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网络嵌入、组织间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环境动荡性的调节效应

发布时间:2017-08-14 10:23

  本文关键词:网络嵌入、组织间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环境动荡性的调节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关系嵌入 结构嵌入 组织间知识转移 技术创新能力 环境动荡性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技术扩散更快更广、创新模式逐渐网络化[1],网络嵌入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吸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而非可选[2]。目前,学术界已不乏关于网络嵌入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其中较多的是将网络嵌入划分为关系与结构两个维度的探讨分析。然而众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部分结论甚至完全对立[3-7]。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究竟是何种路径使得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尚未形成具有说服力的一致性结论。动态能力理论指出,创新具有复杂性,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驱动力因素的非单一性[8],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过程不仅受到网络嵌入的影响,其持续性也会受到组织间知识转移这一重要变量的影响。资源观指出,企业通过网络嵌入能够不断地学习,有效拓展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宽度和深度,改善现有知识资源的存量和质量[2]。基于以上描述,本文拟以动态能力观及资源观为理论依据,探讨网络嵌入与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关系、及二者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关系,整合“网络嵌入----组织间知识转移----技术创新能力”这一逻辑关系,剖析揭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并论证环境动荡性对前述影响关系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基于对网络嵌入理论、知识转移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及环境动荡性理论的回顾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国内参与在其相关企业网络内的200家高新技术样本企业共314份有效问卷,运用软件SPSS16.0检验数据信度及效度,采用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法的结构方程建模软件Lisrel8.70对结构方程模型及环境动荡性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关系与结构嵌入均显著地直接正向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均通过组织间知识转移这一中介变量显著地间接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二者正向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程度不同,结构嵌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关系嵌入;技术动荡性显著地正向调节网络嵌入(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与组织间知识转移间的促进关系,但在网络嵌入(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与技术创新能力间正向调节的作用均不显著;市场动荡性仅显著地正向调节关系嵌入与组织间知识转移间的促进关系,在关系嵌入与技术创新能力间、结构嵌入与组织间知识转移及技术创新能力间的正向调节作用均不显著。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首先,基于知识基础观,以组织间知识转移作为中间变量,将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化影响进行了深入地系统探索,弥补了现有的文献不足。其次,探析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路径为:关系嵌入----组织间知识转移----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嵌入----技术创新能力;结构嵌入----组织间知识转移----技术创新能力;结构嵌入----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结果揭示出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网络嵌入作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管理实践。最后,本文试图验证环境动荡性对网络嵌入----组织间知识转移----技术创新能力关系模型的调节作用,虽然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关于环境动荡性对相关因素影响企业行为的调节作用进行探讨,但多停留于理论分析,本文拟从环境动荡性中的技术动荡性与市场动荡性两维度检验环境动荡性对关系嵌入----组织间知识转移----技术创新能力、结构嵌入----组织间知识转移----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调节作用,旨在丰富现有文献,并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能够更高效地管理网络资源、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科学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关系嵌入 结构嵌入 组织间知识转移 技术创新能力 环境动荡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3.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1章 绪论14-20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研究意义15-16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6-18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18-20
  • 第2章 理论基础20-31
  • 2.1 网络嵌入研究20-23
  • 2.1.1 网络嵌入的内涵20-21
  • 2.1.2 网络嵌入的分类21-23
  • 2.2 组织间知识转移研究23-26
  • 2.2.1 知识的内涵23
  • 2.2.2 知识转移的内涵23-24
  • 2.2.3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概念24-25
  • 2.2.4 组织间知识转移维度25-26
  • 2.3 技术创新能力研究26-28
  • 2.3.1 技术创新的概念26-27
  • 2.3.2 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27
  • 2.3.3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27-28
  • 2.4 环境动荡性研究28-30
  • 2.4.1 环境的概念及划分28-29
  • 2.4.2 环境动荡性的内涵及维度29-30
  • 2.5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31-38
  • 3.1 网络嵌入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1-32
  • 3.1.1 关系嵌入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1-32
  • 3.1.2 结构嵌入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2
  • 3.2 网络嵌入与组织间知识转移32-34
  • 3.2.1 关系嵌入与组织间知识转移32-33
  • 3.2.2 结构嵌入与组织间知识转移33-34
  • 3.3 组织间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4
  • 3.4 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34-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研究设计38-52
  • 4.1 问卷变量的设计与测量38-43
  • 4.1.1 关系嵌入与测量38-39
  • 4.1.2 结构嵌入与测量39-40
  • 4.1.3 组织间知识转移与测量40-41
  • 4.1.4 技术创新能力与测量41-42
  • 4.1.5 环境动荡性与测量42-43
  • 4.1.6 控制变量与测量43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43-45
  • 4.2.1 样本的选取43-44
  • 4.2.2 数据的收集44-45
  • 4.3 统计分析方法45-50
  • 4.3.1 信度与效度检验45-47
  •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47-48
  • 4.3.3 结构方程建模48-49
  • 4.3.4 潜变量交互效应结构方程---无约束方法49-50
  • 4.4 本章小结50-52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52-63
  • 5.1 样本信度与效度检验52-55
  • 5.1.1 样本信度检验52
  • 5.1.2 样本效度检验52-55
  •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55-57
  • 5.3 结构方程模型及调节效应检验57-62
  • 5.3.1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57-58
  • 5.3.2 调节效应检验58-62
  • 5.4 本章小结62-63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3-68
  • 6.1 研究结论63-65
  • 6.2 理论贡献与管理建议65-66
  • 6.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66-68
  • 附录68-72
  • 参考文献72-78
  • 致谢78-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桦,陈福生;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0年03期

2 何海东,赵长存;关于增强河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几点对策[J];探索与求是;2000年08期

3 王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2000年05期

4 武珂,张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浅析[J];纺织器材;2001年05期

5 罗文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任永平;论制度创新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熊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六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年08期

8 王泽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6期

9 袁瑞敏;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14期

10 ;五大措施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中国机电工业;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凤妮;高爱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暨第21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龚慧伟;;试论新形势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路及对策[A];上海烟草系统200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6年

3 李旭红;;增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袁建平;李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迎接入世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汪玉平;郝利军;;优化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年

6 梁静;段进朋;;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7 朱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范庆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集团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颜君衡;宋文启;;“产、学、研”联合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10 赵金秀;;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及对策[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刻不容缓[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2年

2 民进邢台市委 李莉莉;着力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邢台日报;2014年

3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骏生;浅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忠春 孟扬;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人民日报;2003年

5 李正图;着力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解放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沙星海;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平顶山日报;2006年

7 记者 孙芳华;要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8 党涤寰;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N];经济日报;2008年

9 潘炳应 安庆市煤气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企业的灵魂[N];安徽经济报;2008年

10 记者 刘作明;鞍钢技术创新能力项目通过验收[N];鞍山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乔朋华;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娜;基于资源观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姜兴;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生模型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段志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波动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罗正清;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杨洵;企业集群的生成及其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冯仁涛;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模式与程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于东亮;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3 冯俊平;基于技术创新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田芳菲;辽宁省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罗晓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王洪星;我国汽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7 邱燕;企业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郭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玲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10 余琳;西北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72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672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4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