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附随扩散模型的移动增值业务扩散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20:09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信、软件、微电子等的技术进步,移动通信行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全球的扩散使得移动通信网络的承载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各种新的增值业务应运而生。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极大丰富,它和人们工作、生活、娱乐等日常需要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年来,与“超级女声”、“非常6+1”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的合作与参与,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因此,移动增值业务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能准确预测移动增值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帮助运营商制定相应的对策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对扩散理论等相关文献简单回顾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和模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为后面的实证分析部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以Bass模型为基础模型,结合所研究对象,即中国的移动增值业务扩散的特点,选择了在Peterson和Mahajan扩散模型以及Joel扩散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的附随扩散模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中国电信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移动增值业务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部分通过权威机构公布的1990年-2007年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和2000年-2007年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用户历年数据,对所选择的三个模型即Bass模型,Logistic模型和附随扩散模型分别进行了研究,并选择合适的估计方法,即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将三个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拟合效果以及对未来移动增值业务市场趋势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附随扩散模型能较好的对移动行业进行预测。论文分析了移动业务在扩散过程中影响扩散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内部影因素也就是口头传播的作用要大于外部影响因素也就是大众媒体的传播。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为运营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图文】:
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公式4一2),并且利用表4一2所列出的移动增值业务用户的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算,,估算出的参数结果见表4一4。下图4一3为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对中国移动增值用户的拟合曲线,同样取95%的置信区间。表4一4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用户扩散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序号模型参数最大市场潜力(ml)估计结果 11.4351创新系数(几 0.0085模仿系数(qZ)残差平方和 0.2869 0.3148增长峰值t*16.2可绝系数尸 0.9794
鬓纂鄂缚摹粼黔 1011图4一2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对中国移动手机用户的拟合曲线得到中国移动手机用户的扩散模型参数后,以表4一3的参数估计结果为已知条件,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公式4一2),并且利用表4一2所列出的移动增值业务用户的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算,估算出的参数结果见表4一4。下图4一3为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对中国移动增值用户的拟合曲线,同样取95%的置信区间。表4一4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用户扩散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序号模型参数最大市场潜力(ml)估计结果 11.4351创新系数(几 0.0085模仿系数(qZ)残差平方和 0.2869 0.3148增长峰值t*16.2可绝系数尸 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626
本文编号:2688656
【图文】:
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公式4一2),并且利用表4一2所列出的移动增值业务用户的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算,,估算出的参数结果见表4一4。下图4一3为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对中国移动增值用户的拟合曲线,同样取95%的置信区间。表4一4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用户扩散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序号模型参数最大市场潜力(ml)估计结果 11.4351创新系数(几 0.0085模仿系数(qZ)残差平方和 0.2869 0.3148增长峰值t*16.2可绝系数尸 0.9794
鬓纂鄂缚摹粼黔 1011图4一2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对中国移动手机用户的拟合曲线得到中国移动手机用户的扩散模型参数后,以表4一3的参数估计结果为已知条件,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公式4一2),并且利用表4一2所列出的移动增值业务用户的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算,估算出的参数结果见表4一4。下图4一3为采用附随扩散模型对中国移动增值用户的拟合曲线,同样取95%的置信区间。表4一4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用户扩散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序号模型参数最大市场潜力(ml)估计结果 11.4351创新系数(几 0.0085模仿系数(qZ)残差平方和 0.2869 0.3148增长峰值t*16.2可绝系数尸 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6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超;罗洪林;王君祥;;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研究进程与方向[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12期
2 徐玖平,陈学志;旱育秧技术扩散模型与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3 何应龙;周宗放;;国外新产品扩散模型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学报;2007年04期
4 肖艳颖,陈立文;技术扩散的耗散结构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5 张世龙;邓明清;;移动电话用户预测中Logistic模型和瑞利分布的综合运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杨晓波;;基于灰色模型的电信市场预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16期
7 徐明慧;郑继明;;基于Bass模型的移动电话用户数扩散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5期
8 梁丹,吕永龙,史雅娟,任鸿昌;技术扩散研究进展[J];科研管理;2005年04期
9 陈育平;关注中国增值业务的发展[J];世界电信;2002年10期
10 陈致豫;邓朝华;鲁耀斌;;移动服务的分类及采纳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朋;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更新换代产品扩散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司育新;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发展[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2 俞昌虹;移动用户定量预测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8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68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