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基于产品生态位的产品种群演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17 12:59
【摘要】:本文在对产品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个体、层次和种群关系的对比,提出产品种群关系具有复杂交叉和可变的独特属性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学理论构建了基于资源、需求和社会环境的三维度产品生态位模型,认为与生态学理论中生态位更多地指向所处的资源环境不同,产品生态位处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环境中。因此,除了资源维度外,还应该包含产品所满足的市场需求,即功能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刻画产品的生态位状态,描述产品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基于产品生态位分析了产品种群的演绎过程和演化方向,认为产品种群的演化有两个方向:一是产品与组织能力进一步相匹配;二是与其他产品种群生态位相分离,以降低竞争压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hierarchy and popu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system and eco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product population relationship has complex cross and variable unique attributes, a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resource based on product population relationship. The three-dimensional product niche model of demand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ecological theory that the niche is more directed to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he product niche i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resource dimension, the product should also include the market needs, that is, functional bit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describe the niche state of the product and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 and the environment. Finally, the deductive process and evolution direction of product population are analyzed based on product nich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 population has two directions: one is the further matching of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al ability, the other is the separation of product population from other product populations. To reduce competitive pressure.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利保护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技术许可及优化协调研究”(项目编号:71302196)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线大规模定制环境下基于基因工程思想的产品族架构和进化模型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3jcyj A60003)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O2O模式下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运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SKGH141)
【分类号】:F27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洋;王雨飞;刘勇;王光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东北三省政府干预强度与市场化水平格局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6年09期

2 张颖;;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粤北地区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2期

3 黄雪飞;;工业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内涵、方法与评价[J];设计艺术研究;2015年06期

4 彭文俊;王晓鸣;;生态位概念和内涵的发展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定位[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1期

5 杨松令;董香兰;刘亭立;;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股东关系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5年06期

6 唐建荣;汪肖肖;潘洁;;物流产业集群“生态位适宜度”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11期

7 边伟军;刘文光;;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生态位测度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12期

8 彭雪蓉;刘洋;赵立龙;;企业生态创新的研究脉络、内涵澄清与测量[J];生态学报;2014年22期

9 田世海;韩琳;;基于生态位的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主体竞争合作演化模型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年03期

10 何斌;冯培恩;潘双夏;;基于产品生态学的概念设计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颖;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王莉静;我国企业生态化系统及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昭朝;市场生态系统及其物质代谢过程的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瑾;高云刚;;就业生态位视角下高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2 徐小千;裴久渤;李双异;汪景宽;;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东北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年07期

3 冯宜明;陈学龙;齐瑞;赵阳;侯亚丽;闫倩倩;李社勤;徐德才;;甘肃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J];草业科学;2018年04期

4 刘斌;马维兢;杨德伟;李明峰;何志超;;厦漳泉新兴都市区经济生态位态势演变研究[J];生态科学;2018年01期

5 徐杨;;生态位视角下瞪羚企业绩效关键影响因子识别[J];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01期

6 王国庆;杜广明;聂莹莹;彭芳华;沃强;;草甸草原封育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动态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17年06期

7 聂晓英;石培基;吕蕊;张学斌;梁变变;魏伟;;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河西走廊县域城市竞合关系研究[J];生态学报;2018年03期

8 于谦龙;马亚蒙;;“生态位”视域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7年04期

9 吴会峰;宋丽娟;杜峰;郝文芳;;黄土丘陵区草地主要种群生态位及其环境解释[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11期

10 李博;;企业环境创新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1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唐石;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动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谢伟;我国汽车合资企业生态化运营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立岩;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生态系统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甜;基于主体共生的教学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杨清明;木质纤维板产业循环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6 邓遵红;基于CSM新资源观论的企业生态资源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7 邱跃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姜杰;矿业生态化开发的哲学研究及模式探索[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陈大龙;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型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硕田;“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生态系统探究[D];安徽大学;2016年

2 李姝;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D];安徽大学;2013年

3 刘开创;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股票市场影响因子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杨智强;市场生态系统及其能值分析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铁宁;张聪;;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年06期

2 蔡书凯;何朝林;;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决定[J];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03期

3 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2期

4 念沛豪;蔡玉梅;谢秀珍;张文新;马世发;;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湖南省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J];资源科学;2014年09期

5 刘寒波;;公共服务、财政行为与非税收入——政府非税收入在公共收入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求索;2014年08期

6 贾艳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理论论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高东峰;林翎;付允;陈亮;陈健华;鲍威;王秀腾;黄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研究进展[J];标准科学;2014年07期

8 周彬;钟林生;陈田;张爱平;戚均慧;;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年06期

9 吴箐;李宇;;土地经济生态位变化下的城乡空间景观格局表征——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4年06期

10 李丹;马忠;;基于投入—产出分析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征[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进;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念;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生态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磊;高新技术企业雇主品牌竞争力影响机制及其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汤少梁;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贾成中;企业生态责任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国铁;我国企业生态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欲非;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马瑞先;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熊爱华;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娅;复杂产品系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1期

2 马鲁强;程幼明;;标准化是可重构产品系统的核心支持技术[J];标准科学;2010年10期

3 计国君;刘华;;随机条件下多样化产品系统产量分配与再造决策[J];统计与决策;2013年11期

4 李昆;魏晓平;;产品系统生态因子选择动力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刘延松;张宏涛;;复杂产品系统技术能力演进与业务模式升级——理论探讨及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年S2期

6 陈劲,黄建樟,童亮;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开发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05期

7 陈占夺;汪克夷;;复杂产品系统的复杂性对知识管理的影响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5期

8 庄永耀;刘岩;姚洁盛;;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演化机理及提高途径研究综述[J];企业活力;2011年01期

9 邓洲;林智;;复杂产品系统的集成创新发展——以北控磁浮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5期

10 陈甲华;邹树梁;黄建美;刘兵;;复杂产品系统协同生产体系框架及多视图概念模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许庆华;;组织能力成熟度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刘明霞;谭力文;;关于多元化“匹配模型”的扩展分析[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龚伟同;组织能力与多元化[N];首都建设报;2009年

2 晋渝集团副总裁 陈世剑;用标准化提升组织能力[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3 路遥;消除心理隐患[N];中国矿业报;2013年

4 郑志英;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知识型员工[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5 孟凡驰;文化及组织能力何以成企业法宝[N];经济日报;2003年

6 记者李楠;提升组织能力 创新经营方式[N];秦皇岛日报;2010年

7 钟创;中小企业:要鱼还是要“渔”[N];上海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延松;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信任与组织能力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琳;产品系统的选择、试验与适应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2 董海川;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的限制因素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高杨;复杂产品系统技术扩散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沈莲军;复杂产品系统研发项目组织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陈晓梅;基于组织认定的战略变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李希;企业战略演化中的组织惯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7 张淼;意义建构情况下组织认定对个人即兴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马雨慧;个体繁荣研究与中国议题:视角、内容与展望[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9 范乐乐;谦卑型领导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组织认同感与组织创造力的多重中介模型[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10 缪慧萍;组织惯例及其刚性/柔性的认知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87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2187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9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