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与鼓励性税收政策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04 22:41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普遍采用的是强制性的税收政策,政府强制征税,企业被动纳税。但是面对纳税表现不同的企业,我国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税收政策,一种是对纳税违规企业进行的惩罚性的税收政策,另一种是对纳税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奖励的鼓励性税收政策。本文中,惩罚性税收政策的研究对象为发生过重大税收违规事件并被公布的上市公司,鼓励性税收政策的研究对象为国家税务总局上公布的纳税信用评级为A级的公司,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08-2018年,研究采用PSM-DID的方法。本文的研究以税收政策的两面性为出发点,以政府多次提到的“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为落脚点,来探究惩罚性与鼓励性税收政策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本文又将影响机制分为了信息不对称机制与声誉机制,将融资约束细分为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以此来细化影响的路径以及影响的落脚点。从2015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开始公布纳税信用评级为A级的企业名单,每年四月份公布上一年度企业纳税评级结果,至今已经公布了5年,政府会对名单中的企业采取各种奖励措施,包括方便办理税收,方便信贷等;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政府会对企业的重大违规事件进行公示与惩处,包括企业的重大税收违规事件,如偷税、...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与重难点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重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税收对公司融资的直接影响
2.2 税收对公司融资的间接影响
2.3 文献点评
3 相关理论与概念
3.1 概念界定
3.1.1 惩罚性税收政策
3.1.2 鼓励性税收政策
3.1.3 融资约束
3.2 税收政策变革
3.3 融资约束相关理论
3.3.1 MM理论
3.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3 委托代理理论
3.3.4 融资优序理论
3.3.5 信贷配给理论
3.3.6 金融排斥理论
4 研究机制与路径
4.1 研究机制
4.1.1 信息不对称机制
4.1.2 声誉机制
4.1.3 融资方式影响
4.2 研究路径
5 实证研究设计
5.1 数据来源与统计软件
5.2 变量设计
5.3 模型设计
5.3.1 整体判断税收政策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5.3.2 声誉机制
5.3.3 信息不对称机制
5.3.4 对债务融资约束与股权融资约束的检验
6 实证结果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2 整体实证结果
6.3 声誉机制实证结果
6.4 信息不对称机制实证结果
6.5 股权与债务融资实证结果
6.6 实证部分总结
7 稳健性检验
7.1 改变融资约束衡量指标
7.2 改变匹配比例
7.3 改变时间窗口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064058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与重难点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重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税收对公司融资的直接影响
2.2 税收对公司融资的间接影响
2.3 文献点评
3 相关理论与概念
3.1 概念界定
3.1.1 惩罚性税收政策
3.1.2 鼓励性税收政策
3.1.3 融资约束
3.2 税收政策变革
3.3 融资约束相关理论
3.3.1 MM理论
3.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3 委托代理理论
3.3.4 融资优序理论
3.3.5 信贷配给理论
3.3.6 金融排斥理论
4 研究机制与路径
4.1 研究机制
4.1.1 信息不对称机制
4.1.2 声誉机制
4.1.3 融资方式影响
4.2 研究路径
5 实证研究设计
5.1 数据来源与统计软件
5.2 变量设计
5.3 模型设计
5.3.1 整体判断税收政策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5.3.2 声誉机制
5.3.3 信息不对称机制
5.3.4 对债务融资约束与股权融资约束的检验
6 实证结果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2 整体实证结果
6.3 声誉机制实证结果
6.4 信息不对称机制实证结果
6.5 股权与债务融资实证结果
6.6 实证部分总结
7 稳健性检验
7.1 改变融资约束衡量指标
7.2 改变匹配比例
7.3 改变时间窗口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064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06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