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4 18:51
【摘要】: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质量的标准,用以规范审计事务所与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不仅是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学习国外、国际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原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的26项进行了修订,又新制定了22项共计48项。新制定的审计准则以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命名,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实现了准则历史性的突破,为审计业务提供了科学的标准体系和全方位的指导。准则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需要,满足了新形势下注册会计师执业多元化的需要,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研究提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间的相同、差异、不足及完善措施。 本论文运用会计学和审计学的理论知识,以规范分析方法为主,系统研究了审计准则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涵义、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发展规律。采用对比和比较分析方法,在充分研究、分析、总结、提升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点、不同点和我国审计准则存在的缺陷,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制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先进方法和成功经验,探索健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思路。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第二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概念界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特点、作用、结构和内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及启示。审计准则是在一般公正妥当的惯例基础上,由该国权威机构如会计协会或国家机关确认并发布,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总结,是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主体资格及其行为的专业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由美国向世界各国传播、由基本财务报表审计向非基本财务报表鉴证和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领域扩展、由单一国家的审计准则向地区性、国际性审计准则发展,国际化是审计准则发展的趋势。 第三部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分析。本部分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我国审计准则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总体概括;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具体分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满足了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和准则国际化的需要。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型市场工具的不断创新,经济活动方式的日趋复杂,都要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和审计理念实现突破,实现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审计准则在框架体系、审计模式、审计原则、审计程序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分析、审计结论的形成和报告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存在趋同。我国审计准则充分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的框架体系,审计模式上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审计起点。审计原则上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程序要求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我国审计风险准则内容与国际风险准则内容大体一致: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情况,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不同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审计证据均可采用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性程序获取。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要求对审计人员的责任和管理层的责任单独列示并增加强调事项段。 第四部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分析。本部分主要包括: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创新;未区分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部分具体准则的差异。我国单设鉴证业务准则、验资准则和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准则,这三项准则的制定使我国审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善;准则在行文上未参照国际审计准则的做法,而是根据我国的文化、思维和表达习惯,做了必要改进,便于理解和使用;将原属于审计实务公告的内容并入准则中,不再区分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在其他一些准则内容上我国也与国际准则有所不同,如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存货监盘准则、关联方准则、报告准则等方面。 第五部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不足。本部分主要从准则的整体方面和具体方面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我国审计准则全面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这种审计模式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较高而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起步较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使得在实际操作中较难;准则间有些内容重复不协调;部分准则存在缺陷:舞弊准则未能详尽列出各种舞弊风险因素、未能强调项目组成员间的讨论;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适用范围过窄、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规定不够明确;重要性准则对计划时的重要性与错报时的重要性未加以区分、未具体指出重要性的主要特征和一般特征;存货监盘准则对长期投资的评价与披露没有涉及;报告准则适用范围较窄、概念不太明确,这些都降低了准则的使用效力。 第六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完善措施。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可以通过以下两部分加以完善,一是审计准则整体方面,加快实施审计准则指南以弥补准则中的不足;二是具体审计准则方面,加快对存在不足准则的完善。舞弊准则应详尽描述各种舞弊因子、重视对管理层舞弊的审计;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应扩大适用范围、完善治理层和管理层定义、规定沟通的具体特定事项和沟通过程如何记录;重要性准则应概括出重要性的特征、区分计划审计时的重要性和错报时的重要性;关联方准则应制定关联方审计的具体审计程序、关注关联方披露;报告准则应明确准则中的一些概念、扩大准则的适用范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39.4;F239.21
本文编号:2354656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39.4;F23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瑾瑜;王布衣;;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J];财会通讯;2006年07期
2 张龙平;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发展[J];财会月刊;2005年01期
3 裴旺;王布衣;;国际审计报告的最新变化及启示[J];财会月刊;2005年16期
4 俞校明;;舞弊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2006年20期
5 丁红燕;;试析新审计准则的三大变化[J];财会月刊;2006年22期
6 王春兰;;关于舞弊审计新准则的几点认识[J];财会月刊;2006年36期
7 俞丽辉;余峰燕;;浅析新审计报告准则的变化[J];财会月刊;2006年36期
8 汪立元;;关于新旧审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2007年26期
9 王越豪;;新审计准则体系的特点及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03期
10 李晓慧;;新《公司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354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235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