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推进环渤海大湾区建设的逻辑与时序探讨
发布时间:2020-12-05 13:48
推进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对于在转型中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新阶段,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纵向历史比较和横向经济比较的方法,在揭示湾区发展规律基础上,给出京津双城驱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模式,并系统分析大湾区尺度和经济圈尺度下,环渤海地区的发展现状与现实困境,厘清推进环渤海地区实现大湾区建设的逻辑思路。最后,立足环渤海地区发展实际,从府际关系、交通建设、社会环境和产业分工等方面提出建设时序。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年08期 第44-50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推动建设环渤海大湾区的总体思路
湾区在经历“单极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湾区”的发展过程中,其经济模式呈现出“临港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到“创新经济”的四阶段演进特征(图1),具体表现为:从自由贸易引发航运、物流的兴旺,到全球制造业转移带动了临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崛起;到交通革命推动城市扩张,催生出一批新兴服务业形态,临港工业开始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在湾区城市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再到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创新经济的繁荣,湾区逐渐以现代信息技术产业革命为主导,经济社会活动的范围逐渐覆盖到更广区域。相比之下,环渤海地区协同程度远落后于四大湾区,尚处于以京津为核心集聚的“工业经济”阶段,未来环渤海地区要实现从城市群到大湾区的跨越,需以多中心城市群协同发展为方向,培育增长极,构筑要素配置畅通、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市场动态融合的区域城市网络体系。而北京、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如何构建密切活跃的城市竞争与合作格局,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2.1 发展前提:以京津增长极为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逻辑:地方品质驱动型发展[J]. 杨开忠. 经济与管理. 2019(01)
[2]世界典型湾区的经济表征与发展模式研究[J]. 张昱,眭文娟,谌俊坤. 国际经贸探索. 2018(10)
[3]城市经济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研究[J]. 林细细,张海峰,张铭洪. 世界经济文汇. 2018(04)
[4]雄安新区建设中国第三增长极研究[J]. 周密,王家庭.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5]“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J]. 孙久文,张可云,安虎森,贺灿飞,潘文卿.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
[6]城市群发展:新特点新思路新方向[J]. 范恒山,肖金成,方创琳,唐杰,张学良,潘玉君,周国华,吴传清,李刚,梁育填,钟业喜,王雅莉,郭淑芬,李红,林芳莹,马学广,吴康. 区域经济评论. 2017(05)
[7]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现在与未来[J]. 陆铭. 经济学(季刊). 2017(04)
[8]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的政府间合作:历史、绩效与挑战[J]. 刘良.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9]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J]. 赵东霞,韩增林,王利,赵彪. 经济地理. 2015(06)
[10]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 欧阳慧,刘保奎. 宏观经济管理. 2014(07)
本文编号:2899548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年08期 第44-50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推动建设环渤海大湾区的总体思路
湾区在经历“单极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湾区”的发展过程中,其经济模式呈现出“临港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到“创新经济”的四阶段演进特征(图1),具体表现为:从自由贸易引发航运、物流的兴旺,到全球制造业转移带动了临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崛起;到交通革命推动城市扩张,催生出一批新兴服务业形态,临港工业开始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在湾区城市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再到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创新经济的繁荣,湾区逐渐以现代信息技术产业革命为主导,经济社会活动的范围逐渐覆盖到更广区域。相比之下,环渤海地区协同程度远落后于四大湾区,尚处于以京津为核心集聚的“工业经济”阶段,未来环渤海地区要实现从城市群到大湾区的跨越,需以多中心城市群协同发展为方向,培育增长极,构筑要素配置畅通、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市场动态融合的区域城市网络体系。而北京、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如何构建密切活跃的城市竞争与合作格局,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2.1 发展前提:以京津增长极为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逻辑:地方品质驱动型发展[J]. 杨开忠. 经济与管理. 2019(01)
[2]世界典型湾区的经济表征与发展模式研究[J]. 张昱,眭文娟,谌俊坤. 国际经贸探索. 2018(10)
[3]城市经济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研究[J]. 林细细,张海峰,张铭洪. 世界经济文汇. 2018(04)
[4]雄安新区建设中国第三增长极研究[J]. 周密,王家庭.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5]“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J]. 孙久文,张可云,安虎森,贺灿飞,潘文卿.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
[6]城市群发展:新特点新思路新方向[J]. 范恒山,肖金成,方创琳,唐杰,张学良,潘玉君,周国华,吴传清,李刚,梁育填,钟业喜,王雅莉,郭淑芬,李红,林芳莹,马学广,吴康. 区域经济评论. 2017(05)
[7]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现在与未来[J]. 陆铭. 经济学(季刊). 2017(04)
[8]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的政府间合作:历史、绩效与挑战[J]. 刘良.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9]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J]. 赵东霞,韩增林,王利,赵彪. 经济地理. 2015(06)
[10]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 欧阳慧,刘保奎. 宏观经济管理. 2014(07)
本文编号:2899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9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