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信息化

发布时间:2018-01-02 23:43

  本文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信息化 出处:《财经科学》201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信息化 熵值法 耦合法 协调发展


【摘要】:城镇化和信息化作为"四化"中重要的战略政策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运用熵值综合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西北民族地区2003—2013年城镇化和信息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18个城镇的城镇化和信息化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信息化的发展;其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度及协调度同样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总体的协调程度处于失调的状态。针对此现状,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对于不同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城镇,政府应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发挥"典型"城镇的带头作用;加快中型工业化城镇的建设。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rategic policy in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patial structu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it. In this paper, the entrop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re us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northwest ethnic areas from 2003 to 2013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 18 town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is rising slowly. However,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always higher tha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are also ri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 overall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s in a state of imbalance.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for different urbaniz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different policy support to the cities and towns with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ypical" towns; We will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um-sized industrial towns.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家庭承包责任制约束下农业机械化的动力机制、发展路径和政策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3BJL053)
【分类号】:F299.27;F49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密霞;丁艺;;可持续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01期

2 刘国斌;杨富田;;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15年01期

3 王小娟;;浅谈西藏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的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4年08期

4 于海波;邱玮;;信息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04期

5 陈永光;;加快河南省信息化进程研究——基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刘国斌;王轩;;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情报科学;2014年04期

7 马德君;王科涵;胡继亮;;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分析[J];财经科学;2014年03期

8 张克进;段秋利;;河南省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2013年24期

9 张兰婷;洪功翔;;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郝华勇;;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光福;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德君;宗雯;杨青;胡继亮;;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信息化[J];财经科学;2016年07期

2 王志燕;吴先华;雷刚;;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性评价——基于2005-2014年数据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年03期

3 刘铮;金鑫;;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J];税务与经济;2016年03期

4 叶露迪;徐仙英;;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发展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创新驱动”视角下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6年05期

5 刘国斌;韩世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年03期

6 杨新刚;张守文;强群莉;;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6年04期

7 刘学;;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信息化发展关系研究[J];电子测试;2016年07期

8 梁海军;;信息化在“四化”发展中的贡献度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9 梁海军;;基于VEC模型的商丘市四化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10 王锰;章学周;邵波;;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社会存在依据及现实基础[J];图书与情报;201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少青;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斌;王轩;;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情报科学;2014年04期

2 李仕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3 陈博;;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信息化[J];信息化建设;2014年02期

4 张书成;;基于“大数据”战略的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23期

5 卢时彻;;以信息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27期

6 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09期

7 刘稚;;抓好信息化推进新型城镇化[J];信息化建设;2013年05期

8 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年05期

9 李永乐;吴群;舒帮荣;;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4期

10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文静;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雷瑛;信息化是加快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D];郑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生;对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认识[J];城乡建设;2003年05期

2 黄胜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湖南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J];民族论坛;2005年10期

3 张泰城;;中部地区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30期

4 李金昊;何江;;南阳地区城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曹宗平;;县城应成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重点[J];经济学家;2010年12期

6 谭徽在;;着力推进湖北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J];民族大家庭;2011年05期

7 夏保林,李润田;产业带动,双向推进:中原地区城镇化的根本道路[J];经济地理;2000年03期

8 江厥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重在树立新观念[J];长江建设;2001年01期

9 蒋彬;民族地区城镇化滞后的负面效应分析[J];民族研究;2002年06期

10 覃晚萍;试析广西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奇伟;;贵州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模式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张泰城;张小青;;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聆惠;;牡丹江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企业管理)[C];2014年

4 索南加措;;浅谈海西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5 杨一星;;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初探[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6 樊敏;;关于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徐哲;陈锦富;;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布局模式探讨——基于中东部比较分析视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赵佩佩;;城镇化的“误区”与“出路”——试论东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态势与导向[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宋聚生;戴冬辉;张一飞;;东北地区城镇化路径的选择[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曲玮;胡苗;;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以甘肃省为例[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杰;全方位大力支持 加快日喀则地区城镇化进程[N];西藏日报(汉);2013年

2 记者 雷新;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N];人民政协报;2013年

3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宜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郜凯英 温鹏莉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黄燕东;因地制宜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N];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李寅;民族地区城镇化,就业要先行[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 范恒山;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和方向[N];人民日报;2013年

6 记者 徐友仁;助推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凌云样本”[N];金融时报;2013年

7 贵州省遵义市委常委 市纪委书记 麻绍敏;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N];贵州日报;2013年

8 记者 陈明 见习记者 甘球;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比全国低8%[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9 谷三玲;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3年

10 农工党江苏省南通市委 刘轶;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占优补劣”现象亟待关注[N];人民政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岩;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韩秀丽;市场发育、政府能力及资源依赖对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景;中部地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曾燕飞;南雄市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调查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3 程希莹;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4 张晓飞;FDI对东中西部典型地区城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张阿洋;秦皇岛地区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东北大学;2014年

6 刘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城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明霞;甘肃陇东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申延;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趋势[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9 吴建军;基于产业发展的贵州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年

10 吴昌帆;甘肃省贫困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1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371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