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志愿服务影响企业包容性创新的机理研究
本文选题:企业志愿服务 切入点:企业包容性创新 出处:《安徽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企业志愿服务过程中,企业与受助群体会有广泛的接触,企业志愿服务将对信息获取、应用以及资源的整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行为产生主体,展开了对企业志愿服务影响企业包容性创新的效用机理方面的问题探讨。在以往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考量企业包容性创新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企业包容性创新的三维度结构,以及企业志愿服务与其关系的影响作用模型。本文对企业志愿服务影响企业包容性创新的效用机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确认了企业包容性创新的三维度结构。由于以往关于包容性创新的研究多以低收入者群体为出发点而忽视企业的主体作用,且缺乏可操作化定义,通过文献和案例梳理,本文以“知觉——响应”为框架,界定了企业包容性创新的理论内涵和内在结构,提炼得到“感知—诠释—响应”三维度,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检验。(2)揭示了企业志愿服务对企业包容性创新影响中信息获取利用(吸收能力)和资源整合(认知性企业社会资本)起到的作用。在企业志愿服务对企业包容性创新的影响效应考察中,鉴于包容性创新成功关键在于获取金字塔底层市场信息和当地资源,本研究选取企业吸收能力和认知性企业社会资本为切入点,构建了企业志愿服务对企业包容性创新作用机制模型,具体验证了志愿服务与吸收能力、认知性企业社会资本以及包容性创新之间的影响关系。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所需数据,应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志愿服务通过吸收能力和认知性企业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对企业包容性创新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综上,从研究的整体构思上看,企业包容性创新测量指标的确认,使得企业志愿服务对其影响效用进行深入探讨成为可能。本研究细化了对企业志愿服务——企业包容性创新间影响关系的认识与把握,显示出企业志愿服务对企业包容性创新影响效用机理。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orporate volunteerism, enterprises will have extensive contact with the recipient groups. What kind of impact of corporate volunteer service will have 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pplic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is worth discussing. Taking it as the main body of behavi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tility mechanism of voluntary service which affects the inclusiv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combs the relevant theor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Consider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degree structure of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And the influence model of enterprise voluntary servi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utility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voluntary service influencing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1) confirmed the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Since previous studies on inclusive innovation have focused on low-income groups and ignored the main role of enterprises, And lack of operational definition, through literature and case combing, this paper defin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with the framework of "perception-response", and obtain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erception-interpretation-response". It also reveals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volunteer service on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utilization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cognitive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In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enterprise voluntary service on inclusive innovation,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inclusive innovation lies in the access to market information and local resources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this study selects corporat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cognitive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as entry points. The mechanism model of enterprise volunteerism to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which verifies the ability of voluntary service and absorp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and inclusive innovation.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collect the required data, and applies the method of multilevel regression analysis to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Enterprise voluntary service has a significant indirect effect on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through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cognitive enterprise social capital. In summary, from the overall concept of the study, the measurement index of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is confirmed. It makes it possible to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utility of enterprise volunteer service. This study has refin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voluntary service and inclusive innovation. It shows the utility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voluntary service influencing enterprise inclusive innov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冠球;企业经济与文化要“一体化”推进[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16期
2 鲁冠球;企业经济与文化要“一体化”推进[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0年12期
3 杜治峰;;浙江企业经济大讲堂魅力无限[J];今日科技;2006年06期
4 ;服务安徽 服务浙江 服务企业——记安徽省浙江企业联合会[J];今日浙江;2008年24期
5 ;《企业经济》与您共同成长![J];企业经济;2008年01期
6 ;新春、新栏、心语 《企业经济》与您共同成长![J];企业经济;2008年02期
7 郭建军;;做好企业财税金融工作 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3期
8 ;热烈祝贺《企业经济》创刊十五周年[J];企业经济;1995年12期
9 ;致《企业经济》的朋友们[J];企业经济;1995年12期
10 冯吟甫;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J];上海会计;199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志莉;赵子静;王小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行为[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2 沈四宝;程华儿;;浅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吉林省企业集团调查与问题研究[A];吉林省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续集三)[C];1998年
4 陈贵民;雷造民;;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A];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5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刘艳良;;网络经济下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王益锋;王安民;王瑛;;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A];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张波;陈亮;;浙江非公企业中的青年员工发展对策[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8 庞新会;;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 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A];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正德;洪明军;黄炜;;温岭市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五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周伟;许建;张全智;王丽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彭佳琪 记者 宋亚光;我市新增10户高新技术企业10户科技企业[N];四平日报;2007年
2 周慧敏 钟文 潘国尧;行动起来,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N];中国企业报;2002年
3 马国川;中国企业应尽快建立企业公民意识[N];中国企业报;2006年
4 马国川;企业应该设有“企业道德官”[N];经理日报;2006年
5 黄玉彪;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动力[N];人民政协报;2006年
6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企业是经济转型的主体[N];文汇报;2009年
7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程海荣 赵继伦;企业经济正义与企业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9年
8 杨雯雯;柳河公安创新举措护卫企业经济健康发展[N];北方法制报;2009年
9 魏玉贵;以文化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N];经理日报;2003年
10 于升云;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N];黑龙江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华巍;“科学发展”视阈下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邓集甜;企业责任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洪旭;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4 刘德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李永平;社会和谐发展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7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锋;企业社会责任与减缓贫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周景勤;利益均衡与效率[D];中共中央党校;1995年
10 李家鸽;基于知识观的企业理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刚;企业志愿服务影响企业包容性创新的机理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7年
2 刘洋;中国金融包容性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3 李尚真;包容性金融发展评价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4 徐乐;“互联网+”下的金融包容性与家庭创业选择[D];湘潭大学;2017年
5 安玉;包容性发展视角下农民工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6 王瑞婷;EVA-BSC在煤炭企业中的业绩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7 赵畔;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影响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8 张悦;人本视角下的全要素核算[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9 易木铎;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林乃勤;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8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58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