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陕西关中麦草秸秆热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07:26

  本文关键词:陕西关中麦草秸秆热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陕西关中麦草秸秆 热解 动力学 热解机理 热解炭


【摘要】:目前,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等问题使可再生能源得到广泛关注。生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环保清洁、储量丰富、可再生等特点,可改观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现状,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一种重要可再生能源。热化学转化法是生物质能源化的一种重要方法。生物质资源可通过热化学转化法被制取成运输燃料和化学品,热化学转化法中的热解技术因其目标产物的多样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化。陕西关中地区盛产小麦,每年产生的大量麦草秸秆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质资源。然而,对麦草秸秆采用燃烧、还田及饲养牲畜等传统的利用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鲜有学者对关中麦草秸秆进行热解研究,本文以关中麦草秸秆为研究对象,利用TG-FTIR联用技术研究麦草秸秆及其主要组分的热解行为、产物及其热解反应动力学,同时考察热解工艺参数对关中麦草秸秆热解特性、产物及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关中麦草秸秆进行详尽的物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高挥发分、低灰分、C、O、H含量高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燃料特性;原料主要由一些带有不同含氧官能团的酸类、烷烃、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组成。(2)通过TG-FTIR联用技术对关中麦草秸秆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热解,发现其热解过程分为失水、半纤维素热解、纤维素热解及木素热解等4个阶段;热解过程中的主要挥发性产物为H2O、CH、CO2、CO小分子气体以及芳香族、酸类、酮类、醛类、醇类、烷烃、酚类和醚类等轻质焦油组分。此外,还考察热解工艺参数(热解温度、碱金属含量、共热解)等对其热解特性及产物的影响。(3)对关中麦草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等主要组分进行提取分离,通过TG-FTIR联用技术对各组分的热解特性、产物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各组分热解特性差异显著,半纤维素主热解温度范围为180-390℃,纤维素的主热解温度范围为256~412℃,木质素的降解发生在较广的温度范围;纤维素热解的产物包含H2O、CO、CO2和含CH键的烃类及含C=O键的酸、醛和酮等物质,半纤维素热解的主要产物为CO2、CH4、H2O、CO和一些酸类、醛类(C=O)、烷烃类(C—C)和酯类(C—O—C)等有机物;木质素热解的主要产物为H2O、CO2甲醛、酚类、甲醇及烷烃类化合物。(4)采用等转化率无模式函数法中的FWO、KAS及Kissinger法对关中麦草秸秆热解的表观活化能进行估算,结果发现FWO、KAS法表观活化能大小均约为202 kJ/mol,略高于Kissinger法热解表观活化能171.12 kJ/mol;假定热解反应级数为1,采用C-R法对其主要组分的热解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在其主热解区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49.53 kJ/mol和49.53 kJ/mol,木质素在45-116℃的温度区间内,其表观活化能值为34.48 kJ/mol。关中麦草秸秆热解制取燃料和化学品前景广阔,通过对陕西关中麦草秸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研究,可为该生物质资源的裂解气化提供技术依据;并为优化生物质热解工艺参数、改进热解设备及与气化工艺组合生产高品质生物质燃气提供技术支撑,这对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和繁荣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仍有待对关中麦草秸秆的热解反应机理及能源利用率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陕西关中麦草秸秆 热解 动力学 热解机理 热解炭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符号说明9-13
  • 1 引言13-27
  • 1.1 研究背景13
  • 1.2 生物质能概况13-15
  • 1.3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15-17
  • 1.4 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综述17-23
  • 1.4.1 生物质热解技术原理17-20
  • 1.4.2 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进展20-22
  • 1.4.3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进展22-23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23-27
  • 1.5.1 研究目的23-24
  • 1.5.2 研究内容24-27
  • 2 关中麦草秸秆热解特性及其产物研究27-49
  • 2.1 关中麦草秸秆物料特性分析27-31
  • 2.1.1 原料来源及样品制备27
  • 2.1.2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热值计算27-28
  • 2.1.3 化学组分分析28-30
  • 2.1.4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元素含量分析30-31
  • 2.2 关中麦草秸秆热解气体产物研究31-34
  • 2.2.1 研究目的及方案31
  • 2.2.2 实验装置31-32
  • 2.2.3 关中麦草秸秆热稳定性研究32-33
  • 2.2.4 关中麦草秸秆热解产物研究33-34
  • 2.3 过程参数对热解特性及产物的影响34-41
  • 2.3.1 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34-35
  • 2.3.2 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的影响35-36
  • 2.3.3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对热解特性的影响36-37
  • 2.3.4 共热解对热解特性及产物分布的影响37-41
  • 2.4 关中麦草秸秆中各组分的热解特性及产物研究41-47
  • 2.4.1 关中麦草秸秆中各组分的提取分离工艺41-42
  • 2.4.2 关中麦草秸秆中各组分的化学结构表征42-44
  • 2.4.3 关中麦草秸秆中各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44-45
  • 2.4.4 关中麦草秸秆中各组分的热解产物研究45-47
  • 2.5 本章小结47-49
  • 3 关中麦草秸秆热解反应动力学研究49-59
  • 3.1 关中麦草秸秆热解反应动力学分析49-53
  • 3.1.1 热解动力学分析方法49-50
  • 3.1.2 关中麦草秸秆热解表观活化能的估算50-53
  • 3.2 工艺条件对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53-56
  • 3.2.1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对热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54
  • 3.2.2 共热解工艺对热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54-56
  • 3.3 关中麦草秸秆各组分热解动力学参数分析56-57
  • 3.3.1 各组分热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56
  • 3.3.2 各组分热解动力学参数分析56-57
  • 3.4 本章小结57-59
  • 4 关中麦草秸秆热解炭的特性表征59-65
  • 4.1 实验部分59-61
  • 4.1.1 实验原料59
  • 4.1.2 实验仪器59
  • 4.1.3 热解炭的制备条件及方法59-60
  • 4.1.4 热解炭的XRD衍射实验60
  • 4.1.5 热解炭的SEM表征实验60-61
  • 4.1.6 热解炭的比表面积测定实验61
  • 4.2 结果与讨论61-64
  • 4.2.1 热解温度对热解炭产率的影响61
  • 4.2.2 热解炭的SEM分析61-63
  • 4.2.3 热解炭的XRD分析63
  • 4.2.4 热解炭的比表面积分析63-64
  • 4.3 本章小结64-65
  • 5 总结与展望65-67
  • 5.1 结论65
  • 5.2 创新点65-66
  • 5.3 展望66-67
  • 致谢67-69
  • 参考文献69-7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7-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章霞;陈明强;王君;陈明功;闵凡飞;;稻壳热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魏砾宏;李润东;李爱民;李延吉;姜秀民;;煤粉热解特性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6期

3 王芸;陈亮;苏毅;吴文广;罗永浩;;氧量对松木热解特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26期

4 马金凤;徐有宁;史俊瑞;薛治家;黄新章;;高挥发分煤粉热解特性实验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5 胡亿明;蒋剑春;孙云娟;杨中志;;纤维素的加压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3年07期

6 王攀;于宏兵;薛旭方;洪楠;展思辉;;废弃植物中药渣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7 徐建国,魏兆龙;用热分析法研究煤的热解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8 付小倩;魏朝晖;;玉米秸秆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S3期

9 李春雨;蒋旭光;安春国;费振伟;池涌;严建华;;农药生产废渣燃烧/热解特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23期

10 惠世恩;梁凌;刘长春;王登辉;陈志良;荆强征;;升温速率、气氛与粒径对玉米秸秆热解特性的影响[J];热力发电;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会宁;赵明;秦乐;耿向瑾;;烟煤热解特性研究[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2 靳会宁;赵明;秦乐;耿向瑾;;烟煤热解特性研究[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美君;何秀风;陈小利;常丽萍;;铁基矿物质对西部弱还原性煤热解特性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蒋恩臣;何光设;简秀梅;;生物质材料低温热解特性实验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5 范文武;;劣质煤混烧热解特性实验研究[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0年

6 樊俊杰;金晶;代纪邦;;超细煤粉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yN;罗永浩;张睿智;段佳;;TG-MS联用研究生物质的热解特性[A];2007中国科协年会2.3分会《生物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yN;罗永浩;张睿智;段佳;;TG-MS联用研究生物质的热解特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9 鱼歌;高亚萍;;PVC壁纸的热解特性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10 刘树炜;吴创之;林黑着;;海藻热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德良;基于扫描热显微技术的木材微观导热和胶合界面及热解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曾叶霖;不同降解模式担子菌影响木质纤维素热解特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温俊明;城市生活垃圾热解特性试验研究及预测模型[D];浙江大学;2006年

4 邓娜;医疗废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吴波;神东和平朔煤在不同反应器中的热解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贾春霞;油砂热解特性及其产物生成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二君;华中和西南区秸秆热解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焦丽华;生物质三组分混合热解特性及液化产物分析[D];江苏大学;2016年

3 胡炳涛;陕西关中麦草秸秆热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

4 唐京禧;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U,

本文编号:829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829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b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