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模型改进视角下企业员工激励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博弈论模型改进视角下企业员工激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X、Y理论 博弈论 员工监督和激励 线性和非线性函数 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摘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背景下,如何通过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进而改善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员工监督和激励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在回顾文献研究的同时,引出激励理论和方法以及博弈论在员工监督和激励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管理学中的X、Y理论和激励中用到的博弈理论。(2)基于博弈论方法改进的个体员工激励的理论研究。针对员工监督问题,本文根据X、Y理论的观点把员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并把积极和消极作为员工“自然”属性引入领导与员工博弈模型中;之后从有无激励措施两个方面建立同层级员工之间的博弈模型。针对员工激励问题,本文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建立基于非线性努力产出函数的个体员工激励与约束模型;根据团队的努力产出的特点,建立基于线性努力产出函数的团队激励与约束模型。(3)改进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本文选取了具体的公司为例,总结该公司在员工监督和激励方面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本文建立的模型进行案例分析,根据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为该公司在员工监督和激励问题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1)员工分类前提下的管理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本文借鉴管理学中X、Y理论的观点把员工分为积极和消极,并把积极和消极作为员工的“自然”属性引入到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博弈模型中,通过对该模型的求解分析可得,企业只需对消极员工进行监督即可。此模型在S公司的实际应用表明:S公司只需要对31.25%的消极员工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即可。(2)基于非线性函数的个体员工激励与约束模型为企业选择科学的个体员工激励与约束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并改变了S公司现有的个体员工激励与约束模式。本文借鉴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利用非线性对数函数模型描述企业个体员工的“激励-努力程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激励模型,此模型为企业选择科学的个体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提供依据。以S公司为例进行模型运算,并与其传统激励与约束理论下的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可知:为提高员工的产出,S公司应改变现有的“低激励-低努力程度”模式而转向“高激励-高努力程度”管理模式。提高S公司员工激励效果的对策如下:(1)改善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测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据此作为对员工科学分类的依据;(2)在员工分类的基础上,强调对消极员工的监督,以此降低企业监督成本。(3)利用目标激励、薪酬激励以及员工发展等激励措施以达成企业向“高激励-高努力程度”管理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X、Y理论 博弈论 员工监督和激励 线性和非线性函数 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2.92;F224.32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
- 1.2.1 理论意义10
- 1.2.2 现实意义10
- 1.3 研究综述10-15
- 1.3.1 激励理论与实践10-12
- 1.3.2 博弈论在员工监督和激励中的应用12-15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9
- 1.4.1 研究内容15-16
- 1.4.2 研究方法16
- 1.4.3 研究技术路线16-19
- 第二章 理论基础19-27
- 2.1 激励理论19-22
- 2.1.1 XY理论19-21
- 2.1.2 正负激励理论21-22
- 2.2 博弈论22-26
- 2.2.1 监督管理中的博弈模型23-25
- 2.2.2 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模型25-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企业员工监督管理的模型构建与分析27-37
- 3.1 员工分类前提下领导与员工的博弈分析27-33
- 3.1.1 模型假设27-28
- 3.1.2 模型构建28-30
- 3.1.3 模型分析30-32
- 3.1.4 与传统模型的比较32-33
- 3.2 同层级员工之间的博弈分析33-35
- 3.2.1 模型假设33-34
- 3.2.2 模型构建及分析34-35
- 3.3 本章小结35-37
- 第四章 企业员工激励与约束的模型构建与分析37-45
- 4.1 个体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非线性模型37-41
- 4.1.1 理论分析37-39
- 4.1.2 模型构建39-41
- 4.2 团队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分析41-44
- 4.2.1 模型构建42-43
- 4.2.2 团队测评43-44
- 4.3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改进模型的实际应用:以S公司为例45-57
- 5.1 S公司现状分析45-47
- 5.1.1 S公司行业背景介绍45
- 5.1.2 案例企业员工监督与激励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5-47
- 5.2 员工分类前提下的博弈模型分析47-50
- 5.2.1 模型计算47-50
- 5.2.2 对S公司的启示50
- 5.3 个体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非线性模型50-53
- 5.3.1 模型计算50-53
- 5.3.2 对S公司的启示53
- 5.4 案例结论及建议53-56
- 5.4.1 案例研究结论53-54
- 5.4.2 建议54-56
- 5.5 本章小结56-5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7-59
- 6.1 研究结论57
- 6.2 创新点57-58
- 6.3 研究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林;李林;王琼;;麦格雷戈X-Y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评论;2015年07期
2 刘青;张昭俊;李洋洋;;基于博弈论的知识团队激励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年23期
3 张振;刘卫华;;基于信号传递博弈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监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20期
4 梁阜;贾瑞乾;李鑫;;薪酬体系设计的新理念——基于综合运用激励理论的视角[J];东岳论丛;2013年04期
5 朱翠玲;;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知识员工激励成本管理[J];会计之友;2012年35期
6 蔡新秀;;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12期
7 王薇;;效率工资的博弈论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6期
8 万青;陈万明;胡思华;;知识型员工创新激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声誉机制及多任务多期委托代理的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06期
9 王培玉;傅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经济;2011年07期
10 霍志军;;正负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辩证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明荣;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刘建设;组织知识共享行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周莉;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家激励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张朝孝;基于博弈论的员工激励与合作的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尤吴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唐思荣;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博弈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33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83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