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互通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15:07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互通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住房供应体系 商品住房 保障性住房 互通机制 进化转化模型
【摘要】: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的双轨制城镇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建立。十几年来,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摸索与改进之中。双轨制意味着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共同组成了我国住房体系,但之前由于发展阶段与条件的限制,我国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各自独立发展,之间缺少互通机制。两者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需求体量不易被切分。原因有二: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适用人群并不存在断裂式分布,其过度与衔接人群的利益往往容易被忽视;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保障人群所占比例以及保障面积都是一种动态上升的过程。另一方面,缺少互通机制不符合人对住房需求的发展规律。个人的财富是一种逐渐累积的过程,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割裂不符合财富积累的一般规律,也不符合人们对房屋的居住与购买的规律。因此,本文在意在找出合适的方式建立起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之间的互通机制,从住房供应体系的整体角度动态调整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之间的供需关系。研究共分为了四个部分:首先梳理了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对比了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异性;其次,通过理论、地方已有实践以及借鉴国外住房供应体系较为完善国家的经验来论证了两者之间互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第三,构建互通机制模型,并针对互通机制中存在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以重庆市为例,实证分析了互通机制模型的可行性。在互通机制的模型建立中,研究从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与转化退出的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在商品住房向保障性住房的转化中,构建了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中的四种途径,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用于保障性住房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加以判断;而在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过程中,提出了更加符合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进化转化模型,并针对转化可能引发的“骗租、骗购”风险,提出了运用“政府应得收益”和“流通锁定期”两个指标进行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住房供应体系 商品住房 保障性住房 互通机制 进化转化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2.3 文献综述评论12-13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13-15
- 1.3.1 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13
- 1.3.2 研究的目的13
- 1.3.3 课题研究的内容13-15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6
- 1.4.1 技术路线图15
- 1.4.2 研究方法15-16
- 1.5 创新点16-17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7-23
- 2.1 相关概念界定17-19
- 2.1.1 商品住房17
- 2.1.2 保障性住房17-18
- 2.1.3 住房供应体系18-19
- 2.2 理论基础19-23
- 2.2.1 供需理论19-20
- 2.2.2 住宅过滤理论20-21
- 2.2.3 市场失灵理论21
- 2.2.4 公平与效率理论21-23
- 3 我国住房体系供应分析23-41
- 3.1 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的双轨运行现状23-25
- 3.1.1 双轨制发展历程23-24
- 3.1.2 双轨制运行的优劣势分析24-25
- 3.1.3 对双轨制的理解25
- 3.2 我国商品住房的市场化运行状况梳理25-30
- 3.2.1 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发展历程25-28
- 3.2.2 我国商品房市场现状28-29
- 3.2.3 我国商品住房市场存在的问题29-30
- 3.3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社会保障运行状况梳理30-36
- 3.3.1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30-31
- 3.3.2 我国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梳理31-32
- 3.3.3 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条件梳理32-34
- 3.3.4 目前保障性住房存在问题34-36
- 3.4 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的比较分析36-41
- 3.4.1 市场规模及保障性住房规模对比36-38
- 3.4.2 产品特征对比38
- 3.4.3 成本结构对比38-40
- 3.4.4 价值属性分析对比40-41
- 4 互通机制的可行性分析与借鉴41-51
- 4.1 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互通机制的意义41-42
- 4.2 互通机制的政策可行性分析42-43
- 4.2.1 商品住房向保障性住房转化的政策可行性42
- 4.2.2 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的政策可行性42-43
- 4.3 互通机制的地方实践借鉴43-47
- 4.3.1 商品住房向保障性住房转化的地方政府相关实践分析43-45
- 4.3.2 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的地方政府相关实践分析45-47
- 4.4 国外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互通经验分析47-51
- 4.4.1 新加坡47
- 4.4.2 德国47-48
- 4.4.3 英国48-51
- 5 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互通机制的设计51-63
- 5.1 互通机制的触发条件分析51-52
- 5.2 互通机制的基本构型52-53
- 5.3 商品住房向保障性住房转化的要点53-55
- 5.3.1 商品住房向保障性住房转化的方式53
- 5.3.2 商品住房向保障性住房转化的条件53-54
- 5.3.3 商品住房向保障性住房转化的难点与风险54-55
- 5.4 保障性住房“进化转化”模式的要点55-60
- 5.4.1 保障性住房“进化转化”模式的条件55-56
- 5.4.2 保障性住房“进化转化”模式的难点与风险56-58
- 5.4.3 关于补缴政府应得的探讨58-59
- 5.4.4 关于流通锁定期期限的探讨59-60
- 5.5 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互通机制的作用60-63
- 5.5.1 商品住房向保障性住房转化的作用60-61
- 5.5.2 保障性住房“进化转化”模式的作用61-63
- 6 互通机制的案例分析——以重庆市为例63-71
- 6.1 重庆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63-64
- 6.2 重庆市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供应64-67
- 6.2.1 重庆市商品住房供销情况分析64-65
- 6.2.2 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情况分析65-67
- 6.3 互通体系下重庆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路径探讨67-68
- 6.4 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中的流通锁定期的实证分析68-71
- 7 结论与展望71-73
- 7.1 主要结论71
- 7.2 展望71-73
- 致谢73-75
- 参考文献75-78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聂小龙;我国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互通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99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09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