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通信设备常常具有沉没成本很大,可变成本较小的特征,设备价格随着市场规模递减。由于通信网络存在着互联互通的要求,通信设备还具有标准化,兼容性,安装基础,转换成本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即需求方的规模效应,致使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临界容量。与此同时,通信产业的技术创新脚步却越来越快,从计算机到通信网络,技术进步一直是每一到两年翻一番,至今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的双重特征使得通信产业和传统行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从表面上看,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似乎有些矛盾,企业如何面对“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产品策略,新技术产品是否能够赢得市场,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一起如何构建有序共赢的新型产业链,本文正是带着这些问题,从通信产业链的底层一设备供应商的角度,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一步一步的深入剖析。 整个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从自由竞争到完全垄断,可以说是以竞争为主线的。竞争就离不开战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战略三部曲中《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性兼容,并把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实施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总结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三大基本竞争战略。在波特看来,竞争优势是所有战略的核心,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作出选择,必须决定希望在哪个范畴取得优势。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Jeffrey Rohlfs于1974年对电信服务的研究中发现消费行为之间的互相影响,后来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网络外部性(或称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网络外部性对市场竞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价格歧视”,“转换成本”,“市场壁垒”,“标准竞争''等方法,进一步增加规模效应的正反馈作用。 在新古典经济学,技术创新被长期地忽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直到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经济学的鼻祖、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34年定义了经济发展中的创新理论,并首次将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相区别。熊彼得还阐明了技术创新和RD的关系。没有RD就没有技术创新,即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RD的活动,但技术创新的价值是通过市场环节体现的。因此,创新三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体现。在扩散阶段,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Pearl和J.Reed(1920)首次在生物繁殖研究中发现S型扩散曲线,后被广泛用于生物生长过程和产业新技术创新成长过程的描述。在S型的曲线中,新技术首先存在着起飞点,经过起飞点,才能进入快速扩散期。在GeoffreyMoore的1957年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中,存在着从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大多数的拐点,同样表明新技术的扩散存在着临界点。 技术创新本身就是重要的竞争策略。1990年海默和帕拉德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技术战略受到了重视,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也论述了技术竞争的问题。在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例如开发何种技术,是否在技术中寻求领导地位,技术许可证的作用等问题必然为企业带来了很多决策选择。具体体现在技术创新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面临着RD投入阻挠博弈,“渐进性”和“革命性”技术选择博弈,需求方偏好的“迎合”或是“调整”,等等。最为重要的是,网络外部性导致市场新进入者的网络规模存在着临界容量,而新技术扩散本身存在着起飞点,导致新技术要么是不进入,要么就已经是很大规模了,技术选择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涌现出大量关于网络外部性的相关文献,也有针对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分析,总的来说,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的影响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现有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文献对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理论都是按照“线性“创新模式顺序方式分析,将创造,创新,扩散等阶段分别考虑,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反馈的系统来分析不同阶段之间的影响。 (2)国内外有关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部分是围绕RD投入激励,技术兼容性,技术标准竞争等展开,缺乏对技术扩散阶段(新技术如何赢得市场)的策略研究。 (3)虽然国内对通信产业的竞争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主要是针对国内运营商市场,还没有针对设备供应商市场的实证分析。 本文在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通信市场中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的影响,全文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通信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出本文要研究的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周期和竞争策略的理论研究部分,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依次从技术创新周期的创造阶段,创新阶段,扩散阶段,建立了企业RD投入阻挠模型,新技术选择的模型,新技术采用的模型,分析网络外部性在不同阶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各个阶段的竞争策略。第七章为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以光网络技术发展为主线,讨论了几个通信巨头由于在不同技术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从而导致的兴衰与成败。本部分的案例分析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互验证,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国通信设备市场的竞争策略,并从运营商以及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深度分析现有的策略和长期社会福利的关系,回答第一章提出的问题。第八章为全文的回顾。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 (1)根据熊彼得的技术创新理论,本文首次将网络外部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成创造阶段-创新阶段-扩散阶段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不同阶段之间的反馈作用,从而形成了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 (2)在“企业RD投入阻挠模型”,“新技术选择模型”,“新技术采用模型”中,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企业RD投入阻挠模型”中,通过不完全信息的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在位者和进入者对是否首先进行技术创新进行决策。“新技术选择模型”中,通过构建对称效率和不对称效率模型,分析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效率、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等因素对于技术选择的影响。在“新技术采用模型中”,对Qz.Shy的“迭代模型”进行改进,将不同阶段的网络规模进行叠加,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并且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技术采用延迟时间和初始规模,兼容性,技术质量的提高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技术扩散阶段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发现由于存在着临界容量,网络外部性在一段时期阻碍了新技术的采用,但是从另一方面,安装基础的惰性也成为技术创新的激励,只有剧烈的技术创新才能突破临界规模的限制,从而带动技术进步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4)本论文中用光网络技术发展在中国的应用实例,分析了不同厂商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采取的不同策略,从而得出中国运营商和本土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和合作的结论。 随着中国电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通信产业RD竞争日趋激烈,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于建立良好的企业竞争环境,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学位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274;F626
【部分图文】: 量确定的情况下,意愿又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上升.假设该消费者在预期销售ne单位的情况下,他为第n个商品支付的意愿为p(n,ne),显然,p(n,ne)是n的减函数,是ne的增函数。图2一1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实现预期的需求曲线,每条曲线O为传统的需求函数,当n二nl时,预期实现,消费者意愿函数p(n,n)上的点p(n一,nl).这样,函数p(n,n)就是由一条由点p(nl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旅安;;技术创新——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J];科技与企业;1997年06期
2 田成龙;田隆;李娜;;试论法律制度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3 ;曼罗兰一键式全自动换版装置(autoprint APL)荣获第七届InterTech~(TM)技术创新奖[J];今日印刷;2011年09期
4 刘小帆;张恒达;郭祯祥;;论小麦加工技术创新[J];农业机械;2011年23期
5 施增辉;;广州轻机获2011年度杰出技术创新奖[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1年04期
6 孙志安;;务必重视技术创新[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3期
7 李旺;;以文化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3期
8 宋丹妮;;着眼技术创新 加强质量管理[J];改革先声;2001年06期
9 ;2011包装行业荣格技术创新奖揭晓[J];印刷技术;2011年16期
10 ;科达荣获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技术创新奖[J];数字通信世界;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明青;王来生;;消费者多方购买行为与企业R&D策略博弈分析[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勇;周振;;论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巴特;;“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点和主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抓好技术创新 促进技术进步[A];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交流材料汇编[C];2004年
8 方丽;;企业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9 房东升;孔平;丁春红;;企业的“矛”和“盾”——浅谈知识产权与企业技术创新[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10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阳;技术创新是第一要务[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方斌;化工节能技术创新要走好两步棋[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彦泓 韩凤凤;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N];中国建材报;2005年
4 廖志鹏;另眼相看技术创新[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5 梁岩森(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本文仅代表个人研究观点);优化税制结构 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6 薛福康;揭示技术创新的规律[N];光明日报;2005年
7 魏双林;技术创新使“精信”常新[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张静宇;三星 技术创新助推名牌战略[N];人民日报;2005年
9 李于春;技术创新谋腾飞[N];韶关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冀;技术创新是3G发展的灵魂[N];通信产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李卫东;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选择[D];厦门大学;2002年
3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孟祥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聪群;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陈粟;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海波;技术标准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黄克;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企业R&D激励及创新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廖君;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企业竞争策略和政府管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林国华;技术创新与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5 刘艳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7 谢国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常亚锋;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技术创新模式及激励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夏洪刚;网络休闲游戏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左静;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企业纵向兼并模型与规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823689