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跨越机制分析——需求规模与技术进步
【部分图文】:
已有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周晓波等(2018)通过研究发现2007年是我国技术引进的拐点,从2007年起技术引进对我国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在逐渐减小,自主研发后来居上。在转移性技术进步阶段,技术引进主要体现为外资的直接流入,因此外资投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转移性技术进步阶段下技术进步的速度及力度。而在替代性技术进步阶段,自主研发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且技术进步速度直接取决于自主研发力度。因此,自主研发经费在GDP中占比可以表示替代性技术进步阶段下技术进步水平。如图1所示,从2008年至2017年,我国技术引进在逐渐走向尾声,外资投资占比从2.9%降至0.33%。同时,自主研发开始崭露头角,研发经费占比从1.44%升至2.13%。这同时也意味着对于现在及未来的中国而言,自主研发才是技术持续进步的推动力。在技术进步主力及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同时,我国人均收入依然保持相对较为平稳的上升态势,从2008年的24100元上涨至2017年的59201元。而作为影响一国需求规模的另一重要指标———基尼系数,在这十年中获得了极大地改善。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91,经过十年的发展在2017年基尼系数达到0.467。虽然距离更平均的收入分配尚有一段距离,但是收入分配的改善本身则代表着我国国内需求规模的持续扩张。而这将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持续的推动力。
在技术进步主力及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同时,我国人均收入依然保持相对较为平稳的上升态势,从2008年的24100元上涨至2017年的59201元。而作为影响一国需求规模的另一重要指标———基尼系数,在这十年中获得了极大地改善。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91,经过十年的发展在2017年基尼系数达到0.467。虽然距离更平均的收入分配尚有一段距离,但是收入分配的改善本身则代表着我国国内需求规模的持续扩张。而这将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持续的推动力。因此,近十年,我国处于转移性技术进步阶段向替代性技术进步阶段的过渡过程中。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跨越与否则取决于技术进步与我国国内需求规模。下文的实证分析将在对前文假说进行验证的同时对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陷阱跨越问题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学龙;袁易明;;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制度公平和人力资本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5年06期
2 华生;汲铮;;中等收入陷阱还是中等收入阶段[J];经济学动态;2015年07期
3 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2013年09期
4 李月;邸玉娜;周密;;中等收入陷阱、结构转换能力与政府宏观战略效应[J];世界经济;2013年01期
5 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01期
6 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黄涛;胡宜国;胡宜朝;;地区人均GDP分布的基尼系数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凯;;经济转型时期的规划供给[J];城市规划学刊;2017年S2期
2 黄南;张二震;;经济转型的目标、路径与绩效: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17年02期
3 Justin Yifu Lin;Guanghua Wan;Peter J.Morgan;;Factors Affecting the Outlook for Medium-term to Long-term Growth in China[J];China & World Economy;2016年05期
4 任远;;城镇化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02期
5 李祥云;禹文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地区差异及成因——基于全国31个省的实证分析[J];财政经济评论;2015年02期
6 赵聚军;;福利民粹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政策实践——基于拉美地区和泰国的经验[J];政治学研究;2015年06期
7 张凤莲;丁少明;干胜道;;产业转移承接地企业竞争力可持续性提升路径——基于皖江示范区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现状的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年23期
8 单良;仲声;;我国区域人力资源与人均收入适配度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2期
9 杨子荣;代军勋;葛伟;陶铸;;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5年06期
10 湛泳;王恬;;中国经济转型背景的包容性创新[J];改革;2015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雪亚;缪仁余;胡博文;;教育投入的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教育生产函数模型[J];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02期
2 陈晓迅;夏海勇;;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配置效率[J];人口与经济;2013年06期
3 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2013年09期
4 史晋川;郎金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自东亚的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5 袭祥德;马吉英;;实业迷途[J];中国企业家;2012年16期
6 吴敬琏;;不能坠入“中等收入陷阱”[J];资本市场;2012年06期
7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孙立平;;“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J];开放时代;2012年03期
8 全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亚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9 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年12期
10 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敏健;;我国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知识经济;2015年17期
2 张玉;周强;;教育与“中等收入陷阱”相关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13期
3 杜育红;周铃钞;曹浩文;;教育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作用:分析框架与主要问题[J];教育与经济;2013年04期
4 王燕;申探明;;“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存在吗?——人口红利与技术进步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03期
5 叶德磊;;经济增长实现方式的多重性:理论梳理与认识矫正[J];经济体制改革;2017年03期
6 杨俊龙;;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建议[J];领导科学;2018年24期
7 郝身永;;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8 卢曾;刘富华;;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城市化的视角[J];商品与质量;2012年S4期
9 赵希文;王铁成;刘潋;;中等收入陷阱:争议、经验特征及其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19年02期
10 张彬;;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基于20个国家及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士香;中国物化型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宋京;开放经济下的技术进步[D];复旦大学;2004年
3 仇怡;中国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齐孝福;FDI与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D];山东大学;2006年
5 夏玉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D];厦门大学;2007年
6 易先忠;自主创新、技术模仿与中国技术赶超[D];湖南大学;2008年
7 关丽洁;“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D];吉林大学;2013年
8 邓海滨;制度安排影响技术进步的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余泳泽;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10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曹霞霞;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影响因素分析[D];辽宁大学;2019年
3 赖伟伟;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年
4 李杰;金融危机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5 夏瑜;“中等收入陷阱”:印尼面临的挑战[D];厦门大学;2018年
6 张庭祥;泰国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7 付振;中产阶级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分析[D];西北大学;2019年
8 王晗懿;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东亚经验研究与启示[D];西北大学;2018年
9 侯庆敏;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力资本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10 马婧;中等收入陷阱视角下经济开放、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2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4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