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发展道路的中国实践与区域发展战略——基于深圳的实验
本文关键词:渐进式发展道路的中国实践与区域发展战略——基于深圳的实验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渐进式的发展道路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格局,持续扩大的区域分化和收入差距日益成为威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简单否定非均衡发展方式并不可取。基于对深圳特区的实验,结果表明:非均衡发展并非中国渐进式道路的必然结果。相反,作为一种发展策略,非均衡发展是现实环境约束下经济起飞的首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非均衡发展造成的区域分化并不会自然消除,而是会逐渐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需要在中国整体道路的进程中实现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动态调整和演变,最终形成一种渐进的、相互继起的地缘发展格局。现实实践中,中国"特区-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发展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逐次发展的探索过程,不断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体系。
[Abstract]:To a certain extent,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strengthened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pattern among regions, and the continuously expanding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come gap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hreate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of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s not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China's gradual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economic take-off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real enviro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o a certain height,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caused by unbalanced development will not be eliminated naturally.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need to realize the dynamic adjustment and evolution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overall road. In reality, China's "special zone-coastal-along river-border" open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a gradual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The strategic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perfected.
【作者单位】: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与政府扩张的内在机理研究”(15CJL013)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近40年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呈现两个鲜明特征:一是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二是持续扩大的区域分化和收入差距。总体来看,中国发展遵循了一条由东向西的渐进式道路。时至今日,中国先行一步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后发的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巨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分化趋势仍未在根本上得到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林;;“非均衡发展观”存疑[J];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03期
2 罗碧升;在均衡发展中寻求非均衡发展[J];学习导报;1997年06期
3 董正平;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4 杨克奇;用邓小平理论中非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金融改革[J];经济论坛;2001年12期
5 冯志宏,薛希林;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略探[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张玉山;韩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及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张凌;;非均衡发展模式在呼伦贝尔旅游产业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8期
8 蒋伏虎;;论马克思主义者非均衡发展思想及其主要特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7期
9 钟承垠;;对中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若干思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杨瑞;;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与宁夏经济非均衡发展[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孟素洁;;正视城乡差距 加快统筹步伐[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廖坚;;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初探[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3 袁恩桢;;序[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顺杰;;加快构建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的思路和对策[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韦茂才;;发展特色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6 徐全勇;;促进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动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Ⅱ)[C];2003年
7 崔慧广;;区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测量方法的构建[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秋;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是互动关系[N];中国改革报;2004年
2 本报评论员;城市治堵在“疏”不在“限”[N];中国商报;2011年
3 《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 本报评论员 张曙光;春运,中国非均衡发展的触发点[N];中国经营报;201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 李义平;根在工农业非均衡发展[N];安徽经济报;2002年
5 董瑾蓉 欧阳湘艳;实施非均衡发展 支持高新区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李德荣 李贵平;南华县积极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N];楚雄日报(汉);2011年
7 邹民生;今年两会很特别[N];上海证券报;2012年
8 廖奕;法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平衡点[N];哈尔滨日报;2014年
9 欧阳康生;景德镇市分公司非均衡发展实现重点突破[N];中国邮政报;2014年
10 澧县人民政府县长 谭弘发;解放思想必须 树立“四求”观念[N];常德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欣;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2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忠勤;地方政府作用视角下的初中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卓颖;广东城乡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黄雅韵;房地产市场非均衡发展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4 孙广黎;非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德超;试论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公贺;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7 李智媛;我国区域金融业非均衡发展的度量及原因分解[D];湘潭大学;2012年
8 宋子轩;金融业非均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9 王鹏;CBA联赛非均衡发展的成因及其影响[D];西安体育学院;2014年
10 李国峰;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选择[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2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37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