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产环境对劳动密集型工厂柔性用工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城市生产环境 切入点:柔性用工 出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一些城市问题也凸显出来,居住在城市中的工人工作与生活如何平衡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柔性用工的概念由来已久,而考虑到城市生产环境的柔性用工方式近年来日益得到关注,许多企业也尝试将柔性用工的方式运用到企业运营当中。柔性用工的最大优势在于企业工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进而使企业的效益得以提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ABM仿真的方法研究城市生产环境对劳动密集型工厂柔性用工的影响。首先,在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查阅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城市生产环境与柔性用工等方面的相关概念与主要内容。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生产环境对劳动密集型工厂柔性用工的影响因素,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得出环境因素对用工的影响及其路径关系,揭示了城市生产环境对柔性用工之间的关系。再次,研究基于城市生产概念下用工的多主体系统,分析城市中影响用工的微观主体与环境变量对柔性用工影响机制。建立多主体仿真模型的时间效益模型,设立不同的仿真情景,通过改变环境变量的属性,模拟不同情境下劳动密集型工厂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观察其不同情境下的时间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居住地和服务设施便利性通过用工条件的满足,间接地影响了柔性用工,应充分考虑对用工条件的满足;2)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应用和产业集聚程度对柔性用工的直接影响较大,是未来柔性用工需重视的方面;3)经过仿真实验分析得出在相同的影响机制和模型下,城市生产环境中柔性用工情景的时间效益相对于基础城市生产环境中普通用工情景和城市生产环境中传统用工情景的时间效益更高。针对研究的结论对工厂的柔性用工方式提出了几点建议:企业在实施柔性用工方式的时候,需要注意城市生产环境对工人以及企业的影响,注意为员工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更好的平衡提供有利的条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人制定“满意”的柔性用工方式。
[Abstract]: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cale of cities is getting larger and larg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s getting faster and faster. At the same time, some urban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highlighted. How to balance the work and life of workers living in citie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concept of flexible employment has been around for a long time, and in view of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paid to the flexible mode of employment in urb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Many enterprises also try to apply flexible employment to 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greatest advantage of flexible employment lies in the balance of work and life of workers in enterprises, and thus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can be improved. The effects of urb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on flexible employment in labor-intensive factories are studi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BM simulation.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main contents of urb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flexible employment are expounded in detail. Secondl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urb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on flexible employment in labor-intensive factorie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est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employment and its path relationship are obta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flexible employment is reveal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ulti-ag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urban production, analyz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icro-agent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flexible employment in cities, establishes the time-benefit model of multi-agent simulation model, and sets up different simulation scenarios. By changing the attribute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 work-life balance of workers in labor-intensive factories is simulated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venience of residence and service facilities indirectly affects flexible employment through the satisfaction of employment condi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ve a great direct impact on flexible employment. It is the aspect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flexible labor. (3) through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sam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model, The time benefit of flexible employment scenario in urb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general employment scenario in basic urb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traditional employment scenario in urb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when enterprises implement flexible employment method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urb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on workers and enterprises, and to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better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life.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桂斌;交易成本视角的城市规模与政府选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城市规模[J];城市问题;2002年05期
3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城市品位[J];协商论坛;2004年02期
4 李宝梁;;城市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刍议[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武夷山;;城市规模多大为好[J];科技导报;2007年13期
6 杨洋;谢凤华;;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07年09期
7 徐云;;城市足迹馆:感受世界文明的底蕴[J];公关世界;2010年11期
8 阿纳休·萨巴尔毕斯科亚;彭永清;;与城市和谐共存[J];世界环境;2011年01期
9 吴家浩;高少慧;许维栋;;我国城市规模政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09期
10 刘丽红;;提升城市宜居水平需处理好五种关系[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小培;胡敏;;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珠海城市竞争力及其提升对策[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曹慧;;论经营城市(节选)[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梁东;李瑞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市规模问题及对策[A];2005年山东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谭林;董海浪;张健;;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构建[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钱铭;;浅论控制城市规模与节约土地[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6 俞滨洋;陈烨;;论新世纪哈尔滨城市品牌的重塑[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同德;;我国城镇化进展中的城市规模布局的探讨[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8 R塠x;王[x海;;悂向21世}\0的昆明[A];一九九九年第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吴游;;经营城市与经营土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胡毅;董珂;;资源稀缺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扬 通讯员 张琳彦;城市规模跨向“大蚌埠时代”[N];蚌埠日报;2012年
2 梁倩;我国城市规模划定标准将改[N];中国建设报;2013年
3 记者 杨宝迪;塑造一座有灵魂的城市[N];长春日报;2013年
4 早报记者 欧昌梅;城市规模划定标准可能重设[N];东方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海霞;“中国应该重新考虑城市规模问题”[N];中国能源报;2013年
6 本报评论员;城市治理 既要看得到更要管得到管得好[N];西安日报;2014年
7 记者 孙振宇;城市规模上档次 长远发展添活力[N];雅安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王丽娟;个性城市要特色不要克隆[N];中国改革报;2004年
9 中国50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改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下)[N];中国环境报;2001年
10 胡双梅;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亮;城市规模经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张福磊;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与国家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丁红艳;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名良;中国城市适宜规模与偏向性财政政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东序;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胜本;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陈Z,
本文编号:1699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69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