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东北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区域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2 21:38
  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发区的建设长期以来得到各领域学者们的重视。在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各类开发区的发展又一次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然而,目前对开发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的整体研究和小规模的个体研究上。对中观层面的区域发展性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重要经济板块并结合当前发展问题的区域性研究则更是处于探索状态,这给本研究创造了进行尝试的机会。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区域,因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复杂的制约因素而长期处于振而不兴的状态。全面了解东北地区的经济产业基础,分析其产业集聚效应,探究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能够为促进其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开发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生产效率的政策区域,是尝试发展新思路新手段的有效载体,研究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为东北振兴战略找到合理的立足点。本文以东北开发区为例,系统分析了2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背景以及开发区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是研究概念及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了开...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北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区域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流程图

总体布局,情况,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带


图 3-1 1984~2014 年东北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批设情况Figure 3-1 approval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innortheast China from 1984 to 20143.4.2 东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集聚特征开发区的集中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规模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带来效益。目前东北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已进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的稳定时期。东北有 22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布在大连,哈尔滨等 15 个地级行政单位。每个有三个,其次是沈阳,长春和牡丹江。营口市,大庆市,吉林市,锦州市,盘锦市,双鸭山市,四平市,松原市,绥化市和铁岭市各有一个。形成了依附哈大交通轴线、围绕哈长沈大在经济节点上呈组团状发展的总体布局。

分布图,开区,分布图


图 3-2 东北国家级经开区按地级市分布图 distribution map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in noraccording to prefecture-level citie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东北振兴,习总书记如何谋划——全方位振兴东北的五大战略[J]. 孙启明.  人民论坛. 2018(35)
[2]全球化与中国开发区发展的互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J]. 王兴平,崔功豪,高舒欣.  国际城市规划. 2018(02)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探寻[J]. 任铃.  学术论坛. 2018(01)
[4]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与县域工业发展[J]. 吴敏,黄玖立.  经济学动态. 2017(01)
[5]国家节点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经济效应评价[J]. 齐元静,金凤君,刘涛,焦敬娟.  地理学报. 2016(12)
[6]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对策研究[J]. 金凤君,王姣娥,杨宇,马丽,齐元静.  地理科学. 2016(09)
[7]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效果——来自出口加工区准实验的证据[J]. 陈钊,熊瑞祥.  管理世界. 2015(08)
[8]基于空间扩展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城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异比较[J]. 孙倩,汤放华.  地理研究. 2015(07)
[9]1990年来广东区域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驱动因素[J]. 王少剑,王洋,赵亚博.  地理学报. 2015(06)
[10]经济功能区的“生产率效应”研究[J]. 袁其刚,刘斌,朱学昌.  世界经济. 2015(05)

博士论文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王战和.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开发区发展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 李哲林.华南理工大学 2012
[2]开发区的布局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D]. 李小云.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6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116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e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