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知识交换路径的识别及网络效应分析—基于技术创新网络视角
本文选题:知识交换行为 + 路径识别方法 ; 参考:《科研管理》2017年12期
【摘要】:开放式知识交换是维系、协调技术创新网络(TIN)顺畅运转的核心要素,其路径构成及运行策略直接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整合。从运行环境、个体行为、构成元素、交换规则等阐述知识交换路径的典型特征,提出互补-双边模式,模块化-多边模式及跨平台-混合模式三种路径的结构类型、群体定位及应用范围,进而揭示开放式知识交换路径的识别方法。采用Kalman-Filter模拟知识交换的全过程,给出状态转化的应用条件、识别规则及运行规律。利用MATLAB仿真及实证研究,验证路径识别模型的网络效应与TIN实际运行的吻合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开放式知识网络的管理对策。实证结果表明,知识交换路径的运作效率及质量,有助于推进知识创新活动的开展及增值,提升TIN生态圈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Abstract]:Open knowledge exchange is the core element to maintain and coordinat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twork (TINs). Its path composition and operation strategy directly affect the allo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exchange path from the aspects of running environment, individual behavior,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exchange rules, and puts forward three structural types of knowledge exchange path: complementary bilateral model, modularized multilateral model and cross-platform-mixed mode. Group location and application scope, and then reveal the open knowledge exchange path identification method. Kalman-Filter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knowledge exchange, and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recognition rules and running rules of state transformation are given. MATLAB simul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re used to verify that the network effect of the path recognition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in, and on this basis, th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open knowledge network are form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knowledge exchange path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increment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to promote the virtuous circle and development of tin ecological circle.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放式知识网络与高技术服务模式创新:影响机理、动态耦合及路径选择”(项目编号71402041;起止时间2015.1-2017.12) 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动态环境下知识传导行为与产业组织绩效的影响路径及演化机理”(项目编号LBH-Q11084;起止时间2012.12-2016.12) 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Cross-functional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项目编号20143033;起止时间2015.3-2016.3)
【分类号】: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卉;虚拟伙伴间知识交换的风险模型及控制要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2期
2 胡雷芳;;虚拟社区C2C知识交换对客户价值及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6年03期
3 黎继子,蔡根女;论技术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J];商业时代;2004年17期
4 过聚荣;茅宁;;基于进入权理论的技术创新网络治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年02期
5 方世建;魏久檗;;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企业家机遇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1期
6 吕明;戴淑芬;;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建设[J];科技和产业;2006年12期
7 刘爱文;蒋军锋;王修来;;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信息-知识作用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年05期
8 蒋军锋;;基于分形的技术创新网络结构遗传与变异模型:时间与层次统一视角的考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年08期
9 张yN雪;王蓉;;信任对技术创新网络模式的支撑性分析——基于主观博弈模型的视角[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年01期
10 胡志勇;贺石中;孙耀吾;;技术创新网络利益相关者与合作剩余分享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立雨;;基于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网络扩张研究[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复杂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粘滞知识转移机理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3 曾德明;彭盾;;技术创新网络成员谈判力度量[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赓金洲;肖文;;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模拟研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孔德成;江燕;姜李丹;;复杂重大科技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的界面管理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6 刘晓燕;邓颖;;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化初探-以集成电路专利合作网络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5:创新与创业(Ⅱ)[C];2014年
7 贾卫峰;党兴华;;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形成的动因及演化路径——基于企业间关系耦合的分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贾卫峰;;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形成的三状态模型研究——基于企业间关系耦合的分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9 党兴华;贾卫峰;;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知识流耦合过程控制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党兴华;李玲;张巍;;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依赖与合作动机对企业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周学政;区域体系下的共性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章丹;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能力对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谢洪涛;面向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刘炬;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彭盾;复杂网络视角下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王硕;网络效应视角下企业技术标准创新与竞争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李波;基于网络效应的标准竞争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葳;母公司控制下的企业集团子公司网络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周鹏;标准化、网络效应以及企业组织的演进[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烁;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一致性对知识交换整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D];东南大学;2017年
2 郝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宋姗姗;产权关联、产权经营与产权治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D];郑州大学;2015年
4 张馨予;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分析与演进过程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吴娟;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技术学习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6 邵亚虹;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实证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7 黄永宝;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8 李会琼;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退出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9 朱美容;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徐骏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网络时空演化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036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2036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