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04:33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化、融合化、集群化的移动信息产业链正在形成。本文从移动信息产业链的演进出发,基于信息服务的需求融合和生产融合,分析了产业链上各类主体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空间组织发展趋势,并将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划分设备制造类、技术研发类、数字内容类、应用开发类、信息服务外包类等五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集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最后,基于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格局和各类型产业集群的特点,提出了我国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策略和各类集群发展的具体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626;F279.2
【图文】:

产业融合,通信业,需求驱动,行业


传统通信业与互联网业、娱乐业、广电传媒业、金融业等行业相互渗透,传统产业边界日渐模糊(见图3-3)。图 3-3 产业融合(二)产业融合的需求驱动对于传统通信业与各行业日益融合的相关讨论很多,但对于其融合驱动力的深入分析并不多见。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研究指出,产业融合一方面是因为数字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TCP/IP 协议的进展从技术上令传统的电信网、计算机网(主要指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互联网业娱乐业金融业广电/传媒业其他行业手机证券移动搜索手机电视位置服务物流管理校讯通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移动电子商务彩铃手机视频手机体育博彩

信息网络平台


图 3-6 信息网络平台融合3、信息服务融合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信息提供者(CP)和信息整合者(SP)与各相关行业也必须深度融合:(1)SP 基于三网融合为用户提供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视频电话等沟通工具,满足用户的沟通需求;(2)传统互联网 CP、移动互联网 CP、广电行业的节目提供商与体育、音乐、游戏、动漫和传统出版业(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走向融合,形成新的数字内容产业,满足用户的精神消费需求;(3)SP 与气象、交通、商业、旅游、金融、农业、制造业、政务、教育、咨询等行业融合,提供基于各行业特点的信息化应用,满足用户的生活、工作信息需求。

产业竞争,格局,产业链


产业链的任何一环节薄弱,都会制约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失败。因此,未来的移动信息产业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之争,更是三种标准下的产业链之争。(三) 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实际上,移动信息产业链各主体的价值活动范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一个企业往往承担着多个主体的角色,各主体相互进入对方的领域,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比如,运营商往往不甘于仅仅扮演“通道提供商”的角色,纷纷进入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的领域,开展即时通信、手机邮箱、手机电视等自有业务;又如 IT 厂商、通信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纷纷进入其他领域,而新浪、搜狐、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既是 SP,同时也是 CP。因此,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四) 竞争格局分析移动信息产业竞争格局如 3-7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盛竹;;基于集群效应视角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8年06期

2 宋闻欣;;信息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以硅谷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04期

3 卢润德;王倩;;广西信息产业链集群模式探析[J];特区经济;2010年12期

4 车明霞;;构建产业集群推动西部经济发展——培育长虹配套产业集群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年14期

5 唐魁玉;基于后发性与自生能力的信息产业成长[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王芹;;硅谷信息科技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李盛竹;马凌;;基于集群效应视角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8 陈平;;以色列信息产业集群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6期

9 张娟;;上海与广州信息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比较研究[J];珠江经济;2008年01期

10 葛伟民;;我国 IT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J];上海经济;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林将打造信息产业集群[N];中国财经报;2009年

2 记者 敖祥菲;引进世界500强 个人或企业有重奖[N];重庆商报;2008年

3 ;重庆获批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4 胡苏邋项开来;福建信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5 记者  李晶琳;中俄信息产业园渐成对俄罗出口新增长点[N];黑龙江日报;2006年

6 记者 曾艳;闽台对接优势互补 信息产业快速增长[N];福州日报;2009年

7 刘东;蓄势而发[N];中国电子报;2007年

8 闻泽;大连信息产业力争5年后达2100亿元[N];中国电子报;2008年

9 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局长 江亲瑜;以倍增计划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N];大连日报;2009年

10 翟文;十一五我省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千亿[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妍;基于产业集群角度的湖南省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3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6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8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9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0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790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6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