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追赶:范式转变期的创新战略
发布时间:2021-02-13 19:09
基于对技术追赶路径经典理论研究的梳理,本文回顾了与西方创新管理领域中著名的"U-A模型"所不同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型"。同时,通过对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置于"范式转变期"的环境中重新审视,本文开拓性地提出了非线性混沌过程中的"超越追赶"创新战略。结合中国领先企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实践,本文总结了超越追赶的主要模式,为后发企业把握机会窗口实现技术追赶提供有效指导。
【文章来源】:管理工程学报. 2020,34(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二次创新周期与组织学习模式演进Figure4Evolutionofthesecondinnovationcycle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model
吴晓波等:超越追赶:范式转变期的创新战略—2—技术上的追赶过程进行了研究,从技术和市场双线展开的追赶的角度提出了3种追赶模式(如图1所示)[8],即(1)路径追随(Path-followingcatch-up);(2)路径创造(Path-creatingcatch-up);(3)路径跳跃(Path-skippingcatch-up)。其中,路径跟进式遵循了技术的线性演化过程,即完全按照既有的技术轨迹演化。而后两者则体现了技术的非线性演化过程,其中路径跨越式追赶一般发生在技术发展明朗的情况下,是企业有选择地跳过同一技术范式内的某些阶段以减少对落后技术的投资;路径创造式追赶则是后发者通过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以自主的R&D创新创造出新的技术轨迹从而实现追赶。需要明确的是,技术范式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历和背景的有机组织所接受与遵循的原理、规则、方法、标准、习惯的总体,而技术轨迹是指由技术范式所限定的技术演进的路径[9]。图1后发企业的追赶路径[8]Figure1Thecatch-uppathofthelatecomerfirms[8]尽管Lee和Kim的模型为后发企业的追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考,但这些路径是基于对一个技术范式内的追赶的考虑。即尽管路径创造型路径强调的是后发国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轨迹,实施了新的技术标准、技术方案或技术路径,但依旧是遵循全球产业领导者先行定义的技术范式。而“蛙跳模型”(Leap-frogging)虽然指出了突破现有范式从是后发企业实现追赶的方式,却未阐述后发企业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能力的累积进而使企业具备“蛙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追赶存在很强的情境性[9]。西方后发国家企业崛起时所处的情境是政治制度稳定、技术体制完善、市场经济发达、全?
露???棠P?”[1]。从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切入,二次创新被认为是指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在技术标准内按曾经存在的技术轨迹不断发展完善的创新模式;与之相异的一次创新是指倚赖于自主研发的、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的路径的创新模式。图2二次创新动态过程模型[1]Figure2Dynamicmodelofsecondaryinnovation[1]图3U-A模型与二次创新动态模型[1]Figure3U-Amodelandthedynamicmodelofsecondaryinnovation[1]而“二次创新动态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完整展现了基于成熟技术引进、新兴技术引进的两类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二次创新”过程大致可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中的学习,即引进本国或本地区尚不存在的技术,通过模仿、学习,通过充分利用本地供给要素的工艺创新(第Ⅰ类二次创新)而逐渐掌握这门新技术,并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第二阶段是改进型的创新,即通过前一阶段的“第Ⅰ类二次创新”所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发企业如何从追赶到超越?——基于机会窗口视角的双案例纵向对比分析[J]. 吴晓波,付亚男,吴东,雷李楠. 管理世界. 2019(02)
[2]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J]. 吴晓波,吴东. 科学学研究. 2018(12)
[3]高附加制造:超越追赶的中国制造创新战略[J]. 陈劲,尹西明,赵闯. 技术经济. 2018(08)
[4]动态环境下的后发企业追赶研究——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J]. 臧树伟,潘璇,孙倩敏.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08)
[5]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的价值独占机制:打开“开放性”和“与狼共舞”悖论[J]. 应瑛,刘洋,魏江. 管理世界. 2018(02)
[6]技术追赶中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共演——阿里巴巴集团纵向案例研究[J]. 姚明明,吴东,吴晓波,范轶琳. 科研管理. 2017(05)
[7]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研究[J]. 朱斌. 社会学评论. 2017(01)
[8]技术追赶视角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一个多案例研究[J]. 姚明明,吴晓波,石涌江,戎珂,雷李楠. 管理世界. 2014(10)
[9]复合基础观的动因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 陆亚东,孙金云. 管理世界. 2014(07)
[10]技术追赶的中国情境及其意义[J]. 吴东,吴晓波.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11)
本文编号:3032443
【文章来源】:管理工程学报. 2020,34(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二次创新周期与组织学习模式演进Figure4Evolutionofthesecondinnovationcycle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model
吴晓波等:超越追赶:范式转变期的创新战略—2—技术上的追赶过程进行了研究,从技术和市场双线展开的追赶的角度提出了3种追赶模式(如图1所示)[8],即(1)路径追随(Path-followingcatch-up);(2)路径创造(Path-creatingcatch-up);(3)路径跳跃(Path-skippingcatch-up)。其中,路径跟进式遵循了技术的线性演化过程,即完全按照既有的技术轨迹演化。而后两者则体现了技术的非线性演化过程,其中路径跨越式追赶一般发生在技术发展明朗的情况下,是企业有选择地跳过同一技术范式内的某些阶段以减少对落后技术的投资;路径创造式追赶则是后发者通过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以自主的R&D创新创造出新的技术轨迹从而实现追赶。需要明确的是,技术范式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历和背景的有机组织所接受与遵循的原理、规则、方法、标准、习惯的总体,而技术轨迹是指由技术范式所限定的技术演进的路径[9]。图1后发企业的追赶路径[8]Figure1Thecatch-uppathofthelatecomerfirms[8]尽管Lee和Kim的模型为后发企业的追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考,但这些路径是基于对一个技术范式内的追赶的考虑。即尽管路径创造型路径强调的是后发国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轨迹,实施了新的技术标准、技术方案或技术路径,但依旧是遵循全球产业领导者先行定义的技术范式。而“蛙跳模型”(Leap-frogging)虽然指出了突破现有范式从是后发企业实现追赶的方式,却未阐述后发企业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能力的累积进而使企业具备“蛙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追赶存在很强的情境性[9]。西方后发国家企业崛起时所处的情境是政治制度稳定、技术体制完善、市场经济发达、全?
露???棠P?”[1]。从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切入,二次创新被认为是指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在技术标准内按曾经存在的技术轨迹不断发展完善的创新模式;与之相异的一次创新是指倚赖于自主研发的、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的路径的创新模式。图2二次创新动态过程模型[1]Figure2Dynamicmodelofsecondaryinnovation[1]图3U-A模型与二次创新动态模型[1]Figure3U-Amodelandthedynamicmodelofsecondaryinnovation[1]而“二次创新动态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完整展现了基于成熟技术引进、新兴技术引进的两类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二次创新”过程大致可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中的学习,即引进本国或本地区尚不存在的技术,通过模仿、学习,通过充分利用本地供给要素的工艺创新(第Ⅰ类二次创新)而逐渐掌握这门新技术,并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第二阶段是改进型的创新,即通过前一阶段的“第Ⅰ类二次创新”所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发企业如何从追赶到超越?——基于机会窗口视角的双案例纵向对比分析[J]. 吴晓波,付亚男,吴东,雷李楠. 管理世界. 2019(02)
[2]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J]. 吴晓波,吴东. 科学学研究. 2018(12)
[3]高附加制造:超越追赶的中国制造创新战略[J]. 陈劲,尹西明,赵闯. 技术经济. 2018(08)
[4]动态环境下的后发企业追赶研究——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J]. 臧树伟,潘璇,孙倩敏.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08)
[5]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的价值独占机制:打开“开放性”和“与狼共舞”悖论[J]. 应瑛,刘洋,魏江. 管理世界. 2018(02)
[6]技术追赶中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共演——阿里巴巴集团纵向案例研究[J]. 姚明明,吴东,吴晓波,范轶琳. 科研管理. 2017(05)
[7]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研究[J]. 朱斌. 社会学评论. 2017(01)
[8]技术追赶视角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一个多案例研究[J]. 姚明明,吴晓波,石涌江,戎珂,雷李楠. 管理世界. 2014(10)
[9]复合基础观的动因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 陆亚东,孙金云. 管理世界. 2014(07)
[10]技术追赶的中国情境及其意义[J]. 吴东,吴晓波.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11)
本文编号:3032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03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