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现行审计证据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
本文选题:现行审计准则 + 审计证据 ; 参考:《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摘要】:本文以2006年2月颁布的现行审计准则体系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为研究对象,在对照新旧审计证据准则的基础上,阐述分析现行审计证据准则的重大变化,及其给审计理论及实务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文章首先阐述了审计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审计证据发展的历程及其意义;然后围绕现行审计证据准则的改进内容展开阐述;最后紧紧围绕现行审计证据准则的变化对审计理论与实务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以期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有所启发,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hinese CPA auditing Standard No. 1301, issued in February 2006,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new and the old audit evidence standar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changes of the current audit evidence standards and its influence on audit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 of audit evidence theory, the course of audit evidence develop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then expounds the improvement content of current audit evidence standard.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the current audit evidence standard on the audit theory and practice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enlighten the CPAs to carry out the audit busines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dit busines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
【分类号】:F23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盛靖芝;王小蕾;;新审计证据准则中的认定概念研究[J];财会月刊;2007年31期
2 张秀丽;浅析审计证据的发展[J];山东审计;1999年10期
3 刘全;;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J];审计月刊;2006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杰;程志国;;审计证据的分类与质量控制[J];商业研究;2006年08期
2 李媛;李永红;;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丁水明;政府审计信息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刘程晖;设计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瑶;基于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郭军;注册会计师服务范围合理拓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杰;;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的运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余一舜;;关于审计重要性的若干认识[J];财会月刊;2010年19期
3 刘全;;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J];审计月刊;2006年17期
4 陈志坚;陶萍;;审计证据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年06期
5 王仰霞;;谈内部审计取证的原则及方法[J];冶金财会;2010年08期
6 付娟;;审计证据的三角互证法[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年01期
7 陈祖信;徐琪琳;;电子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J];审计月刊;2006年08期
8 曾逊;;审计取证如何应对行政诉讼风险[J];审计月刊;2010年03期
9 吕新民;;解读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证据[J];中国审计;2008年02期
10 李蕾;;第二讲 工会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及审计工作底稿[J];中国工会财会;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常;田勇;;基于审计质量特征拓展分析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朱遵巧;;浅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程序和方法[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3 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课题组;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潘仙珠;方成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模式探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年度全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6年
4 赵琪;;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提高审计水平[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5 ;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6 郭晓敏;;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7 邓百灵;李叔全;吕兰侠;;浅议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方法和措施[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8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9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梁伦腾;;ERP环境下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证据(下)[N];财会信报;2007年
2 李超;电子证据的收集鉴定和分析使用[N];中国审计报;2007年
3 李晓慧 杨鸿;Audit evidence[N];中国财经报;2003年
4 李梦云;如何将审计证据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N];中国审计报;2007年
5 栗粟;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N];中国财经报;2003年
6 ;注会对S~(*) ST科健三季报无法发表意见[N];财会信报;2006年
7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利用专家的工作(上)[N];财会信报;2008年
8 栗粟;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N];中国财经报;2003年
9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介绍之七[N];中国财经报;2007年
10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N];财会信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峰;审计行为及其经济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张岩;我国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车宣呈;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周云平;转型期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倪巍洲;绩效审计机理与对策[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6 田秋蓉;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李萍;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李瑛玫;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黄海;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付平;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审计证据采集与使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石玉;环境审计证据质量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崔丽娟;关于审计报告中持续经营意见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4 韩延利;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应用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时刚;税务稽查证据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荣;美国财务呈报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及其启示[D];厦门大学;2007年
7 贾中;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夏雪姣;供给导向审计理论结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9 魏珊珊;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上官忠东;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036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203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