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长三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空间分布及其地理流动网络

发布时间:2021-08-02 20:15
  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双重背景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已然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城市创新发展与升级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其空间分布与流动趋势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剖析区域人才流动现状,追踪人才流动轨迹是建立合理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组织管理制度,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本研究以上市公司董监高团队为典型群体,借鉴履历分析法构建出人才流动有向加权网络。首先,借助GIS中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人才空间集聚格局;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试图揭示人才地理流动一般规律与特征;最后,利用修正型复合指标划分方法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地域类型划分,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对策与方案。研究结果显示:(1)长三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城市,且第一工作地与目前工作地格局高度耦合,整体空间集聚态势日益强化;(2)长三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网络以少数城市为核心、各城市联系紧密的无标度网络,网络节点层级明显,网络链接整体呈“...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三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空间分布及其地理流动网络


企业人才性别结构

企业人才,年龄


7地理空间上的流动行为,“兼职”更多描述的是城市间知识与经济协作关系,其不一定会产生空间上的位移,因而研究不过多探讨企业人才兼职行为。研究对收集到的11586名企业人才的指标信息进行了初步处理与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特征:从性别结构来看,长三角企业人才以男性为主。男性和女性分别占80.6%和19.4%,男女比例约为4:1,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从年龄结构来看,长三角企业人才以40~60岁群体为主。其中40~49岁与50~59岁群体人数相近,分别占总人数的37.3%和36.9%,在整体人群占比较大,其次为30~39岁与60~69岁人才群体,其占比分别为13.0%和10.2%,30岁以下与70岁以上群体在整体中占比较小,约为2.6%。图1-1企业人才性别结构图1-2企业人才年龄结构Fig.1-1ThegenderstructureofenterprisetalentFig.1-2Theagestructureofenterprisetalent从学历结构来看,长三角企业人才中具备高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约占79.5%,大专、中专及以下群体规模仅占20.5%。长三角上市公司企业趋于知识化与专业化,对于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专业结构来看,长三角上市公司对于工程与技术科学类人才需求较大。依据我国《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将各样本归类到5大门类中,长三角企业人才以工程与技术科学类为主,占59.4%,在整体人群中占比较大,其次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专业人才,占35.3%,自然科学类、农业科学类与医药科学类专业人才在企业人才整体中占比相对较校从行业结构来看,长三家企业人才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行业这5大行业中。依据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将各样本归类到19大门类中,长三角制造业行业人才群体

企业人才,学历结构


8才占比分别为3.8%与3.3%。剩余行业人才群体占比较小,不同行业企业人才分布量差异较大。图1-3企业人才学历结构图1-4企业人才专业结构Fig.1-3ThedegreestructureofenterprisetalentFig.1-4Themajorstructureofenterprisetalent图1-5企业人才行业结构Fig.1-5Theindustrystructureofenterprisetalent1.4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1.4.1研究思路研究结合人口学、社会学以及地理学等学科相关理念,对国内外人才流动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采用文献阅读与实证分析、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空间模型与数学计量相结合的方法,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41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案例地,对企业人才的空间集聚格局、流动网络结构、人才流动地域类型进行分析。基于本文的研究目标,形成以下思路:首先,在全面梳理归纳国内外学者对于人才及人才流动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理解人才、人才流动、空间结构、网络结构、城市腹地、地域类型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流动趋势——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J]. 周亮,张亚.  地理研究. 2019(07)
[2]人才流动的时空模式:分析与预测[J]. 胥皇,於志文,郭斌,王柱.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9(07)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J]. 刘华军,王耀辉,雷名雨.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7)
[4]上海市风险投资企业的空间分布与“技术—资本”地理邻近性[J]. 林晓,徐伟,杜德斌,杨凡.  地理学报. 2019(06)
[5]经济联系视角下泛长三角网络结构研究[J]. 李影影,黄琪,曹卫东,张宇.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1)
[6]中国人才流动的地域模式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聂晶鑫,刘合林.  地理科学. 2018(12)
[7]南京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 吕玉珍,张小林.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8]中国高端人才的地理流动、空间布局与组织集聚[J]. 黄海刚,曲越,白华.  科学学研究. 2018(12)
[9]全球科技领军人才跨国流动网络研究——基于文献信息计量的复杂网络大数据分析[J]. 王寅秋,罗晖,李正风.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05)
[10]中国企业家成长路径的地理学研究[J]. 段德忠,杜德斌,桂钦昌,段吕晗.  人文地理. 2018(04)

博士论文
[1]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D]. 来逢波.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市空间结构研究[D]. 魏冶.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改革开放以来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沈惊宏.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伟年.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POI的城市边缘区识别与空间分析[D]. 雷志成.广州大学 2019
[2]扬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D]. 刘人麟.扬州大学 2016
[3]高科技园区人才政策与人才流动的关系研究[D]. 宗华.复旦大学 2009
[4]我国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价值导向研究[D]. 江婷.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18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318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1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