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0 15:29

  本文选题:安徽省 + 区域经济 ; 参考:《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区域经济产生差异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差异程度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因此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我国也不例外。适当的差异是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但是当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时,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就更加无法赶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局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然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也日益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在自身优势、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率先富裕起来,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依赖,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下,发展的速度逐步加快:而中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其他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如果还不能有创新,突破原有的发展局限,就很有可能面临宏观经济格局“中部塌陷”的命运,长此以往,会带来严重的“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区域之间的冲突,影响人民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中部地区的安徽省,紧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面临长三角经济圈。自改革开放来,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但发展水平还是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同时省内区域之间经济具有较大差距。为此,本文以安徽为例进行研究,这对促进安徽省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和省内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相关理论的梳理,包括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论、朗索瓦的增长极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模型等,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选取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近10年的数据,从经济总量、人均GDP、科教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态存在着极度不平衡的态势,且这种不平衡还有继续加重的趋势:濒临长江的皖江地区和合肥地区人民在生活水平、科教水平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普遍高于皖北地区,经济总体上呈从南向北梯次减弱。通过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并从安徽省自身的特点出发,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成熟经验,提出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首先,要在不降低效率的情况下,在政策和资源配置方面对经济落后地区予以倾斜,提升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安徽省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范围内:其次,要优化区域之间的经济布局,加快经济落后地区的企业的转型升级,广泛开展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完善人才引入机制。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 up , China ' 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 However , in the east ,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 China ' s econom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 However , in the east ,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 China ' 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 . However ,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re becoming the leader of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national policies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 and carry out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 and economically less developed regions ;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in the economically less developed areas and improve the talent introduction mechanism .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建;房俊峰;;河北山东两省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2 李海蒙,端木捷;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8年02期

3 余鹏翼,夏振坤;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非制度因素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陈海华;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分析[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年06期

5 付桂生;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4年01期

6 ;京、津、沪、穗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明显[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03期

7 王然;;试析南北美洲经济发展差异产生的根源——以美国和巴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5年12期

8 孙霞;;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及对策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司金銮;胡章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对策创新——以江苏为例的实证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代琳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英;李世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A];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世英;;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3 张伟;;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韦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5 赵映慧;修春亮;;振兴东北前后哈尔滨市下辖县经济发展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春梅;吴启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政治周期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沈正平;翟仁祥;;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研究——兼与鲁南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比较[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杜瑜;徐建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R/S分析——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建辉;北京条约不会考虑国家经济发展差异[N];法制日报;2012年

2 朱厚泽;非公经济发展差异直接影响改革深度[N];发展导报;2001年

3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王健;“总部经济”魅力何在?[N];南京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程小旭;总部经济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5 杨再平 何勤华;会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做强县域经济[N];四川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朱志升 特约记者 严鹏举 通讯员 范银菊;温宿经济综合实力一路走高[N];阿克苏日报;2009年

7 李乐;“换届经济 ”预热 “第三梯队”集体发力[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记者 陈玮;兰州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近八成[N];兰州日报;2012年

9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主持 于勇;中国经济是否回升看东部[N];上海证券报;2012年

10 王式跃;对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N];中国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蒲小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黄晖;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胜德;云南省纵向岭谷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洵;湘西州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3 田守枝;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程小芳;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5 卢丽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6 魏彦锋;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小勇;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纪誉;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虞囝;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耿伶玉;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13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113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1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