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境下的肮脏工作:类型拓展与抑制模型建构
发布时间:2021-06-05 17:02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肮脏工作"出现在当今社会中,但基于中国情境的肮脏工作研究严重滞后,抑制了管理实践的突破。本研究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研究:基于"脸面"观视角将中国情境下的员工肮脏工作感知划分为表层肮脏与深层肮脏两类:讨论了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缓解员工肮脏工作感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由此提出中国情境下肮脏工作的抑制模型。本研究为涉及"肮脏工作"的组织缓解员工的肮脏工作感知提供理论指导,为"肮脏工作"的相关研究发展做出基于中国情境的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37(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肮脏工作的抑制模型建构
目前对肮脏工作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如基于澳门博彩业从业者的调查开发的三维度(身体、社交和道德)肮脏工作量表(Perceived Work Dirtiness Scale,PWDS)(Ashforth&Kreiner,1999;Lai et al.,2013)和基于“肮脏(Dirty)”在不同工作中的深度(肮脏程度)和广度(肮脏比重)设计的二维度肮脏工作量表(Baran,Rogelberg,&Clausen,2016)。由于肮脏工作的认知取决于从业者本身和社会公众,部分学者对于该变量也分别从污名感知(Link&Phelan,2001;Pinel&Paulin,2005)和肮脏感知(Ashforth et al.,2007;Baran et al.,2016)进行主观评价测量。但现有关于肮脏工作的概念与测量研究并没有完全清晰地区分出肮脏工作与职业污名概念上的差异,更有学者认为肮脏工作就是一种职业污名,直接采用职业污名量表进行测量(Kraus&Lind,2010)。绝大部分研究认为,肮脏工作会给团队以及员工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和结果。根据社会认同与认知失调理论,肮脏工作者对于自身职业的肮脏工作任务会出现认知偏差,从而出现较高的自我不认同和组织不认同,继而导致高水平的离职意愿(Lai et al.,2013)。另外,根据刻板印象威胁理论,社会公众对肮脏工作的固有社会歧视会使得从业者很难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宝贡敏,徐碧祥,2006),而更多的是厌恶、羞愧等消极情绪(Dukerich,2001)和低自尊感知(Mccabe&Hamilton,2015),以及高水平的工作压力(张斌等,2013)和低水平的工作绩效(Walker&Pettigrew,1984),使得从业者出现职业倦怠和职场退缩行为,甚至感知较低的职业社会形象(Chiappetta-Swanson,2005)。总结这些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消极的结果大多来自于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所导致的从业者自身心理压力和社会公众的认知歧视。
图2 肮脏工作维度划分从事混合型肮脏工作的员工的表层工作肮脏感较高,同时深层肮脏感也较高。这类工作既包括一定程度上违背“仁、礼”,同时又与血液或死亡者接触的屠夫、殡葬工作,也包括轻“智”且可能与污浊物接触的酒店服务员工作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阳光下的阴影:职业污名的研究视角、成因及应对[J]. 蒋昀洁,李璐,黄庆,蒋春燕.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09)
[2]团队建言氛围的形成:基于团队成员特征涌现的视角[J]. 段锦云,王啸天,王娟娟. 珞珈管理评论. 2019(03)
[3]“肮脏”工作:概念、测量以及对从业者的影响[J]. 张燕,李贵卿.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10)
[4]承认的作用:基于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实证研究[J]. 姜海燕,王晔安. 江苏社会科学. 2016(04)
[5]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论析[J]. 陈丝璐,张安富,张光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6]污名身份对人际影响力和社会距离的影响[J]. 赵德雷. 心理学报. 2013(11)
[7]组织污名研究述评与展望[J]. 张斌,徐琳,刘银国.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03)
[8]刻板印象威胁:新议题与新争议[J]. 管健,柴民权.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2)
[9]关系与权力:从共同体到国家之路——如何认识传统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总纲[J]. 翟学伟. 社会科学研究. 2011(01)
[10]传统文化与社会科学结合之实例:中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 杨中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212559
【文章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37(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肮脏工作的抑制模型建构
目前对肮脏工作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如基于澳门博彩业从业者的调查开发的三维度(身体、社交和道德)肮脏工作量表(Perceived Work Dirtiness Scale,PWDS)(Ashforth&Kreiner,1999;Lai et al.,2013)和基于“肮脏(Dirty)”在不同工作中的深度(肮脏程度)和广度(肮脏比重)设计的二维度肮脏工作量表(Baran,Rogelberg,&Clausen,2016)。由于肮脏工作的认知取决于从业者本身和社会公众,部分学者对于该变量也分别从污名感知(Link&Phelan,2001;Pinel&Paulin,2005)和肮脏感知(Ashforth et al.,2007;Baran et al.,2016)进行主观评价测量。但现有关于肮脏工作的概念与测量研究并没有完全清晰地区分出肮脏工作与职业污名概念上的差异,更有学者认为肮脏工作就是一种职业污名,直接采用职业污名量表进行测量(Kraus&Lind,2010)。绝大部分研究认为,肮脏工作会给团队以及员工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和结果。根据社会认同与认知失调理论,肮脏工作者对于自身职业的肮脏工作任务会出现认知偏差,从而出现较高的自我不认同和组织不认同,继而导致高水平的离职意愿(Lai et al.,2013)。另外,根据刻板印象威胁理论,社会公众对肮脏工作的固有社会歧视会使得从业者很难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宝贡敏,徐碧祥,2006),而更多的是厌恶、羞愧等消极情绪(Dukerich,2001)和低自尊感知(Mccabe&Hamilton,2015),以及高水平的工作压力(张斌等,2013)和低水平的工作绩效(Walker&Pettigrew,1984),使得从业者出现职业倦怠和职场退缩行为,甚至感知较低的职业社会形象(Chiappetta-Swanson,2005)。总结这些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消极的结果大多来自于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所导致的从业者自身心理压力和社会公众的认知歧视。
图2 肮脏工作维度划分从事混合型肮脏工作的员工的表层工作肮脏感较高,同时深层肮脏感也较高。这类工作既包括一定程度上违背“仁、礼”,同时又与血液或死亡者接触的屠夫、殡葬工作,也包括轻“智”且可能与污浊物接触的酒店服务员工作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阳光下的阴影:职业污名的研究视角、成因及应对[J]. 蒋昀洁,李璐,黄庆,蒋春燕.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09)
[2]团队建言氛围的形成:基于团队成员特征涌现的视角[J]. 段锦云,王啸天,王娟娟. 珞珈管理评论. 2019(03)
[3]“肮脏”工作:概念、测量以及对从业者的影响[J]. 张燕,李贵卿.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10)
[4]承认的作用:基于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实证研究[J]. 姜海燕,王晔安. 江苏社会科学. 2016(04)
[5]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论析[J]. 陈丝璐,张安富,张光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6]污名身份对人际影响力和社会距离的影响[J]. 赵德雷. 心理学报. 2013(11)
[7]组织污名研究述评与展望[J]. 张斌,徐琳,刘银国.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03)
[8]刻板印象威胁:新议题与新争议[J]. 管健,柴民权.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2)
[9]关系与权力:从共同体到国家之路——如何认识传统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总纲[J]. 翟学伟. 社会科学研究. 2011(01)
[10]传统文化与社会科学结合之实例:中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 杨中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212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212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