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渠道的知识资本溢出对中国区域生产率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 知识资本溢出 全要素生产率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从“新古典理论”发展到“新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同时,包含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要素在内的知识资本也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知识资本的积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知识资本积累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本国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的培养,技术创新等方式进行,二是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而获得国际知识资本的溢出。结合我国大力推进“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现实背景,在分析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之后,本文建立了投资渠道的知识资本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模型。在LP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还引入了RD投入强度和人力资本来考察知识资本溢出的吸收能力。同时考虑到我国东、中、西部存在巨大的区域差距,因此本文的模型选取了2003-2014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样本数据,用面板数据考察该效应在三个区域之间的不同表现。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国内RD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生产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然而从流量角度衡量的RD投入强度的生产率效应却为负。(2)FDI的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为负,意味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当地的产业升级。(3)OFDI的逆向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为正,意味着“走出去”战略不仅促进了我国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对于我国生产率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4)人力资本与FDI和OFDI知识资本溢出的交互项都显示出了较好的结果,说明了人力资本在促进国际知识资本溢出的消化吸收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5)分区域来看,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三个区域在任何一个指标上都不同。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科研实力雄厚,对国际知识资本获取多且吸收效果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由于经济、科技、人才的制约,国际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甚至产生了负效应。我国应该实行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尤其要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针对实证结果,我们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第一,加强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的培养;第二,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外资质量;第三,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鼓励企业“走出去”;第四,企业自身增强研发投入,完善规章制度。
[Abstract]:From "neoclassical theory" to "new growth theor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recognized, including technology, knowledge, etc. Knowledge capital, including human capital and other elements, has also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economis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mong them,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capit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re are two ways to accumulate knowledge capital, one is through domestic R & D investment, the other is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other is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pillover of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capital. Combined with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model of knowledge capital spillover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investment channel is established.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R D investment intensity and human capital to investigate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knowledge capital spillover. Therefore, the model of this paper selects the sample data of 29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rom 2003 to 2014, and uses panel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this effect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 domestic R D capital stock and human capital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However, the productivity effect of R D input intensity measur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low is negative, and the knowledge capital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is negative. This means that the entry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to a certain extent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nterprises and the adverse knowledge capital spillover effect of local industrial upgrading. It means that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enterprises in China, but also promotes the growth of some enterprises in China. Moreo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knowledge capital spillovers of FDI and OFDI shows good resul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n China. It shows that human capit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igestio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capital spillover. The three regions are different in any one index. In general, the eastern region has strong economic strength and strong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which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acquisition and absorpt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n the other hand, are due to th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capital is not significant, even has a negative effect. Our country should implement the differenti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specially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e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irst, strengthening R & D investment and training of human capital; second,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oreign investment; third,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and services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go out"; 4th, Enterprises themselves strengthen R & D investment, improv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林;;劳动的社会生产率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关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一点意见[J];经济研究;1982年03期
2 肖牧;计算生产率指标的方法[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7期
3 崔世娟,魏刚,陈良猷;中国生产率初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李连发;;上市公司多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02期
5 龙飞;戴昌钧;原道谋;;论生产力的生产率测评制度缺陷与改进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年09期
6 苏日娜;;服务生产率困境及改进策略[J];经济论坛;2009年24期
7 叶彬;;我国企业集团背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05期
8 Ben Dolman;欧阳晓灵;谢琪;;澳大利亚生产率不再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J];经济资料译丛;2010年03期
9 张懿玮;徐爱萍;;服务生产率困境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建森;中国制造业企业IT投资对生产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郭悦;产业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巩崇一;我国人力资本不平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5 戴小勇;要素错配、企业研发决策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常建新;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文娇;基于环境视角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源;要素配置扭曲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复旦大学;2014年
3 梁盼盼;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婧;低碳约束下甘肃省工业行业生产率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秀华;我国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罗丹;出口对生产率及创新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伟;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小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魏梦茹;宏观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40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54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