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审计论文 >

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9 20:54
【摘要】: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其中第三方支付余额宝风生水起,300余家P2P公司分享"网络借贷"盛宴,2013年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产品不断涌现,学术界也迎来了一股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热潮。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渐渐突显,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我国国家审计监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分为基本路径和扩展路径。基本路径包括建立国家审计互联网金融法规,成立互联网金融审计小组,开展互联网金融综合审计,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成果,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扩展路径主要是指通过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合作而实现的路径,包括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建立审计署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定期磋商和紧急磋商制度,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Abstract]:In 2013, the Internet finance of our country developed rapidly. Among them, the third party paid Yu'e Bao Fengsheng water and more than 300 P2P companies to share the "network loan" feast, and in 2013 it was even called "the first year of Internet finance". Internet financial models and products are emerging constantly, and academic circles have ushered in a wave of research on Internet financ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it are gradually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main risks of Internet finance,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monitoring Internet financial risks by national audit in our country. It is divided into basic path and extended path. The basic path includ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te audi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Internet fin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et financial audit teams, the condu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net financial audits,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results of internal and social audits of Internet finance. Improve the announcement system of Internet financial audit results, expand the path mainly refers to the path realized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other financial regulatory agencie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et financial risk warning model, To establish the regular and urgent consultation system between the Audit Office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o establish a financial regulatory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金】:西南财经大学2015年度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基于服务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效应研究”(JBK151119)
【分类号】:F239.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姗迟;;国家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16期

2 冯均科;;国家审计新观念: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年06期

3 郎少萍;试探我国国家审计领导体制的改革[J];上海会计;2000年11期

4 罗良辰;国家审计要在三个层次上积极发挥作用(摘登)[J];审计研究;2000年06期

5 鹤翔;论国家审计风险的综合控制[J];商业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6 王德春;成立乡镇审计分局是强化国家审计的重要途径[J];当代审计;2000年01期

7 刘宇;国家审计的风险与防范[J];广东审计;2000年04期

8 谭劲松,张阳,郑坚列;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广东审计;2000年05期

9 尹润卿;谈我国国家审计总目标的定位[J];河北审计;2000年02期

10 郭长水,黄赣华,周海花;国家审计几种管理体制的利弊比较和优化选择[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景旺;;新形势下国家审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A];湖南省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首次理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建军;;国家审计发展:理论拓展与方向选择[A];湖南省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首次理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王永智;;正确把握国家审计发展趋势 积极推进审计工作创新发展[A];湖南省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首次理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孙国琴;;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权限和主要职责[A];宜春社会科学——社科普及之窗专刊[C];2012年

5 胡书会;;对国家审计失灵的探讨——基于国家治理视角[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青小平;唐辉荣;;试论国家审计和国家经济安全[A];财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第二辑)[C];2012年

7 郭强华;;我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不同看法[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郭强华;;我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不同看法[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郭强华;;我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不同看法[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立民;聂新军;;和谐社会、政府责任与国家审计[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连外国语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 赵存丽 东北财经大学 高学武;强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N];光明日报;2013年

2 高玉华 辽宁省抚顺市审计局;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功能特有属性分析[N];中国审计报;2013年

3 张玉珊;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法治化中的作用[N];云南经济日报;2013年

4 梁芳 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办;浅析我国国家审计与法治建设的关系[N];中国审计报;2013年

5 丁德明;论国家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N];中国审计报;2001年

6 王鸿;国家审计的监督性质及职能定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7 周薇薇 刘正午;国家审计如何更好地服务宏观调控[N];中国审计报;2006年

8 刘伟 杨灿 作者单位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强化国家审计的监督力度 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N];中国审计报;2007年

9 市审计局 范庆平;国家审计要关注民生[N];平顶山日报;2008年

10 王宝庆浙江工商大学审计系;国家审计与经济安全的历史唯物论[N];中国审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学斌;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理论与实证[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胡志勇;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3 王华;基于政府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婕;国家审计风险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2 任慧莉;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阮先桃;论国家审计在依法行政监督机制中的定位[D];暨南大学;2005年

4 张文祥;论国家审计与宏观经济管理[D];安徽大学;2005年

5 许宝强;对我国国家审计未来定位问题的探索[D];厦门大学;2005年

6 柏徐;论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D];暨南大学;2006年

7 秦荣庆;我国国家审计定位与改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马建波;基于“免疫系统”论的国家审计职能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9 黄梦滢;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国家审计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邵期静;国家审计职业化发展路径探研[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60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2260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a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