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16:32
本文关键词: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 信用风险 资产证券化 风险定价
【摘要】: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我国提出推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改变了信用评估的角度,资产证券化作为直接融资的渠道具有融资成本低的优势,因此本文希望尝试将两者结合研究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直接融资渠道。本文以供应链金融为背景,运用资产证券化原理,对核心企业供应商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证券化设计,以达到解决中小企业因自身信用状况较差而产生的融资难和大量贸易应收账款占用流动资金的问题。在内容安排上,本文在完成设计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后,选取了其中两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第一,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建立了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DEA的方法对资产池进行了信用风险评估。第二,分析了应收账款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并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研究了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转让和发行定价问题,探索了应收账款风险定价方面的新思路。应收账款证券化在不改变财务杠杆的情况下,能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完善和丰富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 信用风险 资产证券化 风险定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F276.3;F27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4
- 1.1.1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逡10-11
- 1.1.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逡11-12
- 1.1.3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乏的原因12-14
- 1.1.4 研究意义14
- 1.2 研究目的14-15
- 1.3 本文内容结构与创新点15-17
- 1.4 本章小结17-19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9-29
- 2.1 供应链金融理论19-23
- 2.1.1 供应链金融的定义19-20
- 2.1.2 供应链金融中的应收账款融资20
- 2.1.3 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20-23
- 2.2 资产证券化理论23-26
- 2.2.1 资产证券化定义23
- 2.2.2 证券化资产所具备的特征23-24
- 2.2.3 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24
- 2.2.4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发展24-26
- 2.3 “五矿发展”应收账款证券化案例分析26-27
- 2.4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设计29-35
- 3.1 供应链金融背景下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设计29-31
- 3.1.1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概念29
- 3.1.2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交易程序29-31
- 3.2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31-32
- 3.3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多方利益分析32-33
- 3.3.1 从中小企业看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价值32
- 3.3.2 从投资者看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价值32-33
- 3.3.3 从核心企业看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价值33
- 3.4 本章小结33-35
- 第四章 应收账款资产池信用风险评估35-55
- 4.1 应收账款证券化资产池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5-42
- 4.1.1 供应链金融角度看应收账款资产池信用风险35-38
- 4.1.2 应收账款证券化资产池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38-42
- 4.2 基于模糊DEA的资产池信用风险评估模型42-48
- 4.2.1 应收账款证券化资产池信用风险评估流程42-43
- 4.2.2 DEA信用评分方法的评分原理43-44
- 4.2.3 凸面体C2GS2模型44-46
- 4.2.4 模糊DEA模型及求解方法46-48
- 4.2.5 模糊决策单元有效性排序—基于 α 截集48
- 4.3 家电行业应收账款资产池信用风险评估48-54
- 4.3.1 家电行业供应链状况简介48-49
- 4.3.2 资产池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在家电行业中的适用性49-50
- 4.3.3 家电行业应收账款资产池数据分析50-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风险分析与定价55-65
- 5.1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风险分析55-56
- 5.1.1 信用风险55
- 5.1.2 赎回风险55-56
- 5.1.3 减值风险56
- 5.2 应收账款证券的定价研究56-63
- 5.2.1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转让定价56-57
- 5.2.2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定价57-63
- 5.3 本章小结63-6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5-68
- 6.1 主要研究结论65-66
- 6.2 展望66-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3
- 附件73-75
- 作者简介75
本文编号:732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73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