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声誉机制问题的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审计声誉机制问题的研究述评
【摘要】:声誉机制作为维持审计市场运行的重要制度,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点。早期学者提出了标准声誉理论、声誉交易理论和声誉信息理论等,为审计声誉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后来学者结合审计产品和市场特征,具体分析了审计声誉机制的内涵、特殊性、运行机理等问题。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学者们对审计声誉与IPO抑价关系、审计声誉与收费溢价关系、审计声誉受损的市场反应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计划财务处;
【关键词】: 审计市场 声誉机制 实证
【分类号】:F239.2
【正文快照】: 声誉机制是维护审计市场有序运作的重要制度。自2002年安达信事件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审计丑闻,使得审计声誉机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审计声誉机制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运行机理、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期望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查道林,费娟英;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4年05期
2 方军雄;许平;洪剑峭;;CPA职业声誉损害经济后果性研究——来自银广夏事件的初步发现和启示[J];南方经济;2006年06期
3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伯顺;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商品的经济分析[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孙邦国;我国企业信用的缺失与重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梁志文;经济安全与知识产权法[J];中华商标;2004年03期
4 柯华庆;格式合同的经济分析[J];比较法研究;2004年05期
5 李楠;黑龙江省东部垦区土地契约的经济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3期
6 杨庆丰,于波,吕廷杰;信息化与中国信用建设[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胡豹,李经兰;不完全契约、不对称信息与银企金融交易[J];商业研究;2003年01期
8 王新志;失信的经济分析及其对策[J];商业研究;2003年10期
9 张晓光;信用缺失对企业的影响及防范措施[J];商业研究;2003年11期
10 沈创业,吕春晓;政府管制对企业信誉策略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国有企业的产权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晓亮;;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两点“常识性”谬误——中国二氧化硫收费政策的案例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柯丽敏;;关于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的探讨[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肖慧霞;;论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教育[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市场交易秩序研究报告[A];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2001-2002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3年
6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市场秩序监管研究[A];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2001-2002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3年
7 罗丙能;王科;周德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基于农户资金需求和借贷角度的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刘爱东;王慧;周亮;;制度伦理视角下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翎;申曙光;;社会医疗保险支出费用控制中信息共享问题研究[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胡春燕;;转轨经济中我国市场信任体系的重建[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龙;经济发展、劳动分工与最优社会契约[D];西北大学;2002年
2 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3 张聪明;俄罗斯企业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郑胜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明;非对称信息下信贷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李庆峰;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朱伟东;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杨士军;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与股票市场效率[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廷惠;微观规制理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政;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D];湖南大学;2002年
2 谢嗣胜;论制度经济中的企业文化[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3 邹建峰;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D];厦门大学;2002年
4 曾昕;中国上市公司优序融资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5 李_";核准制与IPO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研究——基于沪市的实证分析[D];福州大学;2003年
6 朱红文;我国商业信誉失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7 毛红霞;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行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8 郭玉坤;论企业信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9 姜晶花;论企业生存发展的伦理支点——诚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青武;论公司信用的法律规制[D];安徽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 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2 俞乔,程滢;我国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J];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3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4 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5 方军雄;许平;洪剑峭;;CPA职业声誉损害经济后果性研究——来自银广夏事件的初步发现和启示[J];南方经济;2006年06期
6 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04年05期
7 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2004年06期
8 胡旭阳;“五大”的声誉是否具有显著信息含量?——来自我国IPOs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03期
9 方军雄;安然事件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结构的冲击[J];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论事务所规模化与审计质量保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2 李扬;张丽;;审计质量提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3期
3 房巧玲;唐书虎;;国外审计市场效率研究述评[J];审计月刊;2006年14期
4 杜书英;;审计意见在审计市场中的作用分析——基于博弈论视角[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5 林辛;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质量的优化[J];改革与战略;2004年05期
6 廖名杰;;现代审计市场缺陷及完善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04期
7 阙立红;;审计市场过度竞争与审计风险控制[J];湖湘论坛;2007年03期
8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中天勤客户流向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2年12期
9 鲁耀,张海英;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问题探析[J];市场论坛;2005年07期
10 谢志明,易玄;发达国家证券审计市场监管比较及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旭;瞿彦卿;戚傲楠;李明;;债务市场存在声誉替代机制吗?——来自审计师选择的证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郝玉贵;危宝云;;审计师声誉对IPO折价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唐滔智;陈红;;A股审计市场审计质量之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唐滔智;陈红;;A股审计市场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关系之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甘道武;刘波;;国际四大为我国提供了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吗?——基于我国审计市场审计质量差异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6 房巧玲;;我国审计市场收费格局研究——来自证券审计市场的初步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刘颖斐;王颖;;寡头竞争型审计市场的培育及其影响[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陈留平;彭绍进;;现代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朱红军;何贤杰;吕伟;;市场在关注审计师的职业声誉吗?——基于“科龙电器事件”的经验与启示[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朱凯;宇文会梅;朱思思;;直接法现金流量表有用吗?——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正宗 编译 高鹤 点评;FRC:欧盟应加强审计 力促竞争[N];中国会计报;2011年
2 柴慧;中注协公布2002年年报审计总体情况[N];中国财经报;2003年
3 杨君伟;谁来聘请注册会计师[N];中国财经报;2004年
4 耿建新 杨鹤;中国股市中的“五大”[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英国:“四大”仍垄断高端审计业务[N];财会信报;2009年
6 孙丽虹/文;建立审计信任关系[N];中国财经报;2003年
7 尹成彦;2002年度,谁在审计中国的基金?[N];中国财经报;2003年
8 记者 聂伟柱;大所审大行:银行业外审重“门当户对”[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李若山 金日方;会计师事务所收费解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10 约翰·海普(John Hepp)文 于小旺 李红霞 译;两难中的不难选择[N];中国财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投资者保护[D];暨南大学;2012年
2 彭桃英;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郑丽;中国审计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唐滔智;中国审计市场过度竞争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赵兴楣;基于审计契约安排的独立性互动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韩洪灵;中国审计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D];厦门大学;2006年
7 侯晓靖;审计市场集中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孙永军;基于规模视角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邱国峰;证券审计市场声誉与监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艳;基于审计风险理论的审计报告行为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丹;产权激励下的审计市场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美群;审计市场行业专长效应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玉梅;我国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4 杨玉春;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企业价值的关系[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彭艳丽;公司治理、审计市场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寅国华;创业板市场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映霞;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相关性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桂璇;我国审计市场供给与需求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刘佳;我国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关系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年
10 颜晋;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的特征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20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520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