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基于B-S模型可转债定价及其套利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9:02

  本文关键词:基于B-S模型可转债定价及其套利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特殊的公司债券,具有债券的收益性和股权的波动性的双重属性。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转换债券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青睐。可转换债券作为较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其理论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和套利。首先,本文介绍了可转换债券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详细解释了可转换债券的定义和各项基本条款,回顾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过程,分析可转换债券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意义。认为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格与理论价格的是否吻合以及是否存在大量的可转换债券套利机会是检验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的重要依据。然后,本文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构成,认为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格为可转换债券的纯债价格与看涨期权价格之和,其中纯债价格通过未来现金流贴现法计算,看涨期权价格由B-S模型计算。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熊市中市场上上市时间较长的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格被低估;初上市交易的可转换债券交易首日市场价格低估明显,随后低估程度逐渐恢复到平均水平。随后,本文介绍了可转换债券的套利模型,并对简单套利策略分别运用于尾盘套利和盘中套利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熊市中由于可转换债券的转股溢价率过高不存在尾盘套利和盘中套利的机会。在牛市中可转换债券的尾盘套利和盘中套利的机会大量出现在可转换债券进入赎回期之后,尾盘套利的成功率和收益率都比较理想,盘中套利的机会和套利空间大于尾盘套利。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格被明显低估且存在大量的套利空间,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不是有效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和规范的空间。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 B-S定价模型 波动率 套利模型 转股溢价率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引言10-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可转换债券的研究情况11-14
  • 1.2.1 国外可转换债券的研究概况11-13
  • 1.2.2 国内可转换债券的研究概况13-14
  • 1.3 主要章节内容及创新点14-16
  • 2 可转换债券的概述16-19
  • 2.1 可转换债券的定义16
  • 2.2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条款16-17
  • 2.3 我国可转换债券发展概况17-18
  • 2.4 可转换债券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意义18-19
  • 3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19-27
  • 3.1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分析19-22
  • 3.1.1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构成19-20
  • 3.1.2 影响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因素20-21
  • 3.1.3 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几个重要假设21-22
  • 3.2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22-25
  • 3.2.1 纯债券价值22
  • 3.2.2 B-S期权定价模型22-25
  • 3.3 波动率的估计25-27
  • 3.3.1 历史波动率25
  • 3.3.2 GARCH模型25-27
  • 4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的实证研究27-35
  • 4.1 样本和参数的确定27-30
  • 4.2 定价计算结果和分析30-35
  • 5 可转换债券的套利35-40
  • 5.1 可转换债券的套利概述35-37
  • 5.1.1 Delta套利35-36
  • 5.1.2 Gamma套利策略36-37
  • 5.1.3 正向套利37
  • 5.1.4 反向套利37
  • 5.2 我国可转换债券套利策略的分析37-40
  • 6 可转换债券的套利的实证研究40-55
  • 6.1 尾盘套利策略40-46
  • 6.1.1 熊市中尾盘套利策略研究40-41
  • 6.1.2 牛市中尾盘套利策略研究41-46
  • 6.2 盘中套利策略46-55
  • 7 结论与展望55-57
  • 7.1 研究结论55-56
  • 7.2 研究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60-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乔高秀;潘席龙;;跳扩散模型下考虑不同违约回收率的可转债定价[J];系统工程;201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帅路;论中国市场上的可转债套利机会[D];复旦大学;2014年

2 白雯萱;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实证分析及套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B-S模型可转债定价及其套利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324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e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