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审计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独立审计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独立审计质量 真实盈余管理 审计意见 审计费用
【摘要】:盈余管理现象十分普遍,影响了会计报表的质量,制约了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科学决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对财务信息的审核与把关十分重要。审计意见是审计工作的结果,独立审计质量应当体现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客观性与公允性,并且审计意见应该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盈余的两种基本方法。早期集中于对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近来的研究指出公司也存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真实盈余管理会给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带来负面的影响,危害公司的价值。但是通过管理真实的营业活动,不易引起审计人员和监管部门的审查,只需要在财务报表中对真实的盈余进行详细的披露。学术界普遍认为,真实盈余管理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也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上市公司的真实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加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前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审计可以有效地约束公司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本文认为高质量的审计同样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本文采用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作为独立审计质量的代理变量来计量独立审计质量,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独立审计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独立审计质量 真实盈余管理 审计意见 审计费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39.4;F27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意义9-10
- 1.2.1 理论意义9-10
- 1.2.2 现实意义10
- 1.3 研究方法10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10-11
- 1.5 创新点11-13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13-28
- 2.1 真实盈余管理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13-22
- 2.1.1 真实盈余管理的兴起13-14
- 2.1.2 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14-15
- 2.1.3 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15-16
- 2.1.4 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16-18
- 2.1.5 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存在性18-20
- 2.1.6 应计盈余管理活动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比较研究20-22
- 2.2 独立审计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22-26
- 2.2.1 专业胜任能力与独立审计质量22-23
- 2.2.2 审计任期与独立审计质量23-24
- 2.2.3 审计费用与独立审计质量24-25
- 2.2.4 事务所规模与独立审计质量25
- 2.2.5 审计客户的风险与独立审计质量25-26
- 2.3 本章小结26-28
- 第3章 独立审计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理论分析28-33
- 3.1 独立审计质量理论分析28-29
- 3.1.1 独立审计质量概念28
- 3.1.2 衡量独立审计质量的标准28-29
- 3.2 真实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29-31
- 3.2.1 真实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29
- 3.2.2 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29-31
- 3.2.3 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31
- 3.2.4 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31
- 3.3 独立审计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研究31-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33-41
- 4.1 研究假设33
- 4.2 样本选择33-34
- 4.3 研究设计34-40
- 4.3.1 真实盈余管理强度的估计34-36
- 4.3.2 独立审计质量的衡量36-37
- 4.3.3 研究模型37
- 4.3.4 变量的选取37-40
- 4.4 本章小结40-41
-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41-52
- 5.1 描述性统计41-42
- 5.2 相关性分析42-44
- 5.3 回归分析44-51
- 5.4 本章小结51-52
- 研究结论与展望52-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波,周中国,吴延林;试论社会审计质量控制[J];黑龙江财会;1997年08期
2 庞漪;提高证券公司审计质量的具体途径[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8年06期
3 戈飞平;;《社会审计职业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财贸(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洪鸿生;如何提高企业财务收支的审计质量[J];经济师;2004年09期
5 陈定宏;提高施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认识和实践[J];交通财会;2004年10期
6 黄道国;提高审计质量要增强四种意识[J];中国审计;2005年02期
7 吕临;提高审计质量应抓好三个方面工作[J];陕西审计;2005年S1期
8 冯承艺;;加强审计管理 提高审计质量[J];辽宁经济;2006年06期
9 龙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32期
10 石晓玉;;企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机械管理开发;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建新;董瑞超;刘宇峰;詹长杰;;行业专门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政斌;;用课题化模式提升审计质量[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启亮;刘波罗;何威风;谢获宝;;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扩张“做强”了吗?[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金成;;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 全面提升审计质量[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常青;王澍;;审计质量与事务所规模背离——来自审计公费实证的证据[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王兵;刘峰;方长春;;吃人的嘴软吗? 基于审计师餐旅费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唐滔智;陈红;;A股审计市场审计质量之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汤小琴;余宇莹;刘启亮;;投资者保护、客户重要性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谢冰;;审计质量替代指标谁更有效?——来自中国管理舞弊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10 谢冰;王泽霞;;审计质量替代指标谁更有效?——来自中国管理舞弊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李;把好最后一道关[N];中国审计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强化质量管理 打造审计精品[N];中国审计报;2008年
3 王晓波;内审上海特派办采取三项措施确保审计质量[N];粮油市场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韩福恒;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N];中国会计报;2011年
5 周红兵;鄂州市五项举措促审计质量提高[N];中国审计报;2006年
6 四川省自贡市审计局 周大元;围绕两个“整合” 提升审计质量[N];中国审计报;2008年
7 马秀梅;加强审计管理 提高审计质量[N];联合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吕宣旗;提高审计质量的有益探索[N];安康日报;2005年
9 本报通讯员;洞头县采取五项措施提高审计质量[N];中国审计报;2006年
10 盛建龙;富阳狠抓审计质量[N];中国审计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炜煜;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提高路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孙永军;基于规模视角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段特奇;低价竞争、价格管制与审计质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汪军;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王进朝;高管更换、审计委员设立与审计质量[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孙坤;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7 马莉;论审计师行业专长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剧杰;降低审计质量的审计行为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叶少琴;中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刘学华;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雯;股权安排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育;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风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张渠;审计费用视角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胤宇;法律责任制度安排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唐梅;证券市场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6 卫泽魁;审计期望差距的哲学思考[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7 孙俊奇;审计行业专业性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于洋洋;实施新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周代聪;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10 吴曰想;审计、会计质量与公司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43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74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