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国内竞争加剧,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占领新时期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手段。同时,“十二五”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传统产业面临竞争力衰退风险、成本优势愈发弱化、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产品层次低等一系列问题受到政策和市场的严峻考验,而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一时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断档直接影响全国及各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打造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纷纷被列入各大经济区和各级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在新时期背景下,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依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升产业竞争力需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构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的自我强化机制是应对环境瞬息变化、持续维系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求,也是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构建内生式经济增长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战略要求。
纵观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关理论研究,对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认识基本上走过了从低级成本优势到高级效率优势、从被动的要素禀赋导向到主动的竞争战略导向这样一条思想演变轨迹,但对于解释竞争优势来源以及持续升级机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理论体系。斯密(1776)立足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基础,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李嘉图(1817)基于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赫克歇尔与俄林共同阐述了资源禀赋理论,将竞争优势归因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成为提升竞争优势的主要思路[1];克鲁格曼提出空间经济理论,创造性地将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纳入竞争优势分析框架的核心,将区域竞争优势形成的起点归结于历史的偶然,认为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回馈效应是竞争优势的持续升级机理[2];20世纪80年代,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首次将企业竞争理论推广到国家和地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竞争优势来源于6个关键要素构成的钻石模型,产业集群是钻石模型在空间的集聚体现,初步形成了解释竞争优势持续升级机理的理论雏形。综合看来,波特是目前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相对最为完善,为深化研究竞争优势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对于构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的自我强化机制,波特依然不能提供路径清晰、可操作性强的行动指导,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关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履带模型”的构建
1.对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反思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钻石模型”阐释构建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系统,认为产业集群是凝聚产业竞争优势和推动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的有形载体,本文继承“钻石模型”中的关键要素纳入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3]。在这个系统中,产业竞争优势构成共有6个关键要素,其中有两个外生性关键要素:机会、政府;有4个内生性关键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钻石模型”的各关键要素具有区域空间集中性特征,在有限地域上集聚形成产业体系网络,综合体现为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各关键要素互动关联,在集中的区域内形成独特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利于集群内的信息流通和创新气氛扩散,由此不断激发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升级路径。波特的“钻石模型”明晰地指明了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构成要素和内在动力,但未能明细地勾画出各关键要素在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和相对地位,不能给构建起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机制提供路线清晰的行动指导。
2.对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构成要素的数学证明构建模型的假设前提:
(1)遵循经济人理性假设的方法,区域系统主体是追求产业竞争力最大化的理性主体(在现实中表现为地方政府或区内本土企业);
(2)产业竞争优势关键要素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关系作用是完全充分的;
(3)函数的构造中,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强化关系,因此关键要素变量之间不是相对独立状态,而是互为影响的函数关系,并且集合各要素变量的综合效应是乘积而非简单加总求和。
由此结论得出:产业竞争优势每个关键要素都得到均衡配置,是实现产业竞争力水平最大化的基本前提;各个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以及综合效应,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升具有关键影响。
3.“履带模型”的构成要素在对“钻石模型”反思和相关数学证明的基础上,通过对“钻石模型”各关键要素关系深化改造后提出“履带模型”,用以解释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的内在机理。“履带模型”的功能是创新,“履带模型”的构成要素为驱动轮(关键要素点),履带链(关键要素间信息传导、相互反应作用的关系线),履带板(各要素关系线交错构成的系统集成功能网络———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1)驱动轮
驱动轮是“履带模型”中的点状要素,是构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升级的基本元素。驱动轮的要素选择基本来源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但与“钻石模型”相区别的是:每个要素在“履带模型”中的相对地位并不相同,在推动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诱导轮———机会:机会是引导升级的区域系统外部诱导性因素,波特将机会归结为外生性的偶然因素,但本文认为机会也是源于系统内部的关键性要素内在变化。政策、市场、资源、环境等系统内任意因素突变就可形成新的机会,冲击现有的产业生存格局,也为新的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负重轮———环境性支撑要素:环境性支撑要素是支持创新的区域系统内部客体因素。影响产业竞争力的环境类型包括资源环境、自然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体现资源环境的是生产要素,体现自然环境的是生态环境,体现产业环境的是配套产业,体现市场环境的是需求条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压缩传统产业生存空间和催生新兴产业的重要约束条件,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知识等高端要素的存量大小及增量升级是创新所依赖的关键支撑,配套产业为升级提供了关键设备和原材料的同步支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导着升级的趋向。从动轮———政府:政府是推动创新的内部辅助性主体要素。从推动升级的角色来看,政府不应是直接主导创新的核心主体,而是创新的辅助推动者。政府主要对机会中具有长期性、外部性的信息进行反应,一方面,通过制定和执行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等法规,维护市场合理竞争的秩序;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指导目录、规划、窗口指导等方式向企业传递机会中长期性、外部性的信息,使企业形成长期预期,再通过政府公共投资和刺激私人投资的政策改造生产要素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配套产业以及利用政府采购、修订行业标准改进需求条件,以间接方式影响外部环境引导和推动创新。主动轮———企业:企业是推动创新的最终执行主体和核心主体性要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升级在微观层面最终落脚到企业的创新行为。企业的创新行为实质是通过机会诱导、政府的外部引导和支持,在面临环境性支撑要素条件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态应变。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一批企业创新行为,在中观层面表现出的结果就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升级。
(2)履带链
履带链是“履带模型”中各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线。以机会为中心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机会指向系统内部关键性要素,其中,政府和企业是机会直接影响作用的指向对象,而环境性支撑要素是机会间接影响作用的指向对象;另一方面,系统内部关键要素指向机会,生态环境、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政府政策等所有系统内部关键要素变化都可以直接反馈作用引致机会变动。以环境性支撑要素为中心的互动关系:在系统内,一方面,政府直接指向环境性支撑要素,政府是影响生态环境、生产要素、配套产业等环境性支撑要素的直接引致性作用因素,机会的偶然变动是影响环境性支撑要素的间接引致性作用因素;另一方面,环境性支撑要素直接指向企业,是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引致性支撑作用因素。以政府为中心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机会直接指向政府,政府主要对具有外部性、长期性影响的机会信息进行反应,进而修订政府战略和政策;另一方面,政府直接指向企业,政府通过窗口指导、规划等传播机会中长期性信息,通过反垄断、打击恶性竞争等维护企业竞争的良性秩序;再者,政府直接指向环境性支撑要素,政府根据外部性、长期性机会信息改善环境性支撑要素,间接影响企业行为。
政府不能直接进行产业创新,而只能通过两条指向线直接影响企业环境,间接引导企业行为,从而激发创新升级。以企业为中心的互动关系:企业是整个模型作用关系线交汇的中心,以企业为中心的互动关系直接决定了整个体系的创新效率与竞争优势的持久性。一方面,机会直接指向企业,企业主要对机会中的短期市场信息进行快速应变,从而制定和执行适宜的战术性运营策略;政府直接指向企业,政府直接作用于企业的主要是传递机会中的长期性信息以及竞争法规的影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环境性支撑要素直接指向企业,生态环境与生产要素影响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支撑,配套产业影响企业的配套支撑与关联发展,需求条件影响企业的市场导向。另一方面,企业直接指向创新功能,企业接受其他关键要素的影响,并且企业之间也会通过企业家私人关系、行业协会关系、企业相互投资的利害关联关系等合作与竞争,从而为企业提供竞争压力与竞争要素的支撑,推动企业相应改进发展战略,实现创新升级。
(3)履带板
履带板是“履带模型”中各关键要素以及相互作用线以网络状形态形成的有机整体。机会来源于系统内部要素,也是启动系统内部要素反应变化的起因,由机会刺激政府和企业反应,改变环境性支撑要素,要素点位与要素作用线交错构成网络形态,动态集成产生创新效应,在产业和空间两个层面综合表现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升级,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升级又反馈改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状况水平,进一步增强创新功能,由此形成相互作用、循环反馈的自我强化机制。现代产业体系。竞争优势最开始发端于某单一产业门类,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外部经济性,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领域投资与研发活动不仅仅改善本产业的发展,而且将通过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为开发新产业积累物质和知识,从而由单一产业门类的竞争优势扩散到其他产业领域,关联形成具有动态先进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各关键构成要素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在空间上往往倾向于集聚式分布。由于地缘的临近,更容易形成紧密关联的市场关系、社会关系等关系网络,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各关键要素的互动效率以及加快竞争优势在相关产业领域的扩散。因此,产业集聚式分布产生关系网络,从而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有利于创新的产业集群。
4.“履带模型”构建的动态演进路径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具有短期内不可复制性,并且能够在与环境互动下不断强化原有产业的竞争力以及衍生出新的优势产业,这是因为一个具备持续创新功能的产业竞争优势是在主导产业的培育、成长与演进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复杂互动体系(即“履带模型”)。在产业开发的不同阶段,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特征、竞争优势来源都不一样。一个区域要形成具有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履带体系,需要在产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采取相应适宜的发展路径。
(1)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赢得竞争的产业基本上是依赖初级生产要素导向的初级产业。偶然机会的刺激,吸引投资进入具备比较优势领域进行产业化开发形成初级优势产业,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源于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资源禀赋的先天比较优势,资源控制、价格竞争、简单技术模仿是初级产业快速成长的方式,区域范围内开始出现企业形态的萌芽。这个过程的启动具有历史偶然性,任何一个区域都存在由自身某项关键要素突变形成机会从而萌芽产生的初级优势产业。
(2)持续阶段。产业继续往投资导向的中间层次产业发展,竞争趋于复杂化、高端化。初始具有比较优势的关键要素往往在竞争中的作用趋于弱化,比如自然资源趋于枯竭或者劳动力成本逐渐抬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持续需要抛开对初始关键要素依赖,投资配套发展其他关键要素,放弃初始阶段标准化生产、简单技术的部分产业环节,向高级精密技术、特色产品的环节发展,走上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道路。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完善各自的组织管理,并筛选存活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土优质企业群体。区域内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决定了此阶段的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程度,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政策鼓励竞争、保护自由竞争的环境以及巨额的投资主导支持生产要素的全面改良及其他关键要素的配套发展。
(3)自我强化阶段。职称论文范文依托先天优势发展的产业在持续衍生和强化竞争优势过程中,将会引发其他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进而形成多元化产业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在地域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是包含完整履带体系的现实载体,关键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新的竞争能力,如此循环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的自我强化机制。在这一阶段,产业规模扩张由快速膨胀转入缓慢增长,低端市场萎缩、资源枯竭等将导致成本降低难度加大、收益降低,竞争需要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延伸产业新方向,此时的创新需要破除初级资源禀赋的束缚。通过上一阶段的投资,基本形成完备履带体系的各关键要素,此刻的产业竞争优势取决于各关键要素的相互匹配性及高效率的互动强化运行。这个过程是以企业资源配置为中心,此阶段的竞争优势关键依赖于区域内本土企业群体的竞争力和对环境充分的反应能力,在与政府紧密的配合关系下,企业组织的资源配置功能对需求条件反应,通过企业组织调配引导供应商升级、生产要素高级化提升、相关产业配套发展。
三、来自西部地区产业竞争优势升级的案例实证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着重突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质在于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的自我强化机制。从产业竞争优势构成要素体系看,西部具备丰富的生产要素、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极具潜力的内需市场,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配套产业体系,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西部地区产业竞争优势构成要素体系的薄弱点在于市场竞争环境发育不充分、缺乏具备市场应变力的企业群体以及自主内生的经济关系网络。内江市制糖产业衰落是反映西部地区所缺失的产业竞争优势关键要素的典型;夹江县陶瓷产业持续升级发展的成功正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群落及经济关系网络的成功,深居内陆的区位条件并非区域产业缺乏竞争优势的关键制约因素。1.内江市制糖产业衰落的教训内江市制糖业的衰落导致内江市经济全线衰退长达十多年的案例,从反证的角度论证了制约西部地区产业竞争优势升级的关键问题。在1952~1985年这段长达30多年的时期内,四川省内江市的制糖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内江市因制糖业曾一度享有“甜城”的美誉。内江市制糖业兴盛的竞争优势构成要素有如下几点:
第一,偶然的历史机会催生了内江市制糖业的萌芽;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政府力量对内江市制糖产业兴盛发挥了关键推动作用;
第三,相关产业配套发展完善,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制糖产业集群;
第四,交通区位条件优异,使得内江市具备了对接生产活动与生产要素、需求市场的物流网络优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广西、云南等地因为蔗糖甜度更高、成本更低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很快挤垮内江市制糖产业,内江市6大国有糖厂相继破产倒闭,以制糖业的衰退为首关联引发内江市传统支柱产业全面萎缩。内江市产业竞争力衰落的原因如下:
第一,市场化进程滞后,区内同业竞争程度低。内江市制糖业的全面兴盛归功于三线建设的国家大规模投资,依靠政府力量在内江市建立起了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势力强大及国有企业包袱过重,民众和政府对计划过于依赖,排斥个体私营经济,潜意识地用计划去操纵市场,内江市区域内缺乏同业市场竞争氛围,市场经济培育滞后,削弱了刺激本土企业持续创新改进的外在动力。
第二,本土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应变力。内江市在兴盛时期向国家上缴的税负过重,为本土企业自身后续发展留成少,导致企业更新改造投入少,削弱了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冲击的浪潮下,内江市企业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股份制试点,大部分企业反应迟缓,显露出欠缺市场竞争活力。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内江市工业设备更新率不到30%,企业改革、改制举步维艰,内江市工业企业亏损严重,亏损面接近80%,工业企业数目由1985年的2241个减少到2000年的161个。
第三,在制糖业衰退后寻找新兴替代产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并替代了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传统支柱产业退出后,在长达十年时间里,地方政府一直扮演着寻求新兴确定替代产业的主体。由于政府对市场反应的滞后性以及行政变动的随意性等缺陷,导致内江市工业陷入了在印染、录音材料、西服、建材、商贸等多种产业间寻找新兴产业的辗转反复中。而其他城市乘改革开放东风,集中力量发展所确定的主导产业而迅速崛起的时候,内江市却一直没有发展起具有竞争力优势的支柱产业。按照“履带模型”来看,纵观内江市制糖产业的兴衰历程,内江市制糖产业的一度兴盛源于机会、生产要素、政府、需求条件与配套产业5个关键要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也证明了这5个关键要素在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构成中的基础作用。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内江市尽管形成了具有低层次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但在产业竞争优势关键要素的关系网络中存在企业这一关键节点的“空位”,没有形成充满活力的本土同业竞争环境,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效率的互动,从而致使产业缺乏持续的升级能力,最终导致优势产业衰亡和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全面衰落。
2.夹江县陶瓷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夹江县陶瓷产业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创新的演进,启示着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源泉。四川省夹江县是全国第四大建陶产区之一、西部第一大建陶产地,由于历史偶然性的行政监管漏洞,在夹江县孕育了西部地区难得的民营企业家与资本的积累环境,民营资本的积累与偶然的陶瓷产业落地相结合便启动了夹江县陶瓷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在夹江县陶瓷产业的每一个升级发展阶段,都源于政府与企业的及时互动,产生创新推动产业突破竞争优势约束瓶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进入新一轮产业升级高峰。推动夹江县陶瓷产业第一轮竞争优势提升的动力是政策创新。当时的“查验征收”税收政策提升了企业发展初期的成本优势,提高了陶瓷企业扩大产量的积极性,提升了产能利用效率。推动夹江县陶瓷产业第二轮竞争优势提升的动力是能源创新。针对陶企煤烧窑的污染性问题,政府着力开通眉—夹天然气管道,将夹江县陶瓷烧制的燃料由煤炭变为天然气,降低了陶瓷生产的污染性程度,减弱了生态环境压力对陶瓷企业扩张发展的不经济性约束,推动陶瓷企业进一步集聚与扩张发展。推动夹江县陶瓷产业第三轮竞争优势提升的动力是同业竞争刺激和企业组织结构、战略的创新。政府抓住产业转移潮流的机会,积极引进广东佛山市陶瓷业的龙头大企业入驻,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和新产品,也刺激了本土陶瓷大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谋求新竞争优势,并且推动陶瓷产品竞争力较弱的本土中小企业转入陶瓷配套的细分产业领域,发展起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激烈的区内同业竞争刺激了企业的战略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产业链的延伸,也衍生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竞争激烈、联系紧密、分工明确的企业群,在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第三轮竞争优势提升后推动夹江县陶瓷产业集群产值逼近百亿,在全国声名鹊起。当前,夹江县建陶产业制造面临资源约束强化、低层次市场萎缩等衰退风险,政府与企业对接服务、企业投资转型成为产业继续升级的主导力量。
着眼打造品牌的夹江国际陶瓷节已由政府成功举办三届,每届陶瓷节吸引了国内外业界精英参加,夹江县已初步形成西部地区陶瓷展示和交易中心的雏形,建陶产业以生产为主开始向以商贸服务为主转变;本土陶瓷企业“新万兴”等积极探索新方向,投资碳纤维等新产业项目,以陶瓷企业转型带动培育新型主导产业成为夹江县培育新产业竞争力重要方向。从“履带模型”的构成要素来看:夹江县的陶瓷生产在生产要素供应和本土需求条件方面并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夹江县却能成为西部陶瓷产业的资源配置中心,并在每一次遭遇发展瓶颈中通过创新成功突围,核心支撑是夹江县产业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持续升级能力。这种持续升级能力,在形态上归因于形成的产业集群,内在实质是同业竞争环境和有竞争力的企业群、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政府政策,其中:同业竞争环境是孕育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强劲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群落是核心要素,紧密围绕核心企业群落的完善产业配套和政府政策服务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支撑要素。从夹江县陶瓷产业的案例来看:要使得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持续升级,以依赖资源型产业起步、以机会和政策诱导、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群为中心环节牵动构建起完善的产业竞争优势体系网络是主要内容。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近年来,区域经济规划密集出台,区域经济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状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国内各地区迫切要求在转型中提升竞争力,积极谋求发展新兴产业,以期占据新时期的经济制高点。构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的自我强化机制是持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永恒主题。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机制的系统构成要素上看,生产要素、需求条件、配套产业是基础条件,政府与企业的角色、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合理定位是核心动因。
第一,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是竞争优势的基础要素,人力资本、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是竞争优势升级的关键支撑。因此,要培育竞争优势,积极寻找和改造区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初级生产要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区内已有或者大力引进区外的人才、科技、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
第二,需求条件引导产业发展和创新的方向,而提高需求条件标准同样是施加创新压力、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积极锁定区内需求条件苛刻的产业,或者通过政府采购影响市场需求量、改进市场标准,利用和改进需求条件给予产业创新发展以引导。
第三,配套产业的完善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构成因素,配套产业的创新能力是支撑竞争优势升级的重要关联动力。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沿产业链延伸,支持区域内配套产业同步协调发展是推动主导优势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第四,政府与企业的角色、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构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机制的核心。政府与企业是推动创新升级的主体,应该坚持企业作为打造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创新的中心主体地位,政府政策的着眼点是要围绕培育企业竞争力、配套服务企业创新。要引导企业构建紧密的企业间关系、企业与政府关系,鼓励企业对接市场、主动投资改进生产要素条件、关联发展产业,从而扮演好企业在整个系统中推动创新升级的中心角色。从时序阶段看,构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的机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在所有阶段采用一成不变的措施,而是需要一系列不同阶段不同重点的“组合拳”。
第一步,在产业开发的初级阶段,依托区域内某一个或两个关键要素重点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门类,在发展初期,不仅仅停留在壮大产业规模攫取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在区域内积累民营资本、孕育企业家精神,从而奠定本土企业发展的基础。
第二步,在产业开发的持续阶段,围绕已有一定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发展需要,补齐发展产业竞争优势的其他关键要素,从要素体系上构建起“履带模型”,延伸产业链在产业层面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内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在空间层面构建产业集群。这一阶段关键是形成彼此关系紧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
第三步,在产业开发的强化阶段,借助主导产业集群形成的综合能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按照“履带模型”内部的网络结构,构建紧密合理的企业间关系、企业与政府关系,以及企业、政府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及服务作用,刺激系统创新,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升级,由此构建起自我强化的机制。综合看来,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群体是构建自我强化升级机制的中心环节。对于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群体,培养良性市场竞争环境、竞争意识以及竞争能力是关键着力点。良性市场竞争环境包括市场经济体制、反垄断的政策法规、监管恶性竞争的市场秩序、扶助中小企业创业和创新的服务体系是孕育创新性企业的土壤。竞争意识是社会文化、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政府宣传教育的综合体现,既有客观引致的内生性因素影响,也有主观引导的外在性因素影响,使得企业有积极应对对接机会、政府和环境性支撑要素的主观倾向。竞争能力总体上分为企业的战略规划与组织实施两方面能力,具体包括市场开发与服务能力、投融资能力、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生产能力、管理组织能力等一系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这些因素在企业发展初期可通过政府扶助投入形成雏形,而更多的是在市场竞争激发下通过市场自主力量主导形成。
摘要:围绕如何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的自我强化内生机制,反思波特的“钻石模型”以及进行相关数学证明,从构成要素和动态演进路径两个角度提出并进一步阐述“履带模型”的构建思路。论文格式范文案例实证着眼西部地区,运用“履带模型”分析框架,针对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升级问题,以内江制糖产业和夹江陶瓷产业为例从正反两面论证。最后,从系统构成和时序阶段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升级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钻石模型;履带模型
Abstract:Around how to form the self-reinforcing endogenous mechanism of sustained upgrad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of regional industry,with suspicion to Porter’s“Diamond Model”and mathematical proof,this article proposes and furtherexplains the thinking of“Track Model”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lements and dynamic evolution path.In thecase study in Western China,it takes the sugar industry in Neijiang and the ceramic industry in Jiajiang as the example toanalyze the problem of upgrad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gional industry from both sides of the argument with“TrackModel”.At last,the application advice to upgrad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gional industry is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constitution and the sequence in time.
Key words:competitive advantage;industry cluster;modern industry system;Diamond Model;Track Model
参考文献:
[1]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280-303.
[2]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中译本)[M].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3-53.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119-120.
本文编号:8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8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