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吸收能力还是外部溢出效应有效缩小了技术差距——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
本文关键词:内在吸收能力还是外部溢出效应有效缩小了技术差距——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吸收能力 溢出效应 技术差距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
【摘要】: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内外部因素驱动技术差距变化的理论模型,以研发强度与人力资本表示内在吸收能力,采用技术相似度矩阵测度外部溢出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了高技术产业不同研发投入阶段中各因素对技术差距的非对称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总体而言,研发投入提高对于技术差距具有显著的扩大作用,而人力资本增长、溢出效应增强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技术差距;(2)随着研发投入强度的逐渐提升,内在吸收能力中的研发强度与人力资本对技术差距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V"型影响,外部溢出效应对技术差距的影响逐渐显著并不断增大;(3)在不同研发投入阶段之间,存在着两次较为平缓的转换过程,进入高研发投入强度阶段后,内外部因素共同驱动技术差距缩小的特征充分显现。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机制研究:结构变化、两面性与政策效应”(71303035),主持人:张同斌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技术产业中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研究”(WJQ2013025),主持人:张同斌
【分类号】:F276.44
【正文快照】: 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研发外部溢出效应能否推一、引言动各地区间的协同创新与共同技术进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时期,技术差距是吸收能力提高和溢出效应产生的“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关键因素。技术差距越大,技术相对落后地区学习具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兆刚;王鹏;陈傲;;技术差距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7期
2 张浩川;;中日技术差距在何处[J];世界知识;2007年14期
3 刘梦琪;;技术差距论基础上的中外技术差距原因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8期
4 周密;;技术差距理论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3期
5 王魁臣;;缩小技术差距 日本赶超欧美国家的重要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9年03期
6 Marc Moschetto;;弥补技术差距[J];软件;2008年05期
7 孙赫;;新时期对技术差距论的重新诠释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12期
8 童书兴;最新国际贸易“技术差距论”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世界经济;1993年01期
9 计凌云;;日本盘存它与欧美的技术差距[J];世界研究与发展;1992年06期
10 余昌龙;马添翼;;技术差距双刃性、适宜技术与经济增长绩效[J];统计与决策;2013年2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驻韩国使馆经商处;中韩产业技术差距快速缩小[N];国际商报;2005年
2 记者郭春菊;发展应强调缩小技术差距[N];人民日报;2003年
3 予言;中韩技术差距缩小[N];中国船舶报;2006年
4 驻韩国使馆经商处;韩中技术差距缩小 韩国存在危机感[N];国际商报;2002年
5 记者 镡立勇;我省首批启动8个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6 丁宝忠;信息技术差距成为全球发展的突出问题[N];中国贸易报;2000年
7 丁宝忠;信息技术差距掣肘全球发展[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8 婷婷;澳大利亚八成企业出现技术断层[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9 来有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食“蛋糕”还要利“消化”[N];中国工商报;2007年
10 记者 谢美华;安南呼吁消除信息技术差距[N];人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彭博;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差距测度[D];湖北大学;2013年
2 张玉晔;基于技术追赶的中美技术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3 李云峗;企业技术差距评价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田高峰;外资企业进入对国内企业创新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郭莎莎;开放条件下我国地区分割与技术差距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6 陈东吉;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对FDI溢出效应的门槛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02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30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