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创新体系的开放进程与转型挑战

发布时间:2018-07-10 11:59

  本文选题:开放创新 + 中国创新体系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7年01期


【摘要】:开放创新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重大趋势,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需要加快构建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典型的后发追赶型经济体,中国经历了从封闭的科研生产体系向市场经济下国家创新体系的转型,创新体系演化与国民经济的开放进程基本是同步的。以"引资""引知""引智"为代表的内向型开放创新和以企业走出去、专利跨境流动为代表的外向型开放创新是中国创新体系开放的两类主要模式。但是,中国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和整体创新效率并不高,开放创新存在不少发展瓶颈,主要障碍源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未来,中国加快构建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体系将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改善本土创新生态环境,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效率;二是增强本土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之间在市场、知识、资源以及政策方面的联系与协调;三是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真正从开放创新中受益。
[Abstract]:Ope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tre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hina need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pen innovation system with deep integration,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deepen the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 As a typical latecomer catch-up economy,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transition from a clos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system to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is basically synchronized with the opening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troverted open innovation, represented by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attracting knowledge" and "attracting wisdom", and extroverted open innovation represented by enterprises going out and patents flowing across borders are the two main models of opening up of Chinese innov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opening level and overal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are not high, and there are many bottlenec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innovation, the main obstacle i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policy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China will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deep integration of open innovation system will focus on three aspects: first,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ocal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l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innovation,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system; The second is to strengthen the links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loc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 in the market,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policies; third, to let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really benefit from open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GL007) 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2014M562257)
【分类号】: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世界科技创新的新趋势[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黄兆银;;高科技创新竞争的两个层面[J];世界知识;2000年14期

3 ;世界科技创新十大特点[J];乡镇企业科技;2000年04期

4 邓寿鹏;世界科技创新的10大趋势[J];今日科技;2001年12期

5 李京文;全球创新竞争中的中国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J];江海学刊;2002年01期

6 夏保华;当代企业技术创新竞争的特点和趋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1期

7 董静;论创新的制度安排[J];河北学刊;2003年02期

8 刘明宇;;产业创新模式升级与创新竞争[J];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9 闫威;刘智慧;;企业创新竞争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6期

10 沈滨;;龙头企业:在创新竞争中成熟[J];浙江经济;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二中;;关于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举措的若干问题[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郑海超;侯文华;石柳;;网上创新竞争中发布者欺诈行为的防范机制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张建;王莹;;创新设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张钢;徐乾;;模块化产业结构中的企业自主创新[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5 贺广明;;世界领先企业创新战略的可持续性变革及对我国公司的重要启示[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6 朱方明;肖丕楚;;以自主创新抢占西部战略制高点——四川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曾欢;;技术共同体与中国的自主创新[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范芳;;不断创新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陈明华;;IBM绿色零售行动[A];首届中国POS及商业自动化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立;白波;;北京市社会公益科技创新系统分析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富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王建沂;民营企业:由创业竞争向创新竞争跨越[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2 临风;全球创新竞争中的政府与市场[N];科技日报;2014年

3 彭斯达;培植创新力 应对新挑战[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报评论员;创新进取 无中生有[N];湖北日报;2012年

5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延峰;协同创新:开启产学研合作2.0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3年

6 胡晓鹏;创新六问[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刘世锦邋张文魁;以激励机制创新促进自主创新[N];人民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宋绍彩;代表委员呼吁立法推进自主创新[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年

9 张书军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超越“自主创新”束缚 实现“向卓越竞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任建军;创新:“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N];解放军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轶昆;基于厂商学习的产业创新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韩儒博;创新模式研究及其国际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3 林学军;基于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忠唐;企业持续创新系统主导力的培育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黄玮强;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创新扩散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6 王彦博;基于知识创新的跨组织网络的微观层面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初守恒;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创新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奇松;贵州省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2 李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在资源型城市的实践[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冉;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4 瑞亚(VALERiyA SPELNyKOVA);乌克兰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代露露;区域创新资源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宋利真;产学研协同包容性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7 向中华;升达公司产品创新管理体系设计[D];四川大学;2004年

8 张茜;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及其模式选择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倩;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10 刘国雄;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3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113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