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珠江东西两岸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6 00:23

  本文选题:珠江东岸 切入点:珠江西岸 出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可分为珠江东岸模式与珠江西岸模式。东岸模式主要以外源型产业集群为主,通常是接受一些跨国公司的转移,这类外资带动型的集群对外部主体的依赖性比较大,自主性比较差,集群内企业根植性较低。近年来,随着香港与深圳共同发展模式的形成,深圳、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惠州也正在以“大项目带动的临港工业、持续增长的电子产业、高速增长的休闲旅游产业”的增长模式融入珠江东岸转型升级的潮流中。东岸的个别产业集群正在努力升级为现代产业集群,已经有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在东岸地区聚集,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珠江西岸的产业集群发展则以民营经济、国内市场为主,,集群中的企业以内资或本地资金为主,很多第一代企业家是本地农民,这些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集群的形成主要靠当地的资源禀赋、原有的工业基础、国内市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等,并依赖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形成创新能力得以持续发展。 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的负效应逐步显现,当土地价格上升、劳工荒、原材料价格上升、能源不足、粗放式增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了集群的持续发展,而创新能力不足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新兴市场的兴起而逐渐影响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转型升级成为珠三角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珠江西岸地区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早在21世纪初就进入了升级阶段;珠江东岸“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市场萎缩的影响较大,逐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目前,广东省政府大力推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改造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区域竞争力。然而,由于珠江东西两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不同,其转型升级也表现出不同的路径。本文基于现有相关理论,以珠三角东西两岸产业集群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发展趋势为背景,以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及其转型升级路径作为基本衡量指标,对珠江东西两岸的产业集群展开对比研究。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Pearl River Delt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ast coast model of the Pearl River and the west bank model of the Pearl Riv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common development model between Hong Kong and Shenzhen, Shenzhen has become more dependent on external subjects, less autonomous, and less rooted in enterprises within the cluster. The spee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Dongguan has been quickened. Huizhou is also using the "port-front industry, a continuously growing electronics industry, which is driven by large projects," to speed up the adjustment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leisure tourism industry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tre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eastern coast of the Pearl River. Individual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east coast are striving to upgrade to modern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ome high-tech industries have begun to gather in the east coas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was mainly private economy and domestic market, and the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 were mainly domestic capital or local capital. Many first-generation entrepreneurs were local farmers. These industrial clusters promote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the local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these clusters mainly depends on the local resource endowment, the original industrial foundation, the domestic market, the enterpriser's innovative spirit and so on, and depends on the inter-firm.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kage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to form innovative capacity can be sustaine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lusters gradually appear. When land prices rise, labor shortage, raw materials prices rise, energy shortage, extensive growth, waste of resourc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lusters, whil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has gradually affec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luster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90s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rise of emerging market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come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West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have entered the stage of upgrading as early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On the eastern shore of the Pearl River,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ree come and one supplement" and "two ends outside" has been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shrinking external demand market brought about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has gradually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t present,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i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rough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o enhanc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 model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the Pearl Riv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levant theor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s the background. As a basic index,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between East and West of the Pearl River.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力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透视[J];中国中小企业;2004年05期

2 赵江明,刘金红;企业家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创业、创新与社会资本[J];乡镇经济;2004年06期

3 徐维祥,唐根年;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6期

4 刘奇中;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J];价格与市场;2004年06期

5 戴双兴;21世纪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04年03期

6 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7期

7 程丽霞,杨洁;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8 徐颖,张少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动因及模式[J];经济纵横;2004年08期

9 朱海就;从“能力”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5期

10 刘轩;北京:产业集群需全面升级[J];投资北京;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3 龙丽梅;;宝鸡产业集群发展下的中小企业成长[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景元;马建兵;;浅析节约型产业集群的构建[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张树巍;;培育产业集群创建经济强市[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刘鹏;;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唐长春;;浅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策略[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8 张金海;刘雯;;浅谈廊坊市产业集群科学发展的对策[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9 李少武;;论产业集群的效应及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10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邱江辉 王泽平;产业集群策动增长方式嬗变[N];安徽日报;2005年

2 金兑;要大力促进和发展产业集群[N];安庆日报;2005年

3 阎星 王吉泉(作者阎星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王吉泉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成都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和主要方式[N];成都日报;2004年

4 穆延奎;发展产业集群 壮大县域经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明慧;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归大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钟欣;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宋时飞;集群符合工业化的内在规律[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8 张彦明 卞溪;产业集群造就了航母[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钱志新;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N];证券日报;2003年

10 仲 钦;产业集群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N];中国质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娥;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士忠;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集群[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郑才林;生产性服务对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孙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运行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纪玉俊;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娆;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郑宏星;基于制度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董ng;基于复杂性的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康波;广西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曹旭鑫;长沙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闵鹏;基于动力机制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雁琳;基于产业集群的学习型区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彭晖;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余泽海;安徽省产业集群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7 张燕;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麻昌港;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郑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10 于蓬蓬;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5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665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0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