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创新空间认知的前置条件、响应过程与核心要素

发布时间:2021-11-04 22:21
  中国创新的特质不限于且最关键的不在于技术创新,而是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对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视,是科学认知中国创新空间的重要前提条件,将对空间创新理论体系的架构、培育、打造和引领起到重要作用。创新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创新过程在空间的配置规律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研究发现,在一定阶段,创新作用于区域的响应过程一般表现为"外围"较"中心"更快的增长格局;长时间尺度下创新会在某个阶段产生空间收敛的现象;空间对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的暴露度有所差异,人(才)的创新空间指向是创新空间研究的立足点和主线,人居环境、收入和文化是创新人才在宏观区位选择方面的三大因素;创新"流"节点的功能层级、节点形成的交流平台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品质构成了创新人才在中微观区位指向的核心要素。最后提出未来应重点关注和思考的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创新活动的不同形式,二是创新空间形态的表达,三是创新空间尺度的转化,四是创新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关系。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03)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创新空间认知的前置条件、响应过程与核心要素


从创新链到创新系统

创新空间,核心要素


在创新的复杂系统中,关键的要素在于人(才)。做一个类比,如果在做自然条件分析时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主线贯穿到对空间认知当中,才能够定量化、落地式表达自然—人类活动在空间系统中的基本关系,并应用这种基本关系开展空间规划;那么在创新空间和空间创新研究中,人(才)的创新空间指向就应该作为核心指标。由于空间对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的暴露度有所差异,创新人才在空间的分布往往呈现区域之间(例如我国东中西部)、省内核心与边缘之间、城乡之间不均衡的态势,并导致了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换句话说,未来要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区域等创新空间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按照人(才)流动的规律塑造良好的环境。创新人才的区位指向和区位需求可以从宏观和中微观两个层面进一步予以阐释(图2)。从宏观层面看,人居环境、收入和文化是创新人才在宏观区位选择方面的三大因素。首先人居环境要良好。从国际经验来看,不论是首都城市(如东京、维也纳),还是区域中心城市(如墨尔本、温哥华等),城市的宜居性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包括城市的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的方便性、环境的宜人性、社会的和谐性、出行的便捷性和城市的开放创新性等内容[18]。其次收入要可观。在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9500美元,这样的群体不会依照贫困时代的逻辑来做出自己的生活选择。例如,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设备制造商华为采取高薪引人的策略,2017年员工人均年薪酬达到68.89万元,这成为华为吸引人才的强有力手段。最后文化环境要和谐。一个城市和地区首先要具备既适合竞争又便于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围,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19]。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不同学历、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人才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得以激发,每一个人都切身体会到自己的命运和企业、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捆在一起,共同推动创新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科技革命下知识型城市空间组织的转型与重构[J]. 孙文秀,武前波.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8)
[2]协同创新、区域差异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布局——以京津冀为例[J]. 龚轶,王峥,高菲.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8)
[3]都市区创新空间布局模式探讨与规划实践——以青岛市为例[J]. 李福映,郑清菁.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8)
[4]新型城镇化前置条件与驱动机制的重新认知[J]. 樊杰,郭锐.  地理研究. 2019(01)
[5]国外产业园区相关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王缉慈,朱凯.  国际城市规划. 2018(02)
[6]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启示[J]. 苏宁.  城市发展研究. 2016(12)
[7]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创新思维[J]. 王凯.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2)
[8]基于五个新发展理念对“十三五”空间规划重点取向的探讨[J]. 樊杰,郭锐,陈东.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2)
[9]基于创新能力的我国“十三五”集群创新战略研究[J]. 赵作权,赵璐.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1)
[10]上海和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J]. 段德忠,杜德斌,刘承良.  地理学报. 2015(12)



本文编号:3476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476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