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以甘肃与伊尔库茨克为例
本文关键词: 资源禀赋 经济发展 影响 欠发达地区 出处:《生产力研究》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甘肃省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两地以发展矿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都形成以初级产品生产与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为落后。文章通过对比自然资源对甘肃与伊尔库茨克地区经济的影响,指出两地面临相同的机遇-资源型产业为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但因资源枯竭也面临共同的发展问题-资源经济倒逼机制,就目前两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都应该把创新发展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因此,两地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努力使外部积极因素为发展创新经济所用,尽快整合内外优质要素为创新经济的发展服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Abstract]:China's Gansu Province and Russia's Irkutsk prefecture are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both to develop the export of mining product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region. Both form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primary product production and export as the leading, but the overall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mpact of natural resources on the economy of Gansu and Irkutsk region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wo places are faced with the same opportunity-the resource-based industry provides the primitive accumul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conomy. However, the resource depletion also faces the common development problem-resources economy is forced to reverse mechanis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both places, should b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s the focal point and cor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wo plac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strive to make use of the positive external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conomy. Integr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high-quality ele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conomy and finally realiz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作者单位】: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F061.5
【正文快照】: 中国甘肃省和俄罗斯联邦伊尔库茨克州虽然不接壤,但都属于资源较为富集的欠发达地区,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相似,既面临相同的挑战和机遇等发展问题,但又各具有特点,因此,对于两地发展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不仅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创新经济等方面提供相互借鉴,加强彼此在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薛亚军;;资源型地区财政收入状况及可持续性应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A];财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第五辑)[C];2013年
2 成钢;张伟锋;王莉;;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环保产业的思考[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3 张元元;;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陕北为例[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曹英 张琴琴;资源型地区转型 体制突围是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2 记者 李平;资源型地区转型要从体制上突围[N];中国矿业报;2011年
3 太原社会科学院院长 刘锦春;资源型地区的形成原因及相关启示[N];太原日报;2011年
4 本报评论员;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新路[N];太行日报;2013年
5 中共襄垣县委书记 田志明;破题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N];山西日报;2013年
6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 高磊;探究金融支持煤炭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路径[N];中国矿业报;2013年
7 保德县人民政府县长 郭新生;转变发展方式 走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N];忻州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俊禄;切实搞好资源型地区的生态整治[N];中国矿业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赵向南;李政文委员:支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N];山西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辛义生 张临山;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N];山西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拉姆萨(Lamsack Keomorlakoth);老挝林业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赵康杰;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玉清;我国资源型地区产权安排及其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宝娜日;资源型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转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王慧;供给要素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均衡的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李桂林;资源型地区资本积累的特点、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王娟;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王君丽;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D];山西大学;2014年
7 任蒙蒙;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8 柳晨;甘肃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吴玉斌;山西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朱俊杰;资源型地区产业多元化路径选择及保障机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4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47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