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新股认股对上市公司公告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新股认股对上市公司公告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出处:《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定向增发目前已经是国内外资本市场再融资重要选择之一,也是资本市场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是发展比较成熟的再融资工具。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来,定向增发在后股权分置时代有了快速的发展。作为投资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产物--机构投资者也参与到定向增发的大潮当中。国内目前对定向增发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股东上,研究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且存在较大的争议。那么在公司实施定向增发时,同样是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机构投资者,他们的参与会不会对公司短期股价有影响呢?如果有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上参与定向增发认购的机构投资者类型较多,每类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对公司股价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带着这些疑问,本文选择深沪两市A股市场上在2006年5月8日—2013年12月31日实施定向增发并最终成功发行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机构投资者为着眼点,采用事件研究法系统研究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新股认购对上市公司市场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机构投资者分为七大类,研究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差异影响。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首先详细介绍定向增发的发展现状,其次指出目前针对定向增发的研究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在简要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针对问题的假设。第三部是解决问题。首先详细叙述了本文所运用的事件研究法的定义及步骤,并对实证研究的变量和回归模型进行完整地介绍,最后将研究数据样本进行了筛选并代入回归模型,得出实证结果。文章在最后一章节根据实证结果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进而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提出建议。通过系统的研究,本文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如下三点:(1)定向增发的公告效应显著为正;(2)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并不会使公司市场反应表现变好,对有显著为负的影响。(3)并不是每一类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短期市场反应均有如机构投资者整体般负面的影响。在机构投资者的类型中,信托类和社保基金类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短期股价有显著为正的效应,而保险类机构投资者则有显著为负的效应,券商、普通基金类、一般投资类以及其他类机构者对股价表现的影响不明显。
[Abstract]: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steps of the market reaction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disputes . In the second part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 s stock price . The second part is to discu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any ' s stock price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刚;;定向增发:风险与机遇并存[J];新财经;2006年09期
2 田婧;;定向增发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08期
3 李献刚;;上市公司实施定向增发的动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11期
4 杨洋;;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机制研究——基于新旧比较的视点[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9期
5 郝文;;房地产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12期
6 曾劲松;;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定价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7 李红波;;定向增发简析[J];现代商业;2009年15期
8 张鸣;郭思永;;大股东控制下的定向增发和财富转移——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9年05期
9 姜来;罗党论;赖媚媚;;掏空、支持与定向增发折价——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张颖杰;;定向增发模式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黎文靖;江伟;;制度安排、大股东支持与定向增发折价——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章卫东;邹斌;廖义刚;张蓉星;;定向增发股份解锁后机构投资者减持行为与盈余管理——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解锁的经验数据[A];第三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俞静;;究竟是大股东利益输送抑或投资者乐观情绪推高了定向增发折扣?——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吴育辉;魏志华;吴世农;;定向增发的时机选择、停牌操控与控股股东掏空[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熊剑;陈卓;;大股东营私:定向增发与减持套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裘莹;宋英慧;安亚人;;定向增发对象类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2006~2010)[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俞静;徐斌;;发行对象、市场行情与定向增发市场反应异象——基于中国证券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铭;定向增发尚存四道坎[N];中国证券报;2003年
2 刘晓丹 田定斌;定向增发受青睐[N];中国证券报;2003年
3 宁峻;定向增发满堂彩[N];解放日报;2003年
4 张子学;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法律问题研究[N];金融时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邵小萌;定向增发 一个巴掌拍不响[N];证券时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冯飞;定向增发或成B股再融资主流[N];证券时报;2003年
7 宋振庆;定向增发潮的初次“碰壁”[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8 ;定向增发进程最新统计[N];证券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熊欣;定向增发热局部降温加大开放[N];证券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歆 实习记者 万敏;定向增发成融资“第一高手”[N];证券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莉婕;定向增发定价及经济后果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2 赵根;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定价偏好及经济后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蒋雪琴;定向增发前大股东操纵行为及其偏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曹立z,
本文编号:1381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38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