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审计论文 >

内部控制论文文献_关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10-28 21:24

  本文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yjbys小编为您提供一篇会计毕业论文,是关于关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的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与其他管理控制手段相比,由于企业主要是利用以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来控制和调节计划、目标,制约和引导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能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但就目前来讲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内部控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以及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现代企业制度

绪 论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差,造假行为严重,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各种违法违纪现象愈演愈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重要原因之一,秦丰农业、科龙电器、天香集团等事件都深刻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参与国际竞争、遏制腐败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2.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使企业产权明晰,保证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财产物资的核算、监督、保管等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与责任,处理好受托经济责任和利益分配关系。“所谓管理科学,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包括科学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在内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其中也必然包括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加强财务、成本、资金等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协调、有序、高效运行。 ”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典型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依照现代企业理论,在公司制度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对于所有者来说,其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保证。所有者通过对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等的分析,来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从而对经营进行必要的干预;如果没有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经营者就可能恣意歪曲财务会计信息,所有者的利益必然受损。对于经营者而言,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其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但由于签订契约的委托人和受托人或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对称,受托人或代理人就可能做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此要求委托就必须通过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或代理人,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的损失。 ”因此,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但能够规范经营者的行为,而且能够促使所有者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赚取积极性,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2.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通过改革、改组、兼并、资产重组和加强管理等,企业改革和脱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譬如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仍然不强,脱困基础仍不牢固。据有关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利润的增加仍主要分布在石油开采、电力、煤炭等少数国有控股的大企业中。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利润增加不明显, 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仍然不注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内部入手治理企业十分必要。

2.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企业经营中的低效率、低效益以及人为的损失浪费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无章可循、有章不循、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不正当行为时有发生;有些企业为了一时的私利,实行“两本账”或“多本账”制度,私设小金库;更有甚者是单位领导授意、指示内部会计人员篡改会计账目,侵吞国家财产,如2005年轰动全国的天香集团的特大经济案件;还有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达到种种非法目的,中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一直以来就不曾断过,2004年秦丰农业财务造假案的余震还未完全消失, 2005年又曝出震惊中国的十大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2007年中天置业崩盘更是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到了高潮。这些都严重损坏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对此,有关部门应该予以严格控制和取缔,以创造秩序良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确保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从企业内部来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则不失为一剂良方。我国新颁布的《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内部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一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二是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交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所以内部控制对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单位的各种错误和舞弊现象以及不法行为有其特殊作用。

2.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推动证券市场及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的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并对《会计法》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初步形成由《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组成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其中新《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可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2.5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加入WTO后,可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衔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接轨,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相合拍。这对我国经济建设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使我们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于是我国企业将面临众多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有力挑战。跨国公司在海外也将遇到与国内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而且由于跨国经营、国际税务问题以及外汇交易等造成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与以往也大不相同。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这一经济现实迫切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说来,市场空间越宽广,交换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高,资源配置也越易趋于合理。为此,我国企业必须借助有效的内控制度来合理配置我们的资源,从而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6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强化内部监督,遏制腐败的必然需要

在目前已发现的企业领导人贪污腐败事件中,薄弱的内部控制是导致这些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企业的权利过于集中,如果企业的内控不严,就会给贪污、挪用国有资产这些非法行为有机可乘。一些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非法目的,常常授意、指使甚至强令其手下员工办理一些非法事项,从而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 所以,在加强干部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抓好内部监督,从源头上治理和彻底根除企业领导干部经济犯罪与腐败。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3.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制约、相互协作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比较重视对各自“条条”的管理与指导,而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重视不足,形成各管各的尴尬局面。如投资管理部门制定《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注重对项目投资管理做出种种规定,财务部门制定《投资资金管理办法》仅注重对投资资金进行管理,两个办法都忽视了计划与资金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相互验证的监控。

3.2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不重视

多数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不设置内部控制机构,甚至有的领导把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只注意抓效益而违章违法。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即是各种规章制度简单的汇总,没有制定必要的程序控制和配套必要的奖罚措施,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使得内部控制如同虚设;有的不注重对企业职工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使得员工素质不高,不适应岗位的要求,使得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3.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企业应该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实中,许多企业却只注重建章建制,根本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随意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没有配套相应的责权制度,而且制度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竞争环境的改变及时地进行修订和补充,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性不足,有效性和完整性缺乏。而且,企业忽视事前、事中的风险防范控制,过多地偏重于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也造成了内部控制不及时。

3.4执行不力,缺乏权利制衡和约束机制

有的企业虽然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范围有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由国家或国有企业法人控股,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以国有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内部人控(股东和高层经理)现象严重;许多公司的内部人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使得在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内部人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根本不依照制度办事。 ” 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执行人员(包括经理)道德水平不高,责任感不强,在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下,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其自觉性和警惕性大大地削弱,不能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

3.5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些企业基于成本的考虑,不设置内审机构,即使设立了,也附属于财会部门,仅履行会计监督、复核职能,组织地位极低,内部审计机制独立性不强,审计容易受到领导主观意识左右,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内审质量控制也不健全,一般仅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未对正确事项记录,使得审计复核无从下手,加之内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方法的落后,也使得内审风险大为增加,内部控制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3.6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会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在诸多风险中,大多数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营运风险。但不管是什么风险,企业都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企业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所以往往会出现盲目扩张等风险。

3.7外部监督乏力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如此庞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种外部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监督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弱化的原因

4.1法律环境不完善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人们对法律的理解还很不到位,没有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大环境。

4.2思想重视不够,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制度不健全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企业负责人在很大程度上单方面重视企业业务的好坏和利润的增减变动,所以经常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引起的会计的事前监督、事中复核和事后审计只是流于形式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内部控制制度也就很难发挥作用。

4.3外部监督缺乏力度

企业外部监督缺乏力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各种外部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2)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对内部当中出现的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监督没有起到一点作用。(3)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监督效果没有发挥出来。

4.4风险管理不到位

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市场经济时期,但是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时处处可见,市场竞争有不规范的地方,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造成大量的失败教训。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5.1构筑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企业的供产销全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的制度。第二个层次是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可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专岗,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中小企业也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结果定期反馈给有关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即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为基础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以上三个层次内部控制体系构筑的“防、堵、查”递进式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5.2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考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遵循,执行中存在什么问题,估计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给予必要的处分或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5.3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的产生,其责任主要是“人”。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工作做好。除领导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其在业务处理中的技术错误。通过培训,使员工更具工作责任感,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要使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员工的集体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员工素质的目的。

5.4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使他们及时掌握企业整体营运状况,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企业的信息系统由会计系统及其他方面的信息系统构成,其中会计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应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系统及其他方面的信息沟通体系,确保该系统能够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在信息沟通系统中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管道,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管道,使信息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有效地沟通,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

5.5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而内部控制能否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会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这两点目前许多企业都未做到。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好象是领导认识不高,对财经纪律了解不深所造成的,实际上是许多领导明知故犯,“对财经纪律了解不深”只是借口而已,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和代理问题。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于股权较为分散,企业所有者(包括权益所有者、债权所有者及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一般只能通过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等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所有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等作为外部人与作为内部人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二是保证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因此,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领导人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企业领导人才会有动力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6强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税务、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同时,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其独立超然的特性,履行社会公证和监督职能,使会计人员一方面受法规制度的规范,另一方面则受注册会计师的公证监督。第三,发动全社会参与会计监督。《会计法》第3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行为,有权检举。这种监督的广泛性,会增强所有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守法意识。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单纯从企业内部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确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本文基于此点考虑,提出要准确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必须排除这些局限性的影响,对企业的人为因素、经营环境等诸多表外因素,进行全面地、动态地、综合地研究,并结合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美]赛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20-223.

[2]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货币资金[Z].

[3]陈天泉,吴焱新,王薇.内部会计控制实务[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28-130.

[4]陈栋,牛冬梅.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J].江苏商论,2005(1):40-41.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关于公允价值的浅思
下一篇:浅议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相关推荐

  [摘要]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原有的会计制度难以满足不同事业单位的要求,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全面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文章分析了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事业改革和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原有的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难以满足不同的事业单位的需求。新制度继承了原制度中实践效果较好的部分,全面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新制度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处理方法,既能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又有助于体现事业单位在资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相关资产的价值和损耗情况,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依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规范是单位的效益和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有效保障,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资产购置、核销和清查等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购置及处置不按规定程序办事,也不及时与财务部门对账,不按正常的资产清查程序进行。固定资产购入的时间与财务记账时间不一致,部分固定资产漏记。负责固定资产的专门人员没能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点工作,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在处置资产时,不办手续,有些单位只经主要领导决定后擅自定价出售;对于挑拨、接受捐赠等取得的固定资产按制度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目核算,但尚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对失去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长期积压,挂在财务账上,虚增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的报废。

  12管理机制不到位,管理权责不明

  有些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细化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部门之间权责不分明,缺乏各部门之间协调统一。在资产管理核算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依据。有些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就算设立了资产管理部门也没有履行该部门的职责,财务部门只进行资产的账务处理,资产使用人具体保管和使用,容易造成管理和使用脱节,影响资产的管理效率。

  13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各项基本建设工程存在自身的一套会计核算体系,基建工程的固定资产大型维修支出也未重新列入固定资产价值,这样使得很多基建项目脱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无法反映单位全部资产状况。形成一单位两个会计主体,两套账,两套报表,与现代会计准则相冲突。旧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按历史成本核算入账,中间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固定资产有日常使用损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净值相差会越来越大,一些本已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一直按原值挂在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资产价值虚高,无法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

  14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使用现代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作为无形资产核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使用更加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但由于某些单位管理技术手段更新缓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没有设置无形资产,而财务部门根据新制度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这样造成两部门对同一资产做出不同的分类,限于固定资产管理涉及部门的复杂性,相关的关系部门不够协调统一,固定资产的财和物两套管理系统各自孤立,各类别的固定资产存在差异,加上管理中存在数据处理不及时,造成固定资产账和实物账无法核对。

  二、新会计制度改变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大意义

  新制度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21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些技术设备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导致已购入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急剧下降。固定资产本身存在随着日常的使用、闲置会产生有形、无形的损耗。按照旧制度,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净值相差甚大,会计信息长期处于不真实的状态,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各个时期内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可以有效地摸清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为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理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

  22有利于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在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基本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这样可以较好地记录固定资产的信息。但是,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全过程管理体系。各部门都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容易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也容易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影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促进资产管理部门更加详细地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可以更好地审查各部门固定资产购置计划,这样就减少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节约资金,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各部门闲置的固定资产的调配,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现闲置资产的部门间的转移,既可以减轻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方的管理压力,又可以有效减少固定资产的浪费。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相关固定资产管理规定配合使用,可以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约束,促使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权责明确,减少固定资产的不必要减值与闲置,提高使用效率。

  三、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3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单位资产管理领导应树立依法管理的意识,树立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资产管理部门应大力宣传新政策的变化,让员工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资产管理纳入绩效考评制度,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资产本身及其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促进资产绩效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绩效程序的设置上,可具体到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处置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同部门有不同的绩效管理。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再认识
下一篇: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关系的文献综述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探相关推荐

  摘要:我们所说的会计电算化,就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实际的会计工作中,,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来替代人力对账目的记录和计算的过程,并且可以替代人力进行信息的分析、统计以及决策的全面工作;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系统会受到了新技术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系统的相关问题,阐述了内部系统的各项问题和认识。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

  会计电算化正在逐渐走进企业单位,使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都有所提高,并对会计的内部控制带来影响。会计的内部控制是社会发展中的产物,是企业内部在满足外界的需求中发展来的。不管是会计的内部控制发展还是在进行不断的完善,都是与社会的经济潮流分不开的。我国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并完善会计的内部控制系统,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弱,但我国正在逐步去创造发展的空间。

  一、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系统特点

  在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整体系统中,对其内部控制的方向依然是要使企业的资产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安全运用,使企业的经营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使会计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虽然传统的人工核算系统的内部控制,在电算化系统中的内部控制还能发挥作用,但是,电算化基础上的内部控制系统还是有不一样的特点,以及不一样的要求。

  (1)数据处理集中性

  企业传统的手工会计部门,一般都是根据企业的业务性质将会计人员按照职能和岗位进行划分,岗位不同的会计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中做好相应的工作,内部的控制系统相当严密,很少有错误的行为出现,即使发现错误存在,也可以根据岗位的负责人去进行追究;这样进行的人员分工和岗位的分工组成的内部控制系统非常有效。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中,是完全根据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所有的经济记录和手工账单的计算、报账等工作都是通过计算机去自动完成,这样对经济数据是集中处理,其内部控制的能力就相对弱一些;会计部门一般都是将数据的收集、处理、编审以及管理组合维护组进行划分,各尽其职。

  (2)内部控制范围增大

  会计电算化和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系统的建立以及运行上也更加复杂化,这也就要求了会计的内部控制范围要有所扩大。甚至将手工系统中内部控制的遗漏部门也加了进来,比如系统的开发控制、数据的编码,以及程序控制等内容,使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系统难度增大,

  (3)内部控制的风险增大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将手工系统中的控制程序和方式与电算化系统相结合,在对手工系统进行保留的同时还要增加电子计算机的控制程序。电算化的控制程序是随着程度的增高而增多,由于是两种会计系统的控制程序相结合,所以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程序风险更大。

  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在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必然向深远的方向进行拓展,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是必然的趋势;同时,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电算化的会计系统也存在更多的问题。

  (1)职权原则的相容性下降

  手工会计在处理信息数据时遵守的原则就是对职务进行分离,职权不能相容。而使用了电算化的会计系统后,对这个原则的重视程度就有所下降,甚至完全不遵循的状况。电算化的系统操作比较集中,很多的岗位都能够合并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工作,减少了人工工作程序,进而导致很多不相容的岗位职务不能分离,它们之间牵制的作用也有所降低,增加了弄虚作假的几率。

  (2)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计算机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易损性,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它非人为原因,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会计工作不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高效主要依赖于财务软件的质量和性能,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程序中出现病毒,将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扩大损害,致使数据丢失,给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严重损失,影响企业的会计工作。磁性介质以磁信号存储信息,往往也会被人恶意利用。

  (3)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蔓延性

  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由于数据处理环节相对分散,一个环节数据出现错误,下一个环节还可以发现并更正。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数据可以转入、拷贝,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从一个环节蔓延至其它环节,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使得错误的严重性加大。从而,因一个数据的错误而导致一连串系统的错误,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

  三、强化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好坏成败将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得失成败。世界上凡是经营管理成果出众的企业,一定拥有出色一流的电算化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系统。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组织控制制度

  首先,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要对手工系统环境下的结构做出调整,对各类会计岗位进行重新的划分,在授权过程中运用内部审计,按照权、责、利相结合原则建立岗位责任制。对财务软件的开发人员、维护人员和会计业务操作员、出纳员进行合理的岗位分工。其次,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和维护规程来实现的。规程应包括操作的具体流程,各环节的主要分工和职责,注意事项,维护的时间和方面,维护的程序等内容。

  (2)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执行主体的控制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执行主体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连网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因此,加强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管理,保障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互连网上的安全将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3)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操作的控制

  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操作主要包括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输出。对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过程的控制是保证会计核算系统有效的关键。只有经过核准的会计业务经过正确的输入,才能进行恰当的处理和运行,并及时的输出,会计核算系统才能实现自身的目标。

  四、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都是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经济管理,对内部控制的完善也是企业要重视的问题。电算化的系统势必要替代手工会计的系统,尽管在内部控制环节中所有缺陷,但是,在电算化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对于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我们要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问题,并进行根治,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系统,为企业赢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日芳. 浅析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企业导报,2013(3)

  [2]马爱莉. 关于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探讨. 经济师,2012(12)

  [3]胡洁.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业会计,2012(6)

  [4]任蕾. 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文化,2012(4)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租赁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探

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再认识相关推荐

  摘要:租赁业务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由于与之相配套的租赁会计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因而形成了租赁行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本文以我国制定颁布的租赁会计准则为基准点,在结合目前我国租赁市场的实际情况下,对租赁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从我国自身租赁行业的发展特点所形成的对租赁会计体系的要求出发,通过对我国、美国及国际租赁会计准则关于定义、融资租赁的确认以及承租人和出租人账务处理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存在的差异着重分析其对租赁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我国租赁会计准则做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经营租赁;租赁会计准则比较;融资租赁

  我国租赁会计与其他国家相比产生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租赁会计处理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有比较才有借鉴。将我国租赁会计准则与其他比较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租赁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租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对我国租赁会计准则有更客观的认识,改进租赁准则在会计实务中反映出来的不足,为租赁业发展创造完善的会计规范。虽然从世界范围看,租赁业务很早就产生了,但是现代租赁业务却发源于美国,所以美国租赁会计研究也最成熟,世界各国都借鉴美国研究的经验来制定自己的租赁会计规范;同时,国际租赁会计准则作为协调各国会计理论差异的一种国际经济语言,它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准则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本文将此二者与我国租赁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关于租赁定义的比较研究

  《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以下简称 IAS17)[3]认为,租赁是指在一个议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某项资产的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换取一项或一系列支付的协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号――租赁会计》(以下简称 FAS13)[4]认为,租赁是指在一定规定的期间内转让财产、厂房和设备(土地或可折旧资产)的使用权的协议;《企业租赁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下简称我国租赁准则)[5]认为,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三者对租赁定义的认识基本一致,都是“租赁协议观”的体现。其实租赁本身就是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间就不同形式的资产租赁行为达成的一种协议,有时确实类似于一种购买交易,如长期融资租赁; 有时类似于一种借贷交易,比如简单的经营租赁;有时又类似于一种销售和借贷式的混合交易,比如售后租回。细微的区别就是我国租赁定义中不包括土地租赁,而IAS17 和FAS13 包括土地租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而企业只有土地使用权。

  二、关于融资租赁判断标准的比较研究

  同一租赁业务在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处理方式下,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经营租赁较融资租赁的主要优点在于经营租赁具有表外融资的作用。所谓表外融资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未予以反映的融资行为,企业通过经营租赁,并不增加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数额,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这样做既可以使企业获得大量资产的使用权,又可以保持良好的资产收益率。因此各国对于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到实际运用中的操作性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如何能够真实地反映财务会计信息,使其具有可比性。

  1、国际租赁会计准则对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

  (1)租赁期满后,租赁资产所有权转让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价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入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3)即使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不转让,但是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

  (4)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重新改制,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2、美国租赁会计准则对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

  站在承租人角度,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其中,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为:

  (1)租赁期满后,租赁资产所有权转让给承租人;

  (2)同规定承租人对租赁资产有廉价购买权;

  (3)租赁期等于或大于租赁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75%。如果租赁资产是旧资产,在开始租赁前已使用年限超过全新时可使用年限的75%时,则本标准不适用;

  (4)租赁开始目,最低租金付款额的现值,至少等于或超过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90%。如果租赁资产是旧资产,在开始租赁前其己使用年限超过资产全新时可使用年限的75%时,则本标准不适用。

  3、我国租赁会计准则对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

  (1)租赁期满后,租赁资产所有权转让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价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3)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但是,如果租赁资产在租赁开始前已使用年限超过该资产全新时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则该标准不适用;

  (4)就承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就出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但是,如果租赁资产在租赁开始前已使用年限超过该资产全新时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则该标准不适用;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重新改制,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4、各国融资租赁判断标准的比较分析

  美国租赁会计准则为融资租赁的确认提出了较明确的数量界线,如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年限的75%或以上;租赁开始日,最低租金付款额的现值,至少等于或超过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90%等。这些量化标准比较直观,操作性强,而国际租赁会计准则和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规定均使用了比较模糊的文字规定,如“大部分”、“几乎相当于”等。

  除了前面谈到的融资租赁判断标准外,国际租赁会计准则中还提出了导致一项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的另外三种情况: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会计犯罪的存在因素与防范分析
下一篇: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再认识

租赁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相关推荐

  摘要:会计犯罪是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责时,违反相关会计法律规范, 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然而财务舞弊、会计犯罪也成为企业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会计犯罪一般涉案金额巨大,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及社会经济秩序影响较大。本文旨在通过剖析会计犯罪的相关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防范会计犯罪的具体措施,以期对防范会计犯罪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犯罪;企业;会计人员;法律

  一、会计犯罪的存在因素

  普通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会计犯罪也不例外,其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会计犯罪的主要动机与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使会计人员有机可乘 会计犯罪的手段往往是粉饰各类凭证和会计报表,会计人员在逐渐发现企业的监管漏洞后,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利用职务之便对财务资料进行舞弊,蓄意通过此种手段谋取不合法利益。内部制衡、监督与外部审计的缺位及不合法使会计人员有机会并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

  1.2 各种压力的推动作用 在现阶段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会计人员可能存在经济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等各方面的挑战,促使会计人员产生就近会计犯罪的动机,通过会计犯罪获取的利益来平衡自身压力。社会压力无疑是推动会计犯罪的又一罪魁祸首。

  1.3 会计犯罪成本低与获取利益大的矛盾 我国《刑法》中没有针对会计犯罪做出具体规定,只在第一百六十一条、第一百六十二条对有关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妨害清算罪、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做了笼统性规定。会计人员的一些犯罪的确适用于《刑法》规定的一些罪名,诸如挪用公款罪、渎职罪等,然而会计犯罪不同于一般的犯罪,其往往具有涉案金额大、危害范围广等特点,刑法的相关罚则与其获取的利益不对称,犯罪的成本远远低于其获取的利益,导致会计人员为了利益而肆无忌惮。另外,我国法理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我国对会计犯罪的相关刑事立法存在严重不足,导致会计人员有空可钻。

  1.4 外围人员的影响与诱导 会计人员周围的人的影响与诱导是其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首先,会计人员的上级领导会影响其对会计资料进行相应的粉饰,为了企业对外呈现的财务报表更加好看,企业领导人员会命令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犯罪。其次,会计人员会受到其他竞争企业的利诱,诱使其实施对本企业不利的会计行为,以此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利益。

  1.5 其他会计犯罪的因素 ①需求因素。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犯罪一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与欲望,有些可能只是为了暂时解决自己的困难,并没有犯罪的故意,而没想到后果却是犯罪。②会计职业道德的欠缺。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认为自己取得一些利益是应得的,并不构成违法犯罪。于是他们常常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不正当利益。③价值观的扭曲。有些会计人员可能片面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追求地位、名誉、金钱的欲望膨胀,认为社会收入与分配不公平,从而开始进行会计犯罪。④市场经济下金钱观与权力观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注重利益的最大化,会计人员也不例外,可能会一味追求金钱与权力。因此,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权力观。⑤法治意识普遍淡薄。现阶段,我国法治不健全,人民法治意识淡薄,会计人员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不能从法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的会计行为。

  二、会计犯罪的具体防范措施

  2.1 加强企业内部制度与监督机制建设

  企业自身的监管是防止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犯罪的重要方面,企业应该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积极落实。

  2.2 加强外部财税、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 政府财税部门要逐步加强对企业会计资料合法性的监管,一旦发现会计犯罪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2.3 完善刑法罚则并加强对会计犯罪的惩罚力度 会计犯罪的低成本与所获利益的不对称使得会计人员更愿意冒险实施会计犯罪,因此,应该在刑法中明文规定有关会计犯罪的罪名及罚则,同时加大对会计犯罪的查处力度,以此来形成对会计人员的震慑,从而降低会计人员犯罪率。

  2.4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会计人员最重要的是诚信。首先,要在全会计行业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加强诚信教育。其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制度,奖惩分明。通过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减少会计犯罪。

  2.5 加强宣传,避免外部人员的影响 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关注、监督会计犯罪的潮流。同时,通过宣传可以使会计人员周围的人意识到会计犯罪的严重性,避免通过利诱等使其犯罪。社会公众对发现的会计犯罪要及时举报,使此种行为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6 政府、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关注与关爱 会计是劳动强度较高的工作,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存在各种来自生活、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与困难,面对此种情况,政府应该适当提高会计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应该及时了解会计人员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动态,在职工面临困难时应及时助其解困,使其免于犯罪。这样,既有利于企业与会计人员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日益重要,会计犯罪无疑是国家与企业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执法部门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犯罪领域。遏制会计犯罪还需要从国家、企业、会计人员、执法部门等方面入手,全面掌握实施会计犯罪行为的动机、心理因素等,使会计犯罪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秩序能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姆·S·霍普伍德,杰伊·J·莱纳,乔治·R·杨.张磊,译.法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江伟钰.会计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确定刍议[J].西部法学评论,2000(2):43-49.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
下一篇:租赁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会计犯罪的存在因素与防范分析相关推荐


  本文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7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157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4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