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29 15:38

导读:根据区域经济的转型问题,本文首先就转型的必要性作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就金融转型在其中产生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探讨。

 

一、区域经济转型的必要性1995年,职称论文范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率先开始研究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问题,提出转型是资源型地区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唯一的战略选择。而后,许多学者探讨了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问题。沈镭(1998)提出了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一些思路,包括把握矿区生命周期、抓好经济结构转换、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外向度、加快政企分开、加强环境保护等等。周海林(2000)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杨荫凯(2002)提出,要尽量延长资源型产品的加工链和采掘年限,为转型提供足够的时间。崔庆云(2007)则将我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归结为三种模式,即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替代模式和综合性模式。

 

二、金融转型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由于资金是稀缺的社会生产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因此金融转型就成了经济转型的核心。纵观现代经济发展史,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转型都伴随着金融的发展,反过来,金融发展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之间互为依靠、互为动力的关系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验证。金融转型要求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要求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发展,而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机构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各种资源市场配置的效率,对于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拓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从而为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优化提供重要支撑。金融转型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转型对经济转型具有引导作用帕累托最优理论告诉我们,金融不但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实现机制,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引导、激励功能。金融作用于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同发展。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金融通过政策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现存量资源转移。通过资金投放支持经济中新兴产业、优质企业的发展,改变经济体中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结构,发挥资本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功能,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与新技术产业化。银行体系通过甄别和投资那些具有创新产品和创新工艺的项目,降低资源配置的逆向选择,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引导经济资源流向技术创新领域,促进技术创新。

三是推动企业效率提升。金融在向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后,为确保资金安全,通过监督资金的使用与企业的经营,提出监管要求,促使企业主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金融业不但能够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而且其本身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转型中应该发挥先行的作用。

(二)金融转型为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经济转型需要进行多方面调整,任何一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转型有助于发展更加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从多渠道为经济转型提供资金来源,支持政府产业布局,这种功能是其他任何部门都无法替代的。熊鹏(2002)等人的研究发现,资本积累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传导渠道,而资金向资本的转化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储蓄的形成,就是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这是资本形成的必要前提;二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就是将集中起来的资金转化为资本,这是资本形成的关键。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可以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

(三)金融转型为经济转型提供风险管理功能经济转型过程中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的调节、市场体系的变化产生各种复杂的风险。而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中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导致任何单个经济主体都越来越无法独自承担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全部风险。金融转型可以通过发展金融市场和创新金融工具,例如,提供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信贷、股权融资、保险等不同的服务方式及产品工具,帮助实体经济有效管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要求。金融的这种风险管理功能可促进资本积累和长期资本投资,使实体经济实现风险分散、转移和规避,并促使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区域经济转型的难点分析

区域经济转型的实质,主要是区域经济要素及与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上进行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其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资源型区域的经济转型,其主要任务就是打破资源型区域经济过多依赖资源型产业单一发展的局面,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合理化和高级化,实现资源型经济的结构优化。然而,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性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引申的其他问题给经济转型带来了诸多难点,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一)产业结构单一化的主导局面阻滞着转型步伐从较长的时期来看,资源型区域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周期困境,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对资源型产业主导局面的锁定和经济转型的粘滞现象。资源型经济的成长大致要经历“采掘业—粗加工—较高附加值的精加工”,或者“资源采掘―能源输送―较高形式的能源输送”的双轨发展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还会面临产业衰退产生的下岗、离退休职工安置、资金缺乏、技术不足、管理水平落后、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加之长期形成的环境成本代价,资源优势会轻而易举被各类经济社会矛盾取代,陷入“资源优势陷阱”,即当前的优势很可能成为将来经济发展的陷阱,而当前的劣势很可能成为将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在当前的优势可利用时,往往会妨碍这个国家(或地区)对新优势的追求。从我国资源型地区的情况看,由于其所具有的先天资源禀赋优势,结果锁定了发展路径,形成了资源型地区发展的路径依赖;锁定了产业分工,形成了僵化的产业分工格局,进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安排的不健全影响着经济转型资源型地区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部分地是由于不健全的制度安排。我国的资源型地区在大规模开发过程中,对骤然而至的资源繁荣和资源财富缺乏相应的制度准备和有效监督,结果原有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动力、以资源财富为主导的新的发展平衡。从根本上看,就是缺乏资源产权及交易制度、资源开发制度、资源收益分配制度等。制度安排的缺失恶化了资源型地区的贸易条件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扭曲了经济要素的流动方向与配置方式,抑制了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导致了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劳动、资本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资本并不是增长的唯一要求。并且如果提供了资本但同时没有提供使用资本的有效框架的话,资本将被浪费掉。资源型区域在资本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它们在骤然繁荣的资源产业、滚滚而来的资源财富面前,没有有效、合理地使用资本,带来了诸多问题。

(三)资源型特征引起的外部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我国资源型地区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和生命代价。有数据表明:相对于其他区域,资源型区域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产业单一、经济波动、收益递减和贸易条件恶化等问题更加突出。三废排放、占用和破坏土地以及诱发地质灾害等要远高于其他地区。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如新疆、山西等均位于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评估后十位。资源型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在全国处于最差的地位,某些资源型地区被认为是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承载力与降低环境污染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使得资源型地区未来的经济增长困难重重。

(四)创新能力的不足弱化了经济转型发展动力资源开发引起的资源产业的繁荣抑制了创新活动,降低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并不是那些作为生产投入的具体的资源要素,而是那些能推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因素,比如技术、制度与观念。张培刚(1999)曾论述道:推动一国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企业家创新精神、技术进步、制度革新。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数属于资源贫乏地区,为了应付资源产品市场垄断的制约,更多地是从推进技术进步,开发替代产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更好地发挥了人力资本的能动作用和社会资源的潜力,使得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加依赖科学有效的管理,更加依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区域,资源禀赋使之形成了繁荣的资源型产业,带来了快速增长的财富,使得供需双方产生了思维和行为的惰性。结果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势必受到抑制,形成资源排斥其他生产要素的逆向发展态势和低效资源配置机制。

 

四、当前区域经济转型中的金融障碍

由于受资源型地区经济特征的影响,资源型区域的金融业发展也形成了带有资源型色彩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同时也对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制造了不可忽视的金融障碍,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锁定效应明显我国资源型区域凭借天赋资源所特有的比较优势,大量的投资(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及外国投资)集中在资源领域。这些资源产业占用信贷资金规模大、占用时间长甚至已经形成不良贷款的沉淀。同时由于金融机构营销新客户、新领域可能产生较高初始成本。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因此,即便在政府主动培育新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情况下,也无力或不愿主动对新产业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在沉淀成本和惯性效应的共同作用下,这些资金或要素维系和受制于资源优势,挤出了非资源产业的资本需求及需求能力,导致资本的使用长期锁定在资源产业以及资源加工产业、配套及服务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等领域,其他产业长期不能获得资金支持,进而形成了资源型地区僵化的资金支持机制,明显降低了资本使用效率,成为了资源型地区突破产业锁定、实现经济转型的直接障碍。

(二)资金吸引机制不健全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如法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金融部门的独立性、企业及社会诚信等因素都会对资本形成和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损害了形成“资金洼地”的条件,抑制了外来资金的投资积极性,同时也迫使本地投资者到外地寻觅投资机会或者向外转移资金。此外,不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抑制了资金在区际间的流动。我国的资源型地区大多地处内陆,市场经济发育的程度还不充分,尤其是政府公共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公众的信用意识不强,信用的经济价值在市场上无法得到完全的体现。同时我国的征信系统缺乏与有关部门相配合的信用担保机制、失信惩戒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同时,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使各部门缺乏联系及外部性,资源型地区无法形成外部资金进入的良好投资环境和载体,资金在该地区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外部资金难以被吸引到区域内。

(三)金融引导功能存在非市场化长期以来,在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双重作用下,资源型地区肩负着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维护能源安全的重任。因此在国家强制性的行政管理和政府主导的金融模式下,大量的资金投向资源型产业,造成信贷配给。此外,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制本身存在功能障碍,再加上资本市场的信息揭示功能不足,不能够有效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种种迹象表明,以银行为主的单一投融资体制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银行信贷趋利集中于资源优势行业的投资体制降低了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对资源行业的产能膨胀形成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对资金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起到了逆向的反馈效应。从长远的角度看,不改变金融导向作用的市场化问题,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按市场原则分配经济权力与风险的机制,可能窒息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优化、选择上升的生命力。

(四)金融风险管理功能较弱

首先,我国资源型区域不成熟的市场化条件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的共同作用,致使众多企业忽视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的信息揭示功能。

其次,我国资源型区域资金配置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缺少有效的对接管道。资源型区域的资金运用渠道狭窄,加上开发的高收益,以及“多、小、散、乱、差”的格局,客观上刺激了大量民间资金的参与热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府并没有发挥出其政策引导和制度供给的作用,缺乏合理推动,民间融资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阻碍了民间金融市场按经济规律运行和开展竞争,助推着惊人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增加了社会资金的风险。

再次,目前资源型区域中保险与能源产业的相互投资较少,资源行业没有积极参与到保险业的发展中来,无法分享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

 

五、金融转型助推区域经济转型的着力点经济转型和金融转型是相辅相成的,要服务好经济转型,金融业必须主动转型,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金融体系结构以及金融机构发展等方面实行有效变革,从而促进、推动和加速经济的转型。

(一)畅通金融运行机制金融结构论认为金融化程度可以通过FIR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货币化比率、资本形成比率、外部融资比率等七个比率)进行量化,并指出金融化程度越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大。金融深化论也主张放宽对金融体系和市场的管制,允许并鼓励多种金融实现形式的存在和发展,通过新思维和新组织模式,对金融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与配置。相对来讲,大部分资源型区域的金融体系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都较低,因此必须形成本地区金融运行整体合力,使得本地区各家金融机构能够借助于专业化分工竞争合作,分享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盈利机会,承担不同环节的金融风险,共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此外,可以考虑在资源型区域创建金融中心,首先要寻求区域转型方向,确立区域中心城市,进而再确定金融中心的服务方向。政府部门要提供充分的信息揭示、高效的审批、积极的政策沟通与咨询等服务,指导金融机构协作,整合金融资源,发挥中心的规模效应。

(二)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资源型区域要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提升区域生产效率,就要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增强可持续资本形成能力和完善可递进资本形成机制,并形成能够吸引资金的载体,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首先,要兼顾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既要加大外资银行的引进力度,组建有活力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不断丰富银行体系;也要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区域资本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各种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转型资金,还要在两种融资方式上进行业务交叉、资金融通和产品配合。

其次,要兼顾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两种金融应建立随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的合作竞争策略,合理界定彼此关系,有效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共同构建金融支持框架。

第三,要兼顾正规金融与民间融资。资源型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决定民间资金将成为经济转型发展所需资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积极对其进行政策引导和制度供给,制定适应其发展的政策法规,为民间资金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第四,要兼顾本地金融和外来金融。一方面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增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引入外部金融力量(包括外国金融资金),以增强转型融资的可选择性。

(三)加快金融创新机制的建立金融的发展和深化是靠一系列金融创新实现的,因此,金融机构要主动进行创新,形成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相契合的金融发展模式。首先,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积极开展项目融资、重组改制、收购兼并、财务顾问、银团贷款、资产与权益证券化等差别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要推出功能互补的产品,通过“业务互补、利益共享”来推动区域的顺利转型。二是大力开发民生工程金融产品。通过开发促进民生改善、薄弱环节发展的金融产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三是加快推进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强化高新技术企业保险保障,建设农业保险机制,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进一步发挥保险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保障作用。

(四)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金融机构不仅要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从“被动应对风险”向“主动管理风险”转变,以确保金融体系自身的安全运行,还要通过发展金融市场和创新金融工具,帮助实体经济有效管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实现风险分散、转移和规避。

首先,要健全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资源型地区金融项目大多与当地典型产业相关联,金融机构还要对产业风险进行科学量化,完善风险评估制度,以便能够有效建立起风险损失弥补机制。金融机构之间要加强协同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迅速传播和共同开发、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通过银团贷款等协作方式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分散的目的。要顺应转型发展要求,逐步在资源型经济风险引发点与金融业务面之间构建一种阻抗机制。结合转型发展的内在特征和要求,规范风险控制流程及操作系统,建立风险估量统一规范的计量模型;在健全数据库的基础上,做好风险预警、量化分析和信息披露。

其次,可以建立能源价格稳定、产业投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基金,进一步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依托已建立的信用评级系统,发挥担保分担风险的功能,在担保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联动保障机制,硕士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使其共同承担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过程相关联的金融风险。通过加快保险产品创新步伐,在设计可保险种时充分考虑到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突破传统保险经营的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突破展业、承保、理赔、精算和风险管理等传统技术约束。

 

摘要: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任务,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转型决定金融的转型,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服务于经济转型。本文立足于区域经济转型的现实,以资源型地区为例,分析了区域经济转型的难点以及当前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探讨了以金融转型促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关键词:经济转型;金融转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史建平,《助力经济转型金融业亟待三大变革》,《金融时报》,2010,11。

[2]黄德权、刘晓星,《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0,(8)。

[3]杨德勇,《区域产业金融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4]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朱德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崔平,《资源型城市转型与金融支持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6)。

[7]毛金明,《煤炭金融和小额信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8]沈坤荣等,《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编号:8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8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c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