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伪善、道德推脱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本文选题:企业伪善 切入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出处:《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伪善行为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种伪善行为是否会通过社会认知或学习而传染给员工,从而形成一种不道德行为的内部连锁现象?这些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尤其是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对这一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以长三角数十家企业中272对员工—同事配对样本的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完全中介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道德认同显著调节企业伪善通过道德推脱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间接效应,表现为这一间接效应对于低道德认同的员工而言相对较强,对于高道德认同的员工而言相对较弱。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ypocritical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more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However, this hypocrisy whether through social cognitive or learning transmitted to the staff, the internal linkage phenomenon and form a kind of immoral behavior? The answer to these questions is unknow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nterprise employees of hypocrisy parent organization's unethical behavior, especially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 of the intermediary path. Based on 272 employees - colleagues paired samples of dozens of enterpris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ind positive effect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completely intermediary enterprises for employees to organize non pro hypocrisy ethical behavior; indirect effect of moral identity significantly regulate corporate hypocrisy through influence employee moral disengagement parent organization's unethical behavior, for this one answer The effect is relatively strong for employees with low moral identity and relatively weak for employees with Gao Daode's identity.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2047) 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33108120031) 上海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14EGL006)
【分类号】:B82-053;F27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明;伦理行为概念辩难[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王海明;;论伦理行为相对数量规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唐代兴;;伦理行为类型学说(下)——《新伦理学》研究(10)[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邹忠民;作家的伦理行为[J];玉溪师专学报;1996年05期
5 王海明;伦理行为四规律与道德六原则:一种新伦理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杨秀刚,谭平剑;人的伦理行为之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7 罗克全;;经济活动:作为伦理行为的思想来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赵静波;季建林;程文红;张岚;张柏芳;周晓琴;杨海波;付深省;王玲;孙丽华;;心理督导师的从业基本状况及其伦理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10期
9 于兆伟;;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3年10期
10 刘晓琴;;华人差序式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圈内人身份认知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颜家水;;企业非伦理行为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2 ;国际干细胞研究会:干细胞临床转化准则[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舒晓村;组织内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郑显伟;非伦理行为实施者遭受旁观者攻击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陈红兵;企业伦理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4 张桂平;科研考核压力对高校教师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赵宝春;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道宁;公民非伦理行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褚维;商业伦理教育对商学院MBA学生伦理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冷勇;绩效考核对工作场所员工非伦理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4 姜大柱;上市公司高管非伦理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5 李星卫;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6 王亚琼;表现目标导向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7 沈之夏;绩效考核目标取向对企业员工非伦理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安银娜;真实型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9 李晨光;竞争成败如何影响个体的非伦理行为?一项实验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
10 楼巧萍;大学生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0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560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