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融集聚 经济增长 金融集聚辐射 长江经济带
【摘要】:在全球化加速过程中,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不仅未使得产业分布在区域内平衡,反而产业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聚逐步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业集聚现象大范围被应用于经济、金融发展,在区域内从很少的几个银行,集聚发展成为金融控股集团的创立,各类金融机构在空间上开始广泛集聚,金融产业的集聚,开始受到广大的关注。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现在,金融集聚就像“平滑空间上的平滑点”吸收了大量的经济能量,经过产业集中效应、创新效应等,很大地促使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了提高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力量。近年来,作为我国经济支撑带的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建设与金融业发展已初步实现互动双赢的局面,区域内金融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了关注。因此,长江经济带的金融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成为研究的重点课题,同时也是产业集群研究中新的亮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当这一问题深入到区域层面时,作为金融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全新组织形式的金融集聚以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金融集聚水平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入手,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以2014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十一个省市的金融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金融集中和金融扩散两个维度构建衡量金融集聚水平的综合指标,选择出中心省市;再利用威尔逊最大熵模型、引力模型测算出能够有效接受辐射的周边省市。在此基础上,利用VAR模型探索金融集聚中心与其自身以及接受辐射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而从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具有辐射效应的金融中心的形成角度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目前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金融集聚情况较差。第二,金融集聚中心的辐射范围及强度不足。第三,金融集聚中心省市对其周边地区经济增长间已具有增长效应,但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关键词】:金融集聚 经济增长 金融集聚辐射 长江经济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1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9-12
- 1.2.1 研究内容9-10
- 1.2.2 研究思路10-11
- 1.2.3 技术路线图11-12
- 第2章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12-18
- 2.1 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基础12-13
- 2.1.1 金融集聚的内涵12-13
- 2.2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相关理论基础13-16
- 2.2.1 金融集聚辐射内涵13
- 2.2.2 金融集聚辐射的传导机制及影响因素13-14
- 2.2.3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测度方法14-15
- 2.2.4 金融集聚的辐射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15-16
- 2.3 文献简评16-18
- 第3章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及金融集聚辐射现状分析18-28
- 3.1 长江经济带发展历程18
- 3.2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总体评价18-27
- 3.2.1 长江经济带经济与产业发展态势18-21
- 3.2.2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发展总体概况21-24
- 3.2.3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集聚态势评析24-26
- 3.2.4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态势评析26-27
- 3.3 小结27-28
- 第4章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测度方法28-33
- 4.1 金融集聚测度方法28-30
- 4.2 金融集聚辐射范围测度方法30-31
- 4.3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测度方法31-33
- 第5章 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辐射效应实证分析33-50
- 5.1 长江经济带十一个省市金融集聚度测算33-38
- 5.1.1 指标体系构建33-35
- 5.1.2 长江经济带十一个省市金融集聚度测度35-38
- 5.2 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辐射范围及强度测算38-43
- 5.2.1 中心省市金融集聚辐射范围测算--基于威尔逊最大熵模型38-39
- 5.2.2 长江经济带中心省市的辐射力强度---基于引力模型39-43
- 5.2.3 小结43
- 5.3 中心省市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研究43-50
- 5.3.1 上海市金融集聚和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的经济增长43-49
- 5.3.2 小结49-50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0-54
- 6.1 研究结论50-51
- 6.2 政策建议51-54
- 6.2.1 强化中心省市的金融集聚辐射效应51
- 6.2.2 辐射效应的客体应加强自身金融市场建设51-52
- 6.2.3 加强长江经济带上各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52
- 6.2.4 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52-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靖,谷人旭;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2 徐长乐;殷为华;;推进“长江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01期
3 张明修;;壮大“长江经济带” 促进湖北振兴崛起[J];世纪行;2005年04期
4 杨洁;张霄飞;;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富有活力的长江经济带[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7期
5 王茂林;;聚焦长江经济带[J];中国报道;2006年11期
6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把赤壁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J];政策;2010年02期
8 阿达;;重庆:长江的崛起之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0年Z3期
9 戴雄武;蔡述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密集产业区的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10 柯有美;;长江经济带的建“带”之管窥[J];理论月刊;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3 金学洙;;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繁荣的长江经济带——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致辞[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4 杨泰波;;深化协作 共创未来——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演讲[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5 郑柏林;;充分发挥金融作用 支持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6 唐路元;;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合作问题研究[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顾传训;;发展与繁荣:走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雷亨顺;;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张学恕;;迈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10 唐建荣;;南京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和欣欣向荣的投资热土——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涛;长江经济带石化产能占全国一半[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记者 梅云雄;加快沿江开发 打造长江经济带[N];三峡日报;2009年
3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杨明杏;我省将完善加快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N];湖北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吴芳兰;“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再掀高潮[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朱旭东 徐旭忠 田建军;长江经济带:“龙头龙身龙尾”有待协调舞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6 记者 吴生锋;共同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N];扬州日报;2012年
7 首席记者 沈念;舞活湖南长江经济带“龙头”[N];岳阳日报;2013年
8 记者 黄俊华 张磊 张爱虎;专家在汉纵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N];湖北日报;2013年
9 杨洁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创新驱动美丽长江经济带[N];人民长江报;2013年
10 记者 黄俊华 张进;推动壮腰工程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N];湖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伟;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琳;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顾娜娜;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周志达;“长江经济带”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区域性传递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胡尧;基于碳足迹测定的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5 吴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差异分析[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6 潘玲玲;绿色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徐丽;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8 王伟志;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竞争力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9 石琼丹;基于长江经济带进出口贸易趋势的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陈国斌;云南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96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99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