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22:17

  本文关键词: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保障性安居工程 配建结构 决策指标体系 熵权优化模型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不断壮大,商品房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住房供应主体,而经济的发展带来房价的高速增长,造成出现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扩大住房保障规模和覆盖面已是必然趋势。我国的保障机制经过政府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建立由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改房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多层次保障体系。针对现有的住房实际需求情况以及保障房建设现状,在“十二五”期间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以解决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并在此期间对保障体系进行新的探索以求实现最大的保障效益提高住房整体保障水平,推出各种新的举措,例如暂停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加大公租房的建设以及“三房合一”、加大推进棚户区改造。这些举措的背后反映的是作为决策的政府已经在考虑在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各类保障房的综合效益无论是在经济、政策还是社会等方面,以及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各类保障房应该怎样的配建结构比例才能使得住房保障效益最大化。本文将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思考和研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配建结构优化问题,寻求更科学合理的结构比例,提高保障水平。本文是站在决策者(政府)的角度,分析影响我国配建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然后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比例的决策问题,因此对各类有关决策的方法进行比较,本文决定选用熵权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熵权系数优化模型,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构建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配建决策指标体系。首先利用熵权法得到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配建决策指标体系中各类指标的熵权系数,将熵权系数带入已建立的优化模型中并通过约束条件计算出最优化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配建比例,此模型不仅考虑到影响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的客观因素同时也考虑到了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强制性因素,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方案提供了参考价值。最后本文利用熵权系数优化模型对赣州市中心城区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进行优化,对优化前后的配建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现有的住房保障体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实现住房保障效益最大化提高整体保障水平。
【关键词】:保障性安居工程 配建结构 决策指标体系 熵权优化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8-9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0-14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0-12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2-14
  • 1.4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14-15
  • 1.4.1 研究内容14-15
  • 1.4.2 研究方法15
  • 1.5 本文的创新点15
  • 1.6 本章小结15-16
  • 第二章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现状16-24
  • 2.1 保障性安居工程结构相关概念的界定16-17
  • 2.2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现状17-20
  • 2.2.1 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现状17-18
  • 2.2.2 赣州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现状18-20
  • 2.3 熵权原理及其在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决策中应用20-23
  • 2.3.1 信息熵20-21
  • 2.3.2 熵权的基本原理21-22
  • 2.3.3 熵权在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决策中应用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24-32
  •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24-25
  • 3.2 指标体系分析25-28
  • 3.2.1 建设成本指标25-26
  • 3.2.2 未受益率指标26
  • 3.2.3 供应力度指标26
  • 3.2.4 福利效益指标26-27
  • 3.2.5 指标体系的建立27-28
  • 3.3 指标熵权系数的计算28-30
  • 3.4 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30-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 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优化实证分析32-56
  • 4.1 背景介绍32-36
  • 4.2 指标的计算36-46
  • 4.2.1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本指标的计算36-38
  • 4.2.2 保障性安居工程未受益率指标的估算38-40
  • 4.2.3 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应力度指标的计算40
  • 4.2.4 保障性安居工程福利效益指标的估算40-46
  • 4.3 指标熵权的计算46-50
  • 4.3.1 计算各指标的熵46-48
  • 4.3.2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48-49
  • 4.3.3 计算各指标的熵权系数49-50
  • 4.4 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优化模型的运用及结果分析50-53
  • 4.4.1 优化模型的运用50-52
  • 4.4.2 结果分析52-53
  • 4.5 完善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结构的建议53-55
  • 4.6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结论56-58
  • 5.1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0
  • 附录60-63
  • 致谢63-64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津:困于文化糟粕的保障房[J];小康;2009年06期

2 周士君;;原来这保障房还指不定是谁的呢![J];中国老区建设;2010年03期

3 蔡恩泽;;民资参建保障房存疑[J];中华民居;2010年06期

4 孙婧;;参建保障房:品牌企业的社会责任[J];商周刊;2010年14期

5 ;南京将把保障房项目建成“区域新城”[J];城市规划通讯;2010年10期

6 何勇;;保障房岂是特权房[J];w,

本文编号:1027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027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8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