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策略与方向研究——基于合肥与深圳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城市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策略与方向研究——基于合肥与深圳的比较
【摘要】:基于城市空间视角,分析源头性技术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系统形成的作用,以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链构建及深圳信息通信枢纽城市特点对比为例,研究两地电子信息产业政策的实际效用,给出合肥在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过程中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方向。
【作者单位】: 安徽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
【基金】:安徽省软科学项目(1402052061) 合肥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HFSK14D07) 安徽省社科联研究项目(A2014011)
【分类号】:F49
【正文快照】: 一、产业创新与城市发展在新的技术革命推动的全球经济大重组、全球资源深度整合和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要以全球视野,通过技术链接、资本链接、产业链接接力全球创新,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使创新驱动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产业创新系统: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产业增长研究:基于动态外部性与经济转型视角[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2 孔蕙心;刘奇中;;基于城市视域的合肥产业创新策略[J];安徽科技;2013年08期
3 黄顺春;;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年06期
4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11期
5 张洪石,陈劲;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6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7 余雷;胡汉辉;吉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网络发展阶段与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8期
8 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案例研究与反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9 刘井建;史金艳;;组织要素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3年09期
10 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兆斌;;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姚芊;毕克新;;制造业工艺创新动力模式研究评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孟琦;韩斌;;企业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4 文骐;童舒静;;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进与理论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5 熊勇清;曾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基于传统产业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王曦,赵绘宇;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法律制度安排[J];当代法学;2004年05期
7 吕荣胜;拓晓瑞;;论破坏性创新视角的市场定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刘沁萍;田洪阵;杨永春;;基于GIS和遥感的中国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6期
9 陈彦光;;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12期
10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地方经济发展隐喻[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叶选挺;樊威;;开放式创新下的产业创新国际化模式初探[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天波;李秋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社会诚信体系建构分析——以构建广东特色社会诚信体系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曹宇东;何毅;赵剑衡;李雷;;交叉学科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以物理与生物医学交叉实验室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刘钒;李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于娱;施琴芬;;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微分对策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邵景峰;王进富;马晓红;吴生;刘勇;;基于数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动力优化[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韦影;张茜;;研发团队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跨层次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解学梅;;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协同程度与协同效应结构关系研究[A];转型·创新·改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12年
9 单蒙蒙;邵鲁宁;尤建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与优化模式:基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3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创新[C];2014年
10 陈伟;周文;;基于异质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模体与网络生成行为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5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与创新[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与提升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姜宏;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曹素璋;基于组织与知识双重平衡的中药制药业技术创新组合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杨雪滢;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季缃绮;企业集团与集团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高常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曾冰;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10 董爱军;信息产业链创新的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任;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杜蜀萍;适应技术变革的高技术企业战略选择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乔佼;资源富集区产业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占颖;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研发的运行机制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力韵;产业创新与上海城市功能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辛琳;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7 周文斌;创新政策的多国比较与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曾铁铮;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曾丹;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理论及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王紫艳;集聚、外部性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明华,李国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严潮斌;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理论参考;2010年11期
4 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5 贾根良;秦升;;中国“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与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6 庞瑞芝;李鹏;李嫣怡;;网络视角下中国各地区创新过程效率研究:基于我国八大经济区的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6期
7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8 贺灿飞;潘峰华;孙蕾;;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9 王铮;杨念;何琼;姚梓璇;;IT产业研发枢纽形成条件研究及其应用[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10 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同济大学 张玉臣;[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春莲;[N];证券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及其协同演化[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志宇;产学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于斌斌;运用电子商务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市场的机理与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锦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处理好三对关系[J];今日浙江;2011年14期
2 李荣;钢铁投资蕴含风险[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276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27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