儿岛县、北海道·东北关中近中四东部畿国国九州及冲绳地方

区域经济差距的测量方法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类。绝对差异是指某变量偏离参照值的绝对额,相对差异是指某变量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其中,测算绝对差异的方法有平均差、标准差、极差;测算相对差异的方法有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泰尔指数等③。本文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来度量日本都道府县区域经济差距大小,并考察其时间序列的变化。这里,我们选择人均收入水平作为计算区域经济差距的基础数据,一是由于人均收入水平

1道,2府,43县。日本有47个直属于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即1都,

网站http://www.esri.cao.go.jp/index.html。①②

③两种方法对同一时期、同一区域水平的变动趋势及特征的测度结果往往差异较大。比较而言,相对差异的测度方法更加精确,更有说服力。

·77·

2015年第1期

二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最初的测度对象即为人均收入水平,三是与人均GDP有密切的相关性,

在比较各区域的经济差距时,人均收入指标更能突出居民个体的实际收益,而非简单的人均GDP水平。

1.计算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指标

标准差在统计学上称之为方差根,用来反映样本远离总体平均值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S=(xi∑i=1

n-2(1)

S为标准差,xi为样本值n为样本个数。标准差越大,为样本均值,表明样本越分散,其中,

样本个体间的差距越大。

变异系数是衡量相对差异的一种常用指标,为克服不同时期样本个体量纲的影响,其在样本标准差的基础上,去除样本均值波动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Cv=(xi∑i=1

n

-2(2)

计算获得度量日本区域经济差距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参见图1),基于公式(1)和公式(2),

标准差指标从1990年的44万日元下降到1994年的38.3万日元,此后逐步增加,到结果表明,

2006年达到49万日元的顶峰后开始急速下降,2011年为37.4万日元。变异系数指标同样从1990年的16.72下降到1994年的13.62,此后逐步增加,到2005年达到17.28的顶峰后开始急

2011年为13.92。据此,速下降,我们可以判定日本区域经济差距变化大致经历了“缩小-扩大-缩小”3个阶段。变化的拐点分别在1994年和2006年左右,即在

1994年以前,区域经济差距

1995~

2006年,2006年以后,呈缩小趋势,区域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差距又呈现出缩

小趋势。

图1人均收入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78·


  本文关键词: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区域经济差距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4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74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