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现象分析
胡月珍 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袁芳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进口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进口葡萄酒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关键:进口葡萄酒 乱象 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葡萄酒消费更是得到了快速扩张,国外葡萄酒滚滚而来,据统计,目前,进口葡萄酒已占据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三成。据专家预测,未来10-15年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将年均增长14.5%-22.6%,将是现状人均消费能力的49倍,进口将继续扩大。
然而,由于葡萄酒是个舶来品,中国人对葡萄酒知识和文化的了解太少,导致进口葡萄酒市场乱象环生,国人很难消费到物美价廉的洋葡萄酒。笔者主要介绍了我国进口葡萄酒的行业状况,指出了产生各种“乱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概况
(一)业务概况
近几年,全球的葡萄酒年产量在2700万吨左右,欧盟年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其中220万吨左右出口,其中的10%左右出口至中国。
2013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为376,841,194升,相比2012年下降4.46%。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额为1,555,638,547美元,同比2012年下降1.64%。这是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二)行业特点
1、进口量逐年上升、市场潜力巨大。
2010-2012年,我国进口葡萄酒的重量的增幅在82.19%,货值增幅为123.06%,尽管2013年首次出现小幅下降,但是瓶装葡萄酒进口量还呈上涨态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葡萄酒在国内拥有巨大需求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开始转变消费观念、开始追求健康饮酒的生活方式。二是国际葡萄酒产能过剩,促使生产商寻求培育新市场。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深化的影响,欧美等传统型消费国对葡萄酒消费能力下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局面。三是我国当前具有巨大市场潜力,据统计,世界葡萄酒的平均消费水平为7升,阿根廷每人人均消费葡萄酒38升,中国是每人每年消费0.7升。
2、进口葡萄酒市场乱象环生
目前,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鱼龙混杂、乱象环生,“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天价红酒”、“无序竞争”、“非理性消费”、“政府监管有漏洞”、“行业自律不到位”等现象充斥着整个葡萄酒行业。
(1)身价倍增
2013年,我国进口葡萄酒的平均离岸价为4.13美元,进口环节的各类税费(包括运费、报检报关费、代理费、税费、人工费等)大约在52%左右,即进口葡萄酒的平均成本在38元左右,然而在流通环节,进口葡萄酒最少也要买到一百多元,一般零售价是进价的3-5倍,有的高达10余倍。
真假难辨
一是假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从头到尾全假,从原料开始到内容,全部国内生产,然后贴上进口标签;另外一种情况是,进口国外酒庄的原浆,在国内或者公海上添加色素、甜味剂、酸度调节剂等进行勾兑加工。 二是以次充好。即使用低档酒冒充高档酒,一种傍名牌或者是品牌炒作;另一种修改酒标标识的信息,如修改产品的年份、产地、等级、原辅料等信息。
(3)非理性消费
中国人消费进口葡萄酒,除少于懂酒的人士,大多数人消费的仍是面子,据葡萄酒销售人员透露,无论多么昂贵的国外葡萄酒进入中国,商家都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相对葡萄酒的品质,很多消费者更看重的是产品的价格和包装。
监管无力
葡萄酒在我国属于食品范畴,按照《食品安全法》,对于葡萄酒采取的是分段管理的模式。经正规渠道进口的葡萄酒需经过检验检疫、海关、工商、卫生(进入餐饮环节)、质监(国内灌装)等部门的监管,尽管近几年,面对进口酒市场的各种乱象,各部门联合开展了打击假冒侵权酒类专项活动,但由于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专业知识的欠缺、监管体系的不健全,打击的成效尚不明显。
二、进口葡萄酒行业现象原因分析
(一)葡萄酒知识和文化的缺失
一方面是我国消费葡萄酒的历史比较短;另一方面是国外葡萄酒的相关知识非常复杂和神秘。葡萄酒知识包括葡萄酒的等级、产地、葡萄品种、酿造工艺等等,在葡萄酒传统消费地区葡萄酒文化更是拥有包括礼仪、餐具、配菜等在内的完整的饮用文化,此外每个国家、每个产区、每个酒庄、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的葡萄酒都有不同的特点,据统计仅法国波尔多产区就有几千个酒庄,这些都导致了国外的葡萄酒的神秘性,特别是价格的不透明性。
(二)政府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1、定价
价格混乱是进口葡萄酒的主要问题之一。资料显示,我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进口商品代理作价方式制定进口商品国内价格。按照规定,代理商销售进口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自行确定。面对价格倍增的进口葡萄酒,由于无相关依据,国家并不能干涉。
2、造假
目前我国用于判定葡萄酒是否合格的标准为GB15037-2006 根据该标准检验,葡萄酒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结果,也就是只能检测产品的安全性,对产品的品质尚无检测的标准;根据葡萄酒的标签标准GB10344,在我国国内市场流通的进口葡萄酒的标签上必须有中文标签,必须标注产品的名称、类型、酒精度、灌装日期、进口商或经销商、原辅料、原产国等信息,对于关乎产品品质的关键元素如产区、年份、葡萄品种、生产商等都未强制要求标注。
(三)部分从业者诚信道德的缺失
食品行业是道德行业,然而,面对进口葡萄酒的高利润、较低的犯罪风险,很多从业者冲破了道德底线。
(四)资本运作的参与
近几年,由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国内制造业的不景气、外贸的低迷,使得国内很多传统行业的资金,或者是从房地产、股市等资本市场退出的资金开始游离至进口葡萄酒产业。一部分资金进入名庄酒的炒作,很多资金进入名庄酒的囤积和炒作中,甚至出现了葡萄酒期货;一部分资金用于国外酒庄的收购,自2008年,青岛海龙集团买下了法国波尔多占地60公顷的拉图拉甘酒庄后,中国人已经陆续购买了波尔多二十几个酒庄,这些酒庄的酒80-90%的目标市场在中国。
(五)行业自律的缺失
在国外,主要由葡萄酒协会负责,协会的管理权限很大,同时协会是公正客观的代表。然而,在我国尚无全国统一的进口葡萄酒协会,各个地方协会也只是关注葡萄酒的销售,在管理行业方面的职责尚未体现。
三、建议
(一)加大政府监管
1、健全法律法规标准
如出台全国性的进口酒类管理办法,修订我国的葡萄酒国家安全标准,增加有关品质方面的指标要求。
2、实施科学监管
建议对进口葡萄酒进行身份管理,第一是实施国外酒庄的年度注册或备案管理,所有向中国出口葡萄酒的酒庄必须向我国备案,备案的信息必须包括酒庄基本信息、产品信息和年产量;第二是实施原产地管理,进口葡萄酒在出口到中国之前必须进行原产地认证,然而原产地国家出具原产地证的机构众多,以法国为例,出具原产地证的机构达160个之多,出证质量不能保证,建议由检验检疫机构的驻外机构负责相关的原产地认证工作;第三是实施诚信管理,提高进口商和经销商的自律性;第四是实施身份识别管理,即对部分酒实施防伪标识认证管理;第五是实施进口葡萄酒品质认证管理,要求葡萄酒进口时必须持有产地国家官方认可的品质认证机构的品质认证证书。
(二)加大对葡萄酒知识的宣传
无论是丰富国人的知识机构、引导国人的理性消费,还是提高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分辨能力,加大对葡萄酒相关知识和文化的宣传都显得尤为迫切。
(三)加大行业协会的培育
政府的职责在监管,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引导和监督方面显得更为重要。行业的自身调节机制是引导行业正常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丽艳.中国葡萄酒贸易格局分析及展望[J].世界农业,2012(12):128-131
[2]宋启.中国葡萄酒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1(14):213-214
[3]元桂梅编译.EU-27-2011年度葡萄酒报告与统计资料[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2(3):71-75
[4]叶正文,寇兆民.谈中国葡萄酒的发展现状[J].酿酒,2012(5):17-21
本文编号:15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1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