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11:48
【摘要】:本论文正文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加拿大概述 纵观加拿大的整个历史进程,可看作是欧洲经济和政治在北美洲的延伸。尽管加拿大作为主权国家存在多年,但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体制仍显示出古老的殖民关系的残余。 加拿大文化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同化、熔炉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指在同一地域内多种文化现象和睦共处,形成相互依存、互相包容的局面。 加拿大和美国是紧邻,两国在军事上实行共同防务,是世界上唯一的边界不设防的两个国家。在经济上加美两国属不对称依存关系。但是在文化主权问题上,加美两国一直有争执,“文化例外”就是加拿大对美国文化渗透的抵制方式之一。 加拿大的科学研究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联邦政府、大学和企业。建立和完善加拿大的创新体系是联邦科技发展战略最显著的特点。强化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科研合作和商业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是政府创新体系建设的措施之一。 第三章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演化及特点 ICT创新网络是由各创新主体组成,以网络组织形式运行,共同从事研究、开发、产业化等活动,这种结合兼有集群与网络组织的优点。 加拿大的ICT产业在不同地区其发展并不同步,组建集群的起因不同,各个节点在ICT创新网络中的各个成熟阶段扮演者不尽相同的角色,网络具有不同程度的融合性和凝聚力。但总体来说趋势大致相同,均经历了类似的结网过程。网络的演化可归纳为萌芽、发展、组建与成熟更新等四个阶段。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共性表现在各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较为频密,创新的功能性较强: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强柔韧性,表现出较灵活的合作关系。但区域性合作的网络关系其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企业的创新形态各异,各个节点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加拿大ICT创新网络表现出开放性、动态性、根植性、互动性以及资源互补性等特点。 第四章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分布 加拿大ICT创新网络集中分布于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空间分布的集聚现象十分明显。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向来看,多伦多大区文化圈、渥太华科技圈、蒙特利尔经济圈、滑铁卢技术三角等地是加拿大经济较发达、实力较雄厚、相关法规政策较完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核心区,也是各ICT集群盘踞的要点地区。 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属于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高密度区。新不伦瑞克省,美国、欧洲等地处于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中密度区。新斯科舍的布雷顿角、西部草原省、西北各区和广大的北极地区,由于人烟稀少,ICT创新网络相对比较稀疏,属于低密度区。 第五章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价值链 ICT企业价值链可分为六个主要阶段:研究、开发、采购、制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每个阶段包含着一系列专业化的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其中每个价值链的参与者可能占据着整条价值链,也可能仅专注于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阶段的功能活动。加拿大ICT行业价值链上的各企业活动显示出与其区位优势的最佳结合。通过这种最佳组合,并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资源布局,进一步构建独特优势,最终形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加拿大ICT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并行的案例。 第六章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知识流 将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知识分为5种类型:显性知识、外国直接投资产生的隐性知识、移民携带的知识、蕴含在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以及蕴含在商品中的知识。缠绕在政府、大学和产业研究三角的活动构成加拿大ICT创新网络中重要的知识流。政府实验室在挖掘早期ICT人才基地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大学通过在区域内扮演多种角色而对ICT创新网络产生影响:RD转移、技工供应、国际威望和非正式的“知识网络”。龙头ICT企业大量投资在他们自己的内部研发上。知识分享通过合作伙伴和经常发生的与其他区域内企业的非正式互动来进行。通过巴兹-管道模型阐述了加拿大ICT创新网络内外知识通道区域巴兹和全球管道对知识流动的影响作用。 第七章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实例分析 二战以来,加拿大高等教育实现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旨在通过向大多数人提供中等后教育的机会,尤其希望扩大下层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此外,冷战、太空竞赛、医学和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对人才和技术知识的新需求。滑铁卢大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 滑铁卢大学扮演了滑铁卢创新网络的集群单元、RD和技术转移工具、高技术人才的供应者等多重角色,其CO-OP项目的实施,更加强了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不断的反馈信息使教学永远跟得上技术的要求,通过产业支持项目获得技术来增强课堂知识,同时亦改变了产业的科技疆域。 北电网络公司是加拿大最大的ICT公司,作为全球ICT行业的领头羊,北电曾经是业内最大的创新者之一。恶劣的外界环境使得北电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受到重创。除了官方救市不力外,本土风险资本也存在短缺。ICT创新不仅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还有具体的应用问题。当一些研发装备强的公司完成了从实验室创新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而北电仍然将注意力放在技术而不是市场需求上。 北电的倒塌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全球经济大滑坡将北电推向困境,管理阶层的决策失误使之坐失市场先机,过于强势的企业文化则成为北电发展的障碍,财务监管不力、对白领犯罪打击力度不够等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北电倒塌成为必然趋势。 第八章加拿大ICT创新网络对中国发展的政策启示 从加拿大的ICT产业发展轨迹以及正在发挥的作用,通过提炼我们可以作为借鉴。区域性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平台,而发展区域性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全球性资源,则是加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创新网络的均衡发展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认为我国西藏的纠纷、骚乱很大程度是因为区域性发展的不均衡性、信息流通不畅所造成。 我国现阶段人文因素越来越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市场机制的引入产生了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引入CO-OP教育项目,适当的工作报酬能解决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问题。其次,开展CO-OP教育项目,学生随时将工作学期的问题反馈给学校,对教育计划可作适当调整,可解决学非所用的供需矛盾。此外,面对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和招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不少高校教室、图书馆面临人满为患的境地。引进滑铁卢式的CO-OP教学模式,在学生外出工作期间,教室、图书馆、宿舍空出来,可以供参与CO-OP项目的学术学期的在校学生使用,这样轮换起来,资源可得到合理的利用。 理想的创新环境离不开政府支持下的创新网络的存在。只有将所有活动纳入创新网络之内,才能使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中介机构的缺失是影响我国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构建良好的社会资本为创新环境夯实基础是建立创新网络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627
【图文】:

程度图,空间图,效率图,创新网络


T创新网络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到创新环境的制约。构的疏密、结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创新环境由当区域创新支持系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或背景。区域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的总的体现,决定一个地区一定程度和规模。此外,强大的教育机构网络也是ICT集素。布特点T创新网络集中分布于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空间分域经济发展趋向来看,多伦多大区文化圈、涯太华科卢技术三角等地是加拿大经济较发达、实力较雄厚、程度较高的核心区,也是各ICT集群盘踞的要点地区。

区域图,全球,区域,出口导向


动性;区域内ICT企业间的特权关系的动态性解释并没有反映区域和全球关主要是因为:第一,这是小型开放经济的特点,用区域性视野来看加拿大经个区域相对较小而开放。第二,这是日益增加的工CT创新网络的特征。ICT是出口导向的产业,供应链在地理上分散是正常现象,嵌入区域的ICT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和竞争者的网络相联结。因此,全球性知识资源显示出关键的主题强大的出口导向对ICT创新网络将来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网络的生长依赖T企业确定和开放国际市场的能力。一次突出的出口记录也有助于树立国际声誉和品牌,如滑铁卢和握太华IC网络目前所享有的声誉。这不仅增加了地区的声誉,有利于吸引新企业和劳动(尤其是外来的几个跨国公司落户,引起大量的公司和人才到来),从而促进整体效应的产生。.3.3巴兹一管道模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东;王萍;;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11年07期

2 郑晓奋;;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宗胜亮;;创新网络中企业技术创新的进化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13期

4 李国秋;陈协;;全球ICT测度指标与测度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08期

5 张胜利;高展军;段琳;;关于陕西发展“军民融合”高新技术创新网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6 王玉梅;田恬;;知识溢出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系统分析[J];企业活力;2011年06期

7 李支东;章仁俊;;企业创新网络促进技术创新:综述[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张学华;张靖;;基于技术学习的区域创新网络升级研究:以浙江台州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8期

9 芮雪琴;牛冲槐;陈新国;樊燕萍;;创新网络中科技人才聚集效应的测度及产生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8期

10 孙冰;周大铭;;国外创新网络核心企业研究现状评介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丹;纪永军;于惊涛;;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赵建强;李翠翠;;传统制药产业群创新网络结构优化路径分析——以石家庄制药产业创新网络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范群林;邵云飞;;复杂网络视角下的四川新都家具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周文;赵炎;;复杂创新网络的小世界效应研究——一个整合社会资本与结构洞的视角[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施宏伟;索利娜;;基于服务创新网络的城乡统筹与陕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A];陕西统筹城乡发展研究[C];2011年

6 张伟峰;;自组织、创新网络和路径创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善华;;“ICT产品的应用和白领的白领化”摘要[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8 管宇;范丽;刘士远;;辐射剂量对256排iCT肺实质灌注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张波;罗锡文;;ICT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与展望[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大永;宋波;刘军;郑宏剑;;倚重ICT节能减排支持可持续发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智泉;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正在形成[N];学习时报;2009年

2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孙锦;携手深圳加盟跨国界创新网络[N];深圳特区报;2010年

3 记者 孙勇;济台ICT项目签约暨企业对接交流会举行[N];济南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舒杰;华风创新网络公司:让“天时”无处不在[N];通信产业报;2011年

5 《网络世界》记者 杨坤;达科全球统一品牌 发力中国ICT市场[N];网络世界;2011年

6 钱敏锋;政府与行业携手 南非拟借ICT发展经济[N];人民邮电;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杨志杰;ICT:一个城市的复兴梦想[N];通信产业报;2010年

8 记者 邱江勇;ICT与低碳经济论坛举办[N];中国电子报;2010年

9 龚小勇 记者 彭林;江西电信获千万元级ICT大单[N];人民邮电;2009年

10 赵理彦 陈侠;英政府公布ICT应用新计划[N];人民邮电;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晓丽;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曾晓丽;加拿大ICT创新网网网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姚瑞;基于资源的创新网络与知识获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冯荣凯;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大企业知识溢出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陈良民;基于企业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雷井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王飞;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星;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多主体合作创新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夏青;团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与创新团队竞争优势提升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白黎;基于非正式创新网络偶发因素对企业间智力资本转移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婷;芬兰信息通讯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鲁新;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丹;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瑞;集群创新网络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郑素珍;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郑军;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赵韦韦;基于产业功能区的企业间创新网络合作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8 李翠翠;石家庄制药产业创新网络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9 邵帅;半导体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晨光;基于CAS的集群创新网络结构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0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760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0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