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农集配中心的功能和作用
韩柱 内蒙古师范大学
摘要:集配中心是发达国家典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集配中心和连锁超市”合作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农超对接”模式。日本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集配中心,成为批发市场外流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文通过介绍日本集配中心的组织形态及特点,着重分析其功能和作用,为我国蔬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集配中心 农协组织 农超对接
一、问题的提出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国民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改善人们饮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着“两头叫、中间笑”的怪现象。即农民抱怨赚不到钱,消费者声称菜价太高,而中间商且得以颇丰[1]。虽然东部有些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经营一体化,流通现代化的运作阶段,但中西部地区蔬果产品流通仍然小商贩,个体农户的分散经营为主[2]。为此,2008年12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推进生鲜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2011年3月商务部、农业部又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和部署了农超对接的重要性、总体要求和任务。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零售连锁超市对蔬果产品基地的总面积有着苛刻要求,并对每一级别的蔬果规格也有精确的标准和产品的系列化供应。并且,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环节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为主,组织化水平较低[3],无法满足超市采购要求。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农超对接”的开展和顺利实现。近年来,我国各地建设了不少生鲜农产品集配中心,企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尚未成熟。因此,参考发达国家的“农超对接模式”并借鉴他们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我国蔬果产品流通合理化、降低流通经费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集配中心是发达国家典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集配中心和连锁超市”合作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农超对接”模式。日本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集配中心,形成了“集配中心+零售业态”模式,成为批发市场外流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文通过介绍日本集配中心的组织形态及特点,着重分析其功能和作用,为我国蔬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
二、全农集配中心的组织形式及功能特点
1961年《农业基本法》实施之后,日本农业生产基础从小规模生产发展成为主产地形成。产地的大型化、现代化促使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专业化、组织化经营。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政策驱动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技术开发、流通组织创新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1971年修订《批发市场法》,对中央批发市场进行改革,取消不合理的市场交易制度,采用预约相对交易和优先交易的方法。把批发市场逐步改造成辐射全国的农副产品广义流通的集散中心,为农协组织、生活协同组合(简称生协)、大型超市,进入市场进行生鲜农产品交易提供了有利环境。但是,这种市场流通无法降低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的不断上涨。对此,作为生产者组织的农协和消费者组织的生协、超市、零售店等寻找另一种流通渠道,即市场外流通。市场外流通是不经过批市场的一种流通渠道,主要目的是减少流通环节和费用的流通形式。其主要采取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或经过农协组织、大型商业企业、大型超市、生协组织等组建的集配中心,进入连锁超市和零售店的一种营销形态。其中最主要形态是集配中心,集配中心是农商结合桥梁,具有多种组织形态和显著的经营特点,1970年代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扩展。
(一)组织形式
集配中心组织形式有,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组建的全农集配中心。拥有雄厚的资金势力和掌握大型超市、百货店是综合商社组建的集配中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小型连锁超市兴办的集配中心;大城市社区组织和大专院校伞下的生活协同组织组建的集配中心;农协组织的县级经济联下属的地方性集配中心等五种组织形式。其中全农集配中心是最典型一种形式。全农集配中心在1968年成立东京中心之后,1972年和1973年先后成立了大阪中心和神奈川县大和中心。生鲜蔬果的交易量50%以上是超市和生协组织[4]。集配中心上联超市等零售业态,下联农户和其组织,形成了集配中心为核心的生鲜蔬果流通渠道。商社、生协集配中心和大型超市集配中心,基本上满足伞下的零售网点的采购,专用性较强,却全农集配中心辐射面广而交易量庞大(详见图1)。
(二)功能特点
全农集配中心是日本生鲜蔬果市场外流通体系中的典型案例,下面根据全农集配中心的业务内容分析集配中心的交易方式、信息交流、价格形成、物流程序等功能特点。
1.交易方式
全农集配中心本部,每年制定年度销售计划,进行预约相对交易。集配中心按照年度计划与各县经济联进行协商,经济联根据协商内容做成针对集配中心的出售计划,集配中心按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各县经济联出售产品。集配中心掌握需求信息、市场行情的同时,统一管理县经济联的日常收购业务和销售业务。集配中心的采购部,与各经济联东京事务所和下属农协进行直接联络,开展采购业务。中心各采购员,分别担任不同产品的接货入库业务,确认各产地输送到的产品数量之后根据预约对方(超市、生协)的订货单,组织进行分选包装,往各订货方发货。销售对象主要是超市,生协、零售店和其他各社会团体食堂、学校饮食、地方市场等。分选包装和调配订单工作完成之后,对余生部分和被挑选出来的不规格产品,在调配场内与零售商进行交易,避免产品浪费和损失。
2.信息与货物交流
信息化是集配中心业务的重要部门,也是流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全农集配中心1970年代开始引进电子信息化系统,与县经济链和超市之间传送信息进行交流。1980年代引进NTTSS系统和电子传真进行信息交流。早晨9点到下午4点期间与各大商品销售点和经济联之间进行商品交易价格和货物预约订单的联系;即前日17时到次日5点之间,从全国各地经济联、农协进货;早上5时到6时,确认入库产品的数量和重量;6时到7时,依据各超市和生协订货单进行配货;7时半到9时,往各超市和生协零售店送货;9时到10时开始
预约对方联系交易价格;10时到12时与经济联和农协联系交易价格;13~16点与各产地和销售地联系订货单→进货的程序。
3.价格形成
集配中心价格行程,基本上依据中央批发市场价格为准,没有独自价格形成技能。集配中心信息部每天参考东京地区3—5个批发市场的价格作为本中心所交易商品的参考价格,结合各经济联发送到的出售价格,集配中心和各经济联东京事务所联合研究决定次日出售商品价格。集配中心方面把决定加价格通知给各预约订货方,以便超市对出售商品进行定价。这种价格决定方式,可以避免批发市场内的竞买而造成的极端高价和低价的激烈变动,对价格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4.包装加工
集配中心向预约交易对方负责进行包装。在包装加工所,配备自动包装机、结束机、自动计量机等设施。并录用临时工进行压缩包装,周转箱包装,网袋包装,包装袋包装等四种包装形式,形成包装加工流水线作业。包装结束后,集配中心负责向各超市、生协、零售店输送货物。但集配中心的不是包装加工之后销售,而是把已经卖出去的货物受买方委托进行包装收取费用的一种业务。
三、全农集配中心的作用
全农集配中心、不仅是农民的共同组织,又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流通企业。对农产品流通创造了快捷、安全、规范化经营以外,稳定农产品价格、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开发新产品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稳定物价作用
集配中心采取预约相对交易方式,与交易对方事前进行预约,进行计划采购、计划销售,减少浪费和物价不稳定因素。集配中心决定农产品价格时,根据批发市场的平均价格,与县经济联共同研究制定采购价格。这种价格决定方式,体现了民主化管理和维护市场价格的稳定,保证了生产者的利益。
(二)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全农集配中心是生产农户、专业农协、县经济联等组成的全国性合作组织。它与商社和超市设立的集配中心有根本性区别。商社和超市设立的集配中心,以最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而全农集配中心立足于生产者组合员的利益进行销售活动。这种销售活动减少了众多中介组织的流通环节,排除批发市场交易的物价不稳定因素,大幅度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中间损失。
(三)增加农民收入
农产品流通中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自然会增加农民收入。集配中心除此之外采取各种方式为增加农民收入。如开发研制完熟西红柿,晨摘黄瓜,无蜡质橘子等符合消费者喜好的安全、新鲜优质农产品,增加产品质量和价值提高农民收入。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信赖,集配中心减少批发市场的过剩包装和严格挑选等外观重视的交易方式。保证生产者收入目的而采取契约栽培,在生产者与生协组织间确立订单生产,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
我国目前处于生鲜农产品集配中心兴办并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营模式和运行管理也探索中。因此,参考日本全农集配中心的组建方式和经营管理,对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目前我国大力兴办商业公司和超市组建的集配中心,真正达到减少流通费用和增加农民收入目的尚且未知数。因为这些商业组织是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既然减少流通环节也很难保证降低产品价格或农民收入增长。经过近几年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我国基本具备了合作组织和超市对接的条件,因此,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组建专业化、效率化、服务性能高的合作组织,进行生鲜农产品销售,有利于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孙侠等,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J],农业经济问题,2008(2).39.
[2]杨顺江等,中国蔬菜流通模式构建:一个比较分析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4(4).52.
[3]陈勇,现代物流发展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重构,农业经济问题[J],2006(4).74.
本文链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1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