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07:10
长三角地区犹如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一直发挥着引领中国发展的作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着本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甚至影响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大方向。多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优化升级阶段,然而就业结构的发展步伐却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偏差会导致资源的扭曲配置,浪费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2013年上海市成立了第一个自由贸易实验区,作为一个新的平台,上海自贸区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良机。在上述背景下,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轨迹、协调程度、二者偏差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紧迫性。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协调程度、偏差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图、统计表、均值、方差等描述统计法,BP神经网络、相关系数、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及偏最小二乘通径方程,借助Excel、Eviews、Matlab、 SmartPLS等分析工具进行实证分析。 论文按照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和协调程度到失衡的影响因素再到发展趋势这一逻辑思路展开,共分为七章。 论文的前两章是理论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理论方面构建研究基础。第一和第二章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和方法两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界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内涵及特点,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与比较分析。本章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的历史经验,归纳了其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历程。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都遵循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而就业结构的演进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就业结构从“一二三”先变为“二三一”,再变为“三二一”;另一类是从“一二三”直接变成“三二一”,并且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升级为“二三一”,就业结构则从“一二三”调整为“二三一”。 第四章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本章首先讨论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然后运用相关系数、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分析了1978-2011年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最后基于灰色关联理论构建了就业滞后模型。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存在很大的劳动力转出压力,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显著强于第一、第二产业,并且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较为广阔。另外,长三角地区就业结构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滞后性,其滞后时间为3年。 第五章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衡因素分析。通过构建长三角地区偏最小二乘通径分析模型得到各影响因素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到以下基本结论:第一,影响因素互有异同。同为正向的影响因素有:工业化发展战略、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和需求结构,同为负向的影响因素有:市场化程度、城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第二,各因素的重要性各有高低。工业化发展战略和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性都绝对领先于其他因素,说明制定合理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加大市场化程度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影响因素中可归入重要性第二层次的有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和城镇化水平。需求结构和劳动力素质分别排在重要性较低的第三、四层次。 第六章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趋势预测。本章采用1990-2011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而预测了人均GDP在70000-200000元时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第一,随着人均GDP水平的增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分布格局均由“二三一”发展为“三二一”。第二,产业结构分布格局变为“三二一”的时间早于就业结构。第三,当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增加到与美国及日本相同水平时,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滞后程度远大于美国和日本。 第七章是归纳总结阶段。归纳总结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协调关系、失衡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指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引入经济圈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往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多是以省市为研究对象,忽略了从经济圈角度分析和比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状况和趋势。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良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前沿阵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经济的总体走向,并且还是衡量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判断标准之一。因此,通过分析和比较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和规律,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有针对性地参考。 第二,引入智能预测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已有文献较少涉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未来的发展,仅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全国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趋势研究仍处于空白。本文在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根据1990-2011年长三角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预测和仿真了不同人均GDP水平下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分布格局均由由“二三一”发展为“三二一”,并且产业结构分布格局变为“三二一”的时间早于就业结构。 第三,运用偏最小二乘通径分析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影响因素。以往文献缺乏对长三角地区失衡因素的剖析和比较,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工业化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工业化发展、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和需求结构是导致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失衡的原因,而市场化程度、城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则是减少失衡的因素。其中,工业化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性绝对领先于其他因素,影响因素中可归入重要性第二层次的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和城镇化水平。需求结构和劳动力素质分别排在重要性较低的第三、四层次。 不足之处在于:一是,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缺乏对各省市状况更详细的考察。本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长三角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程度却不尽相同,上海市、江苏省及浙江省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可得数据的不健全严重限制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在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影响因素时运用了偏最小二乘通径分析模型,但由于所涉及的研究数据在时间上具有较大的跨度,长三角地区的统计数据无法提供改革开放初期所有年份的相关数据,因此只能研究1994-2011年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衡问题。另外,在设定偏最小二乘通径分析模型时,由于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统计指标缺乏统一性,并且还有大量指标缺失,导致多个显变量无法直接确定相应的指标,只能选择采用其他相关变量来间接反映,据此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和结果分析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学位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F127;F249.27
【部分图文】: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而该阶段就业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01%,仅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度的一半。从1980-1998年,伴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日本的第一产业日渐萎缩,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逐年下降,从1985的543万人降至2000年的389万人。
图3-2 1970-1993年不同收入程度国家的城市化率2.市场化程度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加深,所有制形式将逐渐多元化,数量繁多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高收入国家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在日本,劳动者总数小于99人的企业在全部企业所占的份额高于90%,其从业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份额高于50%。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木企业迅速增加,在该阶段日本工业总劳动力的42.6%-49.1%在10-99人的小型企业就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劳动者小于10人的小企业在企业总数中的份额,日本为71%,英国为51.7%,美国为52.4%,德国为43.8%。就业人员在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日本为0.3%,英国为2.2%,美国为1.5%,德国为2.9%?。3.教育水平考察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可以发现,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教育在经济生产中的作
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凭借舭邻港澳的地缘优势通过与国外进行加工贸易的经济往来,运用国际资本加速经济体制的革新,经济的开放程度和竞争强度得到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改善和升级,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进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珠三角利用改革幵放的契机,凭借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本地区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并且加速了内部改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在全国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第一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第三产业产值的提高。该阶段珠三角地区的儀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8%,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8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4.22%,而第三产业改变了原来缓慢的增长步伐,变动幅度最大,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为16.12。/。,比第一、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高出8.31和L5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的分布格局由1978年的32.66:44.9: 22.44演变为1990年的27.65: 37.41 :34.94。第二阶段:1991-2000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一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4170
【学位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F127;F249.27
【部分图文】: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而该阶段就业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01%,仅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度的一半。从1980-1998年,伴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日本的第一产业日渐萎缩,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逐年下降,从1985的543万人降至2000年的389万人。
图3-2 1970-1993年不同收入程度国家的城市化率2.市场化程度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加深,所有制形式将逐渐多元化,数量繁多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高收入国家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在日本,劳动者总数小于99人的企业在全部企业所占的份额高于90%,其从业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份额高于50%。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木企业迅速增加,在该阶段日本工业总劳动力的42.6%-49.1%在10-99人的小型企业就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劳动者小于10人的小企业在企业总数中的份额,日本为71%,英国为51.7%,美国为52.4%,德国为43.8%。就业人员在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日本为0.3%,英国为2.2%,美国为1.5%,德国为2.9%?。3.教育水平考察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可以发现,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教育在经济生产中的作
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凭借舭邻港澳的地缘优势通过与国外进行加工贸易的经济往来,运用国际资本加速经济体制的革新,经济的开放程度和竞争强度得到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改善和升级,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进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珠三角利用改革幵放的契机,凭借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本地区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并且加速了内部改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在全国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第一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第三产业产值的提高。该阶段珠三角地区的儀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8%,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8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4.22%,而第三产业改变了原来缓慢的增长步伐,变动幅度最大,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为16.12。/。,比第一、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高出8.31和L5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的分布格局由1978年的32.66:44.9: 22.44演变为1990年的27.65: 37.41 :34.94。第二阶段:1991-2000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群群;我国劳动力流动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差异——对中国市场化指数和贫困监测报告有关数据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陈宏,潘海岚;对消费率的深层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吴江;封晓庆;;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5 蔡昉,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7 王长城;论城市化与劳动就业[J];财贸经济;2002年09期
8 王家新,贾晓峰;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3年04期
9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年01期
10 李冠霖,辛红;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国际比较的陷阱与出路[J];财贸经济;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854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5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