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新人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划探究 ————以惠州自创区空间规划为例
发布时间:2023-04-25 22:2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已日益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我国探索“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先行区和试验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其建设肩负着我国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由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现阶段创新人才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如何转变传统产业区规划建设思路,构建起促进创新人才集聚的国家自创区空间规划路径,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从促进创新人才集聚的视角切入,基于创新集群理论构建起国家自创区创新体系理论分析框架并研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通过问卷调研剖析创新人才群体特征、需求及集聚影响因素,以此为出发点,探索构建起面向创新人才的国家自创区空间规划路径。本文首先基于创新集群理论构建起国家自创区的创新体系理论分析框架,探析创新体系内创新人才的发展机制,梳理出其主要通过企业生态系统、城市建设环境以及政策...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1.2 创新集群
2.1.3 创新人才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创新集群理论
2.2.2 空间接触机会理论
2.2.3 评述及本文的切入点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自创区相关研究现状
2.3.2 创新人才集聚相关研究现状
2.3.3 评述及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章 自创区创新体系与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3.1 自创区创新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3.2 自创区创新体系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定位
3.2.1 企业及其功能定位
3.2.2 高等院校其功能定位
3.2.3 科研机构其功能定位
3.2.4 政府及其功能定位
3.2.5 中介机构及其功能定位
3.3 自创区创新体系要素构成
3.3.1 核心要素:创新人才
3.3.2 基础要素:企业生态系统
3.3.3 支撑要素:城市建设环境
3.3.4 保障要素:政策环境
3.4 创新人才的核心地位与发展机制
3.4.1 创新人才与创新体系主体及要素的关联性
3.4.2 创新人才持续集聚发展的运行机制
3.5 论述及本文的切入点
第四章 创新人才特征及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4.1 创新人才特征分析
4.1.1 年轻化、受教育程度高
4.1.2 收入处于中上水平、工作压力大
4.1.3 具有较高流动性,受住房因素影响较大
4.2 创新人才需求分析
4.2.1 追求个人价值实现
4.2.2 城市品质建设较高要求
4.2.3 城市建设及环境在满足创新人才需求方面存在的不足
4.3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
4.3.1 量大质优的工作机会
4.3.2 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
4.3.3 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体系
4.3.4 良好生态环境
4.3.5 住房保障政策
4.3.6 互动多元的职住空间
4.3.7 创新型人才自由发展的环境氛围
4.3.8 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4.4 小结
第五章 面向创新人才的自创区现状评估体系及空间规划路径
5.1 自创区规划现状评估体系构建
5.1.1 创新人才基础评估内容
5.1.2 产业及创新基础评估内容
5.1.3 城市建设基础评估内容
5.1.4 政策环境现状评估内容
5.2 面向创新人才的国家自创区空间规划路径
5.3 促进创新集群发展——为企业生态系统良好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5.3.1 融入区域创新圈层协同发展
5.3.2 空间上优化发展格局并精确划定边界
5.3.3 分区上关注创新发展功能与发展驱动模式划分
5.3.4 创新环境上进行全方位培育
5.4 城市环境建设提升——建设优质的城市环境品质与设施
5.4.1 科学落实人才住房保障措施
5.4.2 构建便捷高效交通体系
5.4.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5.4.4 打造优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5.4.5 魅力化创新社区营造
5.5 保障机制创新——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促进政策环境优化
5.5.1 保障创新人才及企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法规
5.5.2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第六章 惠州自创区面向创新人才的空间规划路径研究
6.1 规划概况
6.2 创新人才及其他创新要素现状评估
6.2.1 创新人才基础评估
6.2.2 产业及创新基础评估
6.2.3 城市建设基础评估
6.2.4 政策环境现状
6.2.5 小结
6.3 规划路径一:促进创新集群发展
6.3.1 积极融入珠三角创新圈层
6.3.2 构建创新网络空间结构并精确划定边界
6.3.3 划分创新发展功能分区与发展驱动模式分区
6.3.4 全方位的创新环境培育计划
6.4 规划路径二:城市环境建设提升
6.4.1 促进人才住房保障措施科学落实
6.4.2 构建高效对外交通和便捷通勤空间
6.4.3 完善人本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6.4.4 打造绿廊串联的多元城市绿色空间
6.4.5 用地混合营造魅力化的创新社区
6.5 规划路径三:保障机制创新
6.5.1 创新自创区相关政策法规
6.5.2 建立审批管理监督机制保障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创新型人才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801174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1.2 创新集群
2.1.3 创新人才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创新集群理论
2.2.2 空间接触机会理论
2.2.3 评述及本文的切入点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自创区相关研究现状
2.3.2 创新人才集聚相关研究现状
2.3.3 评述及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章 自创区创新体系与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3.1 自创区创新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3.2 自创区创新体系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定位
3.2.1 企业及其功能定位
3.2.2 高等院校其功能定位
3.2.3 科研机构其功能定位
3.2.4 政府及其功能定位
3.2.5 中介机构及其功能定位
3.3 自创区创新体系要素构成
3.3.1 核心要素:创新人才
3.3.2 基础要素:企业生态系统
3.3.3 支撑要素:城市建设环境
3.3.4 保障要素:政策环境
3.4 创新人才的核心地位与发展机制
3.4.1 创新人才与创新体系主体及要素的关联性
3.4.2 创新人才持续集聚发展的运行机制
3.5 论述及本文的切入点
第四章 创新人才特征及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4.1 创新人才特征分析
4.1.1 年轻化、受教育程度高
4.1.2 收入处于中上水平、工作压力大
4.1.3 具有较高流动性,受住房因素影响较大
4.2 创新人才需求分析
4.2.1 追求个人价值实现
4.2.2 城市品质建设较高要求
4.2.3 城市建设及环境在满足创新人才需求方面存在的不足
4.3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
4.3.1 量大质优的工作机会
4.3.2 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
4.3.3 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体系
4.3.4 良好生态环境
4.3.5 住房保障政策
4.3.6 互动多元的职住空间
4.3.7 创新型人才自由发展的环境氛围
4.3.8 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4.4 小结
第五章 面向创新人才的自创区现状评估体系及空间规划路径
5.1 自创区规划现状评估体系构建
5.1.1 创新人才基础评估内容
5.1.2 产业及创新基础评估内容
5.1.3 城市建设基础评估内容
5.1.4 政策环境现状评估内容
5.2 面向创新人才的国家自创区空间规划路径
5.3 促进创新集群发展——为企业生态系统良好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5.3.1 融入区域创新圈层协同发展
5.3.2 空间上优化发展格局并精确划定边界
5.3.3 分区上关注创新发展功能与发展驱动模式划分
5.3.4 创新环境上进行全方位培育
5.4 城市环境建设提升——建设优质的城市环境品质与设施
5.4.1 科学落实人才住房保障措施
5.4.2 构建便捷高效交通体系
5.4.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5.4.4 打造优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5.4.5 魅力化创新社区营造
5.5 保障机制创新——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促进政策环境优化
5.5.1 保障创新人才及企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法规
5.5.2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第六章 惠州自创区面向创新人才的空间规划路径研究
6.1 规划概况
6.2 创新人才及其他创新要素现状评估
6.2.1 创新人才基础评估
6.2.2 产业及创新基础评估
6.2.3 城市建设基础评估
6.2.4 政策环境现状
6.2.5 小结
6.3 规划路径一:促进创新集群发展
6.3.1 积极融入珠三角创新圈层
6.3.2 构建创新网络空间结构并精确划定边界
6.3.3 划分创新发展功能分区与发展驱动模式分区
6.3.4 全方位的创新环境培育计划
6.4 规划路径二:城市环境建设提升
6.4.1 促进人才住房保障措施科学落实
6.4.2 构建高效对外交通和便捷通勤空间
6.4.3 完善人本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6.4.4 打造绿廊串联的多元城市绿色空间
6.4.5 用地混合营造魅力化的创新社区
6.5 规划路径三:保障机制创新
6.5.1 创新自创区相关政策法规
6.5.2 建立审批管理监督机制保障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创新型人才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801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80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