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维度及内部驱动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2 06:22
【摘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是近几年学术界,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综合体现,同时在安全生产事故救援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并挖掘其前端驱动因素,能够将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向前延伸,对探索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路径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应急管理、企业能力、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从企业应急管理、企业动态能力、组织主动遗忘、知识吸收能力等理论学说逐层递进地展开文献综述,构建了“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概念,并深入研究其概念内涵、驱动因素和维度结构,为探索建设和提升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识别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内部驱动因素,构建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维度结构,并分析驱动因素对维度结构的作用关系,以及权变关系下的调节效应,最终揭示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提升路径,以此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全文共有八章,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问题,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对文本涉及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总结梳理,包括企业应急管理、企业动态能力、组织遗忘理论和知识吸收能力,并基于此进行了综合研究评述。第3章,界定生产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内涵并识别内部驱动因素,构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首先,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阐述了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其次,基于文献分析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关于企业动态能力和生产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内部驱动要素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再运用CFCS、Fuzzy-DEMATEL等理论方法对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中心度、原因度进行分析,并区分结果性指标和原因性指标,结合专家组的建议,最终识别出了组织主动遗忘和知识吸收能力两个内部驱动因素;接着,分别探讨组织主动遗忘和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以及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为研究对象,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作用变量,建立组织主动遗忘与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之间的概念模型。第4章,构建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维度结构模型。首先,基于分别对企业动态能力和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文献分析和理论推导,通过整合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关键要素,分析维度划分的研究趋势,预构建了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维度结构模型;然后,基于现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炼出四个可供专家组成员决策的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维度划分方案,邀请专家组对具有代表性的维度结构划分方案进行打分评优,运用专家评定和犹豫模糊数学方法决策出最优方案,与预构建的维度结构模型进行比对分析和检验修正;最后,专家组的决策结果与上文预构建的维度结构模型相吻合,验证了预构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即确定了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维度结构模型。第5章,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基于第3章对生产企业动态能力的内部驱动因素的识别和具体分析,以及第4章的生产企业动态能力维度结构模型的确定,本章从理论层面出发,分析了组织主动遗忘、知识吸收能力和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汇总本文提出了研究假设,主要包括:组织主动遗忘(规避恶习和忘却学习)对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各维度的正向影响作用,知识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在“组织主动遗忘(规避恶习和忘却学习)对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各维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所起到的中介作用,以及潜在吸收能力对现实吸收能力的正向影响作用。最终汇总了本研究的9个理论假设,以待进一步的验证与讨论。第6章,模型的实证检验。为验证第3章构建的概念模型、第4章构建的生产企业动态能力维度结构模型以及第5章提出的相关理论假设,本章以生产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的途径收集数据,主要从测量工具开发、关键变量测度、预调研与问卷修正、数据回收与处理、模型分析、路径系数检验与讨论等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问卷开发的流程以及数据收集情况和质量检验依据;然后详细描述了本研究的关键变量测度量表形成过程,并通过预调研和问卷修正,最终基于516份有效样本数据,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维度结构模型进行检验并得到了适配度较好的维度结构模型,对前端驱动因素下的作用关系路径进行检验,只有假设H1b未获得通过,其余假设均获得通过。第7章,权变视角下的进一步研究。本章基于前文构建的模型,从权变视角下聚焦于企业规模和企业战略导向两个调节变量,试图探究对组织主动遗忘与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二者之间的影响作用,通过实证检验,以厘清组织主动遗忘作用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边界条件,为企业在不同情境下的实践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第8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结论和创新点,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璞;刘嘉丽;杨泽永;;战略导向对电子商务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商业研究;2017年01期

2 王永健;谢卫红;王田绘;成明慧;;强弱关系与突破式创新关系研究——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和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J];管理评论;2016年10期

3 黄杜鹃;陈松;叶江峰;;主动组织遗忘、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6年10期

4 李晶;;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建设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6年04期

5 孙红霞;生帆;李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知识流动过程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6年14期

6 王欣;刘蔚;李款款;;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6年07期

7 李远东;;组织遗忘、突破式创新与组织绩效研究——基于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16年06期

8 李梓涵昕;朱桂龙;;忘却学习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基于关系型社会资本与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06期

9 王丽平;赵飞跃;;组织忘记、关系学习、企业开放度与商业模式创新[J];科研管理;2016年03期

10 高远;杨振宏;刘鹏刚;田甜;;基于组合赋权-VIKOR法的化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思颖;基于认知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及其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马书明;化工石化区域环境风险和应急能力评价方法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3 刘小弟;犹豫模糊信息集结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张美莲;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可靠性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军梅;脆弱性视角下的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测度及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6 齐琪;煤矿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7 郝晓明;建筑企业动态能力及其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周小强;软集与犹豫模糊集理论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4年

9 靖鲲鹏;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多元信息分层递阶可视化融合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10 杜泽文;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能力量化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陶冶;石化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兰;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绩效评估模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3 赵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智能管理与应用系统构建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4 肖成侠;煤矿企业生产过程隐患排查治理方法研究与应用[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5 徐尚飞;组织主动遗忘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6 李青霞;组织主动遗忘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赵永德;组织遗忘的测量与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65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2265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c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